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元代,我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元代货币以发行和使用纸钞为主。本文拟就元代的纸钞作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元代及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有较为具体的认识。(一) 我国发行纸币,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九府圜法,自周以来,未之有改也”,“自唐以来,始创为飞券、钞引之属,以通商贾之厚斋贸易者。其法盖执券引以取钱,而非以券引为钱也。宋庆历以来,蜀始有交子。建炎以来,东南始有会子。至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为钱矣。”从唐的飞券到宋的交子、会子,标志着我国发行纸币不同  相似文献   

2.
发行货币以印行纸钞为主,这是元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研究这一重要经济现象,不仅对于了解元代的纸钞,了解元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侧面,乃至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印行和使用纸钞的问题,都是有所裨益的。过去,中外史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元代的纸钞问题,提出了许多看法。一些论著认为,元代印行纸钞是由于元世祖占领中原以后,一时没有掌握大量金银硬通货和元代的商品经济比唐宋更为活跃;元代印行纸钞有足够的准备金;元代纸沙对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都起了良好的作用等等,我们对此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自耕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阶层,他具有被剥削的劳动者与小块土地私有者的双重身份。要研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探索自耕农的土地关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郭庠林同志在一九八一年《学术月刊》第十二期上发表了《中国封建社会‘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及其社会身份》一文,提出了自耕农没有土地所有权与它是国家佃农的社会身份的说法,笔者深受启发,然而有些不同看法,现就正于郭同志。  相似文献   

4.
元朝有一整套相当完善的纸币流通制度,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点金术”,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是,对于封建政府来说,与纸币流通相伴而产生通货膨胀,也是必然之事。元朝并不例外。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元代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元代的通货膨胀及其危害 元代初期有一套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例如:发行纸币有十足的金银作为储备;设立平准库,准许民间以纸币兑换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除了使用贝、帛、金属货币以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汉代的白鹿皮币可以视为纸币的滥觞.唐代有“飞钱”,宋代则有“交子”、“会子”,它们都可以说是纸币的前身.真正使用纸币作为全国范围的通货,开始于元代.它还是世界最早的纸币,而且通过元王朝的国际交往,影响也遍及世界,其历史意义是极为深远的.1元代发行纸币,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从元世祖忽必烈掌握政权的最初二十年内(公元1260年—1280年),这是纸币发行的初期,这时币值是稳定的,流通状况是良好的,这算是第一阶段;从元世祖末年,约自至元十八至至正十年(公元1280年—1350年),大量发行了至元钞和至大银钞,纸币从稳定转入了逐步贬值的第二阶段;从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黑水城出土的元代F116:W21号文书进行了考释,认为这件文书是甘肃行省丰备库给亦集乃路总管府的牒文.该文书对于研究元代财政制度的运作、万亿宝源库的职能以及地方财政支出来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术月刊》1981年第十期刊登了王存才同志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一文,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深入讨论。但王存才同志认为,强调极端强大的专制主义、封建国家采取的重本抑末政策等上层建筑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就是“上层建筑决定论”,这就使人不敢苟同了。实际上,最近一个时期,在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时,一些同志根据中、西封建社会的不同特征,只是初步提出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倒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并与王存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8.
甲午“息借商款”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以“息借商款”的名义,在国内向绅商募借资金。此次“息借商款”与洋务运动时期吸收商股创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面以类似公债形式在民间筹措款项,虽然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行的公债尚有很大区别,并与四年后同样是由清政府发行的“昭信股票”(名为股票,实际是公债)也有所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仍可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发行公债之嚆矢。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政府向民间募债称得上是一种新事物。如《民国财政史》作者贾士毅所说:“我国古时,以负债为病,周赧之台,良史垂戒”。封建社会中,作为政权象征的  相似文献   

9.
伊利汗国乞合都汗时代,由于挥霍无度,政府财政枯竭.为了从百姓手中搜罗金银应对危机,乞合都汗采纳了丞相孛罗的意见,决定仿效中国元朝发行纸钞.这一做法忽视伊利汗国的历史状况与经济状况,违背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推行仅两个月即遭失败.然而,伊利汗国推行中国钞法,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域外传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葡萄牙人如何进入澳门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葡萄牙人如何进入澳门的问题,在中国国内似乎已有共识,即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藉口“借地晾晒”贡物从而混入澳门。我在《澳门四百年》和《澳门四百年》英文版中虽未认同此说,但也认为,此说出自中文史料的记载①。近年来,经一再查核原始资料,发现此说根本没有史料依据,因而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目前,认同“借地晾晒”贡物说的人们都以刻印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广东通志》卷六十九“澳门”条为依据。然而,在查阅万历《广东通志》卷六十九后,可以看到该书的纂修者郭等人并未认为“借地晾晒”贡物…  相似文献   

11.
纸币流通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现就纸币流通规律的内涵、作用及其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等问题,谈谈个人学习的体会,并对我国经济理论界存在的分歧意见提出一些看法。关于纸币流通规律内涵问题我国理论界对纸币流通规律内涵的看法,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种看法,以郭大力同志为代表。他认为:“一个为纸币流通所特有的规律,单纯地说就是:纸币的发行,必须在数量上受到限制。这就是说,纸币的发行量,必须限制在没有纸币流通时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量的范围以内。”其结论是:“纸币流通的规律实质上就  相似文献   

12.
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的元代史料丛刊,近日已开始出版。 多年来,从事元史研究的同志都希望能够把元代一些分散而又重要的史料汇集起来,加以整理出版,这不仅可以提供元史研究的方便,而且也是元史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浙江古籍出版社根据元史学界的这一要求,拟定了《元代史料丛刊》的编辑计划,将分辑整理出版一些元代史料。每一辑大体上构成一个整体,侧重于史料的某个方面,编印若干册,要求收入的史料有较高的研究使用价值。每辑各册出齐后,再编一本这辑的综合索引,以便读者检索。第一辑是“政书类”,分编八册,书目有《通制条格》、《元代法律资料辑存》、《吏学指南》、《庙学典礼》、《宪台通纪》、《秘书监志》、《元名臣奉议》(上、下)。第二辑准备汇元代碑传文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基本脉络和发展线索问题的讨论中,有些文章涉及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研究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注意。在所涉及的问题中,有些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究竟怎样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的同志认为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有的同志则认为是由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我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元代肇州系今日黑龙江省肇东县八里城古城,此说似已为治东北舆地学家所采纳。但有两条史料却未被重视,这两条史料对于论证元代肇州的位置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特提出以资补证。据《经世大典》站赤门称:至元卅年(一二九三年)“从不达迷(即佛塔密)至到赵州交立三个站者”。并记载这三个站每站船五只、无车马。不达迷至赵州约为三百里,因为元代每个站的间距约七、八十里至一百里左右不等。引文中的赵州就是肇州。不达迷站是明代“海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货币,有钱币、纸币、金、银等,谷、帛在一定时期也起过货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货币管理,基本上只是对钱币和国家纸币进行管理,对贵金属货币则很少具有货币管理意义上的管理措施。货币管理思想中,属于货币管理指导思想的可以归纳为四条:1.由国家垄断铸币权和纸币发行权;2.保持币值的稳定;3.以货币为调节物价的杠杆;4.获取财政利益。这四条是就总体而言的,不一定每一时期都具备这些指导思想。第2、3条包含有理想的成份,第3条  相似文献   

16.
华南师范学院史政系中国史教研组于四月份内举行了两次讨论会,讨论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分期等问题。主张把中国封建社会分为三期的有唐陶华教授、徐光仁教授、陈千钧教授、张寿祺老师和胡石林老师等。但在具体划分阶段时,他们的意见又各有不同。唐陶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点,然后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认为应把中国封建社会分为三个时期,即封建社会的早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史的社会分期,是历史科学上一个大问题,如果要详细的讨论,至少要写十万字以上的论文,在这篇短文中,是无法作全面的讨论的。在这里,我只能提出几个核心问题来讨论一下;抛砖引玉,希望史学界同人多多发表意见,并指正我的错误。解放以前,一般史学家,不论新旧,对於西周春秋时代,几乎一致认为封建社会,虽然旧史学家和新史学家所说的“封建社会”,含义并不相同。我个人过去曾信仰资产阶级的“经济史观”,也很喜欢研究社会经济史,与其他史学工作者一样:北也曾根据我所搜集的史料,从不同的观点上,确定西周春秋为封建社会,而把战国以後称为“佃农制社会”,就是变相的封建社会的意思。从抗战前一直到胜利初,大体上我是保持着这种看法的。我把欧洲中古的封建社会套在西周春秋的历史上,依据欧洲中古封建社会的定义,到西周春秋的史料中找证据,所以那时我所构成的西周春秋史的系统,是一个典型封建社会史的系统,自然,我那时所谓“典型封建社会”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下封建社会的定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不少同志已从不同的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拟从“需要”范畴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它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能动因素。作为人类各种积极性形式的来源,它把人类的行动引导到某个具体目标上。“需要”在人类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的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当年大体相等、略有结余的情况,只要当年出现预算支出大于收人的情况,即为财政赤字。财政发生赤字,就意味着由这部分支出所形成的社会购买力没有相应的社会产品作为保证。在实践中,为了弥补赤字,国家就要增发纸币,增加没有商品保证的货币发行,如果赤字过大,货币发行过多,商品供应长期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建国以来,我国大多数年份财政有赤字,弥补赤字的方法无外乎动用历年结余,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我国虽然通过复式预算改革,已经把财政赤字限于建设性预算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发行的纸币都已经与黄金脱钩。特别是《牙买加协定》取消黄金条款以后,纸币与黄金之间的最后一条法定联系也被切断了。黄金已经不再直接作为货币在流通,纸币也确实在世界市场上履行货币的职能,这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值得争议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