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智慧之物,是站在巍巍高山,俯瞰万千河流.看那日月经天。尤其对经典的解读,更要有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气魄,而非是埋首于故纸,于细微末节处下功夫,为考证一字之偏旁、音训动辄千言。陈寅恪讲:“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在我的理解里也大抵是这个意思。天地混沌。我们的生活,看上去是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40年代抗战,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跑警报躲避空袭,大家都很狼狈慌张.刘文典先生却在失魂落魄之余,十分傲慢地呵斥沈从文先生:我这是替庄子跑,我死了,再也没人能够讲庄子,你瞎跑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40年代抗战,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跑警报躲避空袭,大家都很狼狈慌张。刘文典先生却在失魂落魄之余,十分傲慢地呵斥沈从文先生:我这是替庄子跑,我死了,再也没人能够讲庄子,你瞎跑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庄子奥义》令我眼界大开,收获良多。以前只草草读过庄子原文和几种通行注解翻译,从未认真思考过。读张远山的大著,深觉视野之开阔,考辨之精审,立论之鲜明有力,思路之严谨清晰,解读之精微深幽,均为我此前了解之庄子学中所未见。张远山积二十余年之思力,辟两千年之成见伪谬,贡献之大,非我所能衡估。但从一个普通读者角度,我也想大胆谈谈自己粗疏肤浅偏颇幼稚的阅读感想。 相似文献
5.
读完至友张远山的《庄子奥义》,我感到许多话都不必再说,无比地茫然与欣喜。
这种茫然与欣喜,简单说是读书人的幸福,而我也曾不止一次地与之相逢:在读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时,在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在读李劫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时,现在,它又像一位森林中的小精灵,在我的面前蹦跳着,活泼泼地。 相似文献
6.
精神氧吧里的自由呼吸——读张远山《庄子奥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山先生是一位沉静玄思的边缘学者。他的研究和写作与教授职称无关,与媒体炒作无关,与大众兴趣无关。他揣摩了《庄子》二十年,这种阅读努力让人敬佩。张远山对庄子的阅读深入原典,他企图通过超越郭象版本来获得更大的真实。唐代以降,《庄子》郭象注框定了后人对庄子的阅读。其实,学界对郭象本的质疑一直未断。辨伪是(庄子〉的阅读者无法绕开的工作。王夫之较早发现了《庄子》内篇与外杂篇的思想风格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读完至友张远山的<庄子奥义>,我感到许多话都不必再说,无比地茫然与欣喜. 这种茫然与欣喜,简单说是读书人的幸福,而我也曾不止一次地与之相逢:在读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时,在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在读李劫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时,现在,它又像一位森林中的小精灵,在我的面前蹦跳着,活泼泼地. 相似文献
8.
张远山先生新著《庄子奥义》,在2007年本刊连载之后,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8年1月出版。
《庄子奥义》首发式暨研讨会,于2007年12月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赵一凡、余世存、徐晋如、单正平等学者。周实、陈村、韩少功、叶兆言、毕飞宇、伍立杨、李更、黄孝阳等作家,出席首发式和研讨会。吴思、李劫、张桂华等学者因故未能出席,做了书面发言。《新京报》《中国青且报》《中华读书报》《海南日报》天涯网站等媒体.特派记者到场采访。与会人士和各家媒体,对《庄子奥义》均给予高度评价。本刊获准独家刊出评论专辑。
张远山先生为此专辑特撰之文《超越时空的蝴蝶梦》也一并刊出。 相似文献
9.
一 在当下大陆中国无数的写作者中间,张远山称得上独特.他不属于各种类型化的职业写作:比如专业或业余一类的作家、学者学子教授、新左派自由派知识分子、报刊评论员、自由撰稿人,等等.写作之于他多是一种生活的经验和表达,是一种生命的完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文史哲》作为中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唯一代表,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对《文史哲》60周年办刊历史和《文史哲》在学界和期刊界地位的充分肯定,无疑也是对《文史哲》既有办刊方向的肯定。作为校长,我为山东大学拥有这样一份驰名海内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者在<自然>与<科学>期刊上学术发表呈现出数量上升的态势,但在论文数量增长的情况下也潜在着独立作者减少、国际合作增加以及中国通讯作者比例降低的趋势.对中国在<自然>与<科学>期刊上学术发表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论文数量增长与学术进步、国际合作与学术独立、大学科研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案例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领域,余三定无疑是一位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还在做着贡献的学者。多年来,作为学者和知名编辑的余三定,以自己的学术努力,成为当代中国学术史这一学科的推动者、组织者、参与者。他和他主编的《云梦学刊》,虽远离中国的中心城市,但是俨然已经成为影响这一学科组织、发展的重要推手。余三定近期出版的《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 相似文献
13.
<甘肃社会科学>1979年初创刊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学界与外部同行接触与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中国改革进程与社会转型过程的深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升级,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积累弥深的理论资源与现实动力,其稳步发展和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从引文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文摘期刊的转载量、期刊评价指标,尤其是读者对期刊的评价等考量,我觉得<甘肃社会科学>的影响度、知名度和特色度等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均明显上升.这表明<甘肃社会科学>创刊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探索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寻求理论和学术特色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并且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甘肃社会科学》自1979年创刊30年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刊原则,总体质量和影响因子一直在稳步上升。2000年以后,该刊发表的社会学论文被二次文献复印、转、摘数量不断提高,"社会学"栏目已成为该刊的品牌栏目之一。本文试对该刊2000—2008年来发表的社会学论文作一综述,涉及社会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建设和西部社会发展等十多个主题,研究内容反映了近十年来转型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与热点问题,在社会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方面,说明该刊发表的社会学论文能够紧跟转型中国的发展脉搏,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该刊强烈的学术坚守精神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问题意识与精品取向。 相似文献
15.
批判与反思精神的失落,一种思想的放假与精神的懈怠气息,在人文学界弥漫。很大程度上,后五四时代的批判性,也包含了知识人对自身知识套路的反思与批判。在文论与文学史研究中,由于习惯于20世纪的某些固定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模子,而导致西学流行的专断、意识形态的遮盖、传统真相的迷失、书写方式的简化、套路生产的泛滥。因而,不应一味"顺着讲",而应勇于"逆着讲""移开讲"。今天我们看人文学,应接上王国维、陈寅恪、钱穆等人对于华夏文化主体的敬意与温情,应有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与前瞻性的文化视野。更应深刻认识到,"后五四"正是暗合了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知识体系重建的重要趋向。整个21世纪,全球一体化思维、现代性批判、生态主义、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生物科技、互联网资讯技术等新一波所谓颠覆式科学技术革命,已经挑战了自19世纪以来的知识体系,我们如果仍然按照五四时代的学科分类与森严壁垒,完全不适应新时代气象万千的变化。中国古典学因其本来即不同于19世纪的知识体系,恰恰可能赶上新的时代机遇;因而,中国古典学研究返本以开新的重大意义,不仅是古典学本身,而且更有社会思想、当代文艺、教育哲学、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影响与变革意... 相似文献
16.
在合理利用中华传统学术资源方面,前辈专家的若干典范性工作,不但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基础科学研究道路,也为后人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启示.系统追踪分析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完成过程,可以探寻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利用中华传统学术资源的基本途径.对竺可桢这一独特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系统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华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而且对于探寻科学原始创新的独特道路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始于文学内部的研究,即从文学语言出发,采取直面命名、清晰分类和细致描述的言说方式。他的分析和总结是在描述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观念先行;他使用的是他内心感受出的语言,而不是公共语言;他把创造性的热情带到学术研究里,使学术语言有了体温、创见和趣味。这对当代学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无论是对专著未予以足够重视,还是对学科建设关注不够,都表明《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19》的书写,主要不是从知识增量或者说知识创新的角度去考察“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虽然“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来文艺学论争的中心问题”上是一种学术上的自由,但这不仅仅是“路向选择”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总之,文艺学学术史书写不仅要提供争论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知识增量的范例,或者说要为文艺学“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在“行不言之教”的同时,给文艺学工作者一个正确的前进目标,从而使文艺学共同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只有这样,文艺学学术史书写才能回归它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杨虹的新著《近二十年中国商界小说的文化阐释》,在学术浮躁的当下,可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力作。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衡量学术研究的标准有三:“一日贵创”,“二日博证”,“三日致用”,诚乃的论。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人云亦云之作实为学术垃圾。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日:“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综观杨虹的《近二十年中国商界小说的文化阐释》,无不切合梁氏之论,其是一部观点新颖、论证缜密、切合时代脉搏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