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玉霞 《学习与探索》2007,42(4):107-109
自由既是哲学问题,又是法律问题。自由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体现主体的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自由是法所追求的崇高价值和根本理念,法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和基础,确认和保障自由。自由的生成需要规则的限制和对限制的不断扬弃。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对道德进步的标志和标准内涵的确立以及几种伦理学观点的简略分析,提出:确立道德进步应该是标志与标准的深刻同一,它表现为每个人在道德活动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这决定了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又是道德的接受者和规范的对象。同时,标志和标准的同一性还表现为道德是外在性与内在性、约束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就是说,道德作为主体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历史必然的自觉创造,是人的内在本质和需要的表现和确证。因此,道德进步就是人的道德主体性的深刻觉醒、全面确立和日益增强。它决定了新时期道德的主流,其意义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文德 《社科纵横》2005,20(6):188-189
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道德评价即价值判断,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具有多样性,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道德评价的终极标准。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是评价社会主体对现代法律和法治主观把握状况的标尺,包孕着法律形式观现代化和法律价值观现代化的标准,而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状况则是评价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观念是现代法律形式特质的主观心理确证,它包括法律规范的形式严整性观念,法律体系的完备、和谐的观念,法律的程序化观念和法律的效益观念;而法律的价值合理性观念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内在法权关系和现代法的价值理念的体现,它包括自由追求与理性自律相统一、个人权利主张与社会利益维护相统一、人格平等和坦然面对差别相统一以及法律是维护合法权威与防止、制约权力滥用的统一的观念等具体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5.
苏宏斌 《浙江学刊》2001,5(3):77-82
本文认为,审美体验的根本特点是主体与对象始终处于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状态,它既是主体心理感受的发展过程,也是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基于这一前提,我们把审美体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其中,呈现阶段就是主体通过感知等意识活动使审美对象初步地呈现出来,不过由此获得的还只是原初的体验材料;构成阶段则是主体以这些体验材料为依据,通过想象力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评价阶段则是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标准,对审美对象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价值和价值观:主客体的深层关系及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它既具有客观性 ,又具有主体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先进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价值评价最重要的是确定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鉴于社会中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人的需要、利益的差别性 ,应该把有利于历史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价值和真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价值、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的潮流中,人们都在谈论价值问题。价值与价值评价的关系,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的关系,是哲学价值论的两个难题。许多对于价值问题的争论和失误,都发源于此。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一、价值与价值评价价值或价值属性,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关系。客体是客观的,主体需要也是客观的,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关系也是客观的。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关系。主体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  相似文献   

8.
杨婷 《探求》2003,(2):14-17
价值观与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又是衡量各项工作的价值标准,因而实现了价值观与真理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翟宁娟 《社科纵横》2007,22(8):100-101
本文旨在揭示部门法的成长逻辑与法的社会性历史趋向的内在联系。从部门法的成长过程来看,每一部门法的出现既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某种物质需要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时代精神和价值倾向的产物,所以部门法的成长逻辑体现着社会主体的价值诉求。循着部门法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部门法的成长过程正是法的阶级性不断消除而社会性不断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彦冰 《创新》2014,(4):95-99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是指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应贯穿的"应当性规范"问题,它聚焦的是新闻教育中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问题,这些规范是指导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体系性标准。新闻传播教育界很少有研究者关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价值问题。在中国新闻人才培养中存在三重价值矛盾: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的矛盾;主流价值僵化与客观现实的去政治化;主体评价尺度与客体评价尺度的矛盾。克服上述几种内在矛盾的理论路径是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要做到人才培养中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辩证统一;新闻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政治与技术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李伟  梅继霞 《求是学刊》2005,32(3):64-69
文章在对以往产权概念进行分类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要素说的观点,认为产权是对财产的各种属性进行界定以后,由不同的主体实施的权利性行为所组成的权利体系,强调需要从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的角度来揭示产权这个概念的含义。产权主体是对财产对象实施权利性行为的个人或组织,一项财产的产权主体是不特定的;产权内容是产权主体所实施的权利性行为,产权内容包含权能和利益两个部分;产权客体就是财产对象的各项属性,每一项属性都构成了财产的一个产权客体,财产属性分为价值属性和实物属性  相似文献   

12.
价值分类反映的是价值主体需要类别和价值客体所能提供需要的某种或多种属性。科学的分类应明确价值内容与价值表现形式的关系,厘清价值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与价值分类的边界;研究真善美对价值分类的影响。根据主客体需要关系来界定价值本质与内涵,在当前的德育学科建设中,价值分类应主要基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两个角度:从价值主体角度进行分类,体现了价值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与价值需要的丰富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价值主体提供理论依据。从价值客体的角度进行分类,人作为社会的价值客体,体现的是他的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体现的是自我的价值。人与社会、他人和自身的独特价值类型,体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气候资源不是《宪法》、《物权法》上明确列举的国家所有权客体,也不具有权利客体的特征。气候资源与国家所有权客体在权利归属、表现形态、使用方式、存在目的上存在较大差异,乃是一种公共财产。基于公共信托理论,国家是公共财产的受托人,对气候资源行使诸如气候资源规划权、保护区设立权、纠纷裁决权及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权等管理权。因为气候资源不是国家所有权客体,源自气候资源国家管理权的民事主体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乃是特许物权。气候资源特许物权具有公私兼容的性质,既具有公法性,又具有私法性。  相似文献   

14.
价值评价的本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价性认识不同于知识性认识的特殊本质是通过其特殊对象、结构和结果等表现出来的。评价不仅是评价主体对客现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而且同时表达了人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评价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观念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价值中立是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所倡导坚持并遵循的重要伦理守则或者说是道德原则,保持价值中立是这些学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对于价值参与论述的相对要少很多。对于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是非这里不做讨论,笔者只是粗略认为,如果研究者采取中心主义的视角看问题就会陷入价值参与,做出价值判断;相反,如果研究者采取相对主义的视角看问题就会保持相对价值中立,可以理性地去研究问题。即价值中立与相对主义密切关联,而价值参与则与中心主义直接联系,至于什么时候需要保持价值中立或价值参与,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挪用公款罪是司法实践中多发的犯罪。它不仅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 ,而且也侵犯公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正确认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犯罪主体、犯罪客观要件以及共同犯罪等问题 ,可以准确区分挪用公款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更好地运用刑事法律打击挪用公款犯罪 ,保护国有财产不受非法侵犯。  相似文献   

17.
邓京力 《求是学刊》2004,31(1):112-116
历史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在诸多方面既有明显差别又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恰恰说明历史评价在认识中的普遍性,同时也具体展现了事实与价值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复杂的交互运动。在处理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不能简单采取消解矛盾的方法,而要在联系中发现其变化的整体趋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企业学习力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企业学习力是企业组织通过"学习",克服前进阻力,保持自创未来优势的发展力;从我国对企业学习力的研究现状看,还存在对其内涵和特征把握不够准确等问题;应该从企业学习力的对象阈限、本质属性和价值原则等方面,重新认识其概念;对企业学习力的评价,关键是要建立价值主体对象化和价值客观主体化的机制及科学的方法论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般人们往往以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尺度武断地将儒家义利观认定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其实传统儒家义利观是不断“与时进焉” ,不断演进和丰富的体系。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儒家义利观体系 ,即 :本体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在道德本质上 ,它坚持了道义主体论倾向 ,逻辑表述为 :义为利之本 ,义重利轻 ,义以建利 ,义利统一。就价值而言 ,个体人在现实中所面对纷争进行正确选择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是基础性应用价值 ;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于政治伦理意义上 ,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传统儒家义利观 ,经过不断演进 ,通过有效解决现实世界利益冲突形成道德观念体系和操作原则 ,成为中国主流义利观 ,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