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袁可嘉是四十年代诗歌运动中现代诗学体系的最早构建者。其“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原则与“新诗戏剧化”的美学策略又可概括为诗本位、人本位这样两种现代性的文化命题。这既是对被战火一度阻隔的五四启蒙精神的承继 ,又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新的阐释与发扬。袁可嘉诗学体系所表现出的对现代文化探求的先锋意义因为历史的超前性 ,必然伴随着对当时文化状况的痛苦省察与沉重反思 相似文献
2.
雷文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36-139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赵志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西方现代诗论,尤其是20世纪的诗人诗论,对现代诗歌的最主要形式--自由体抒情诗的各主要因素均有大量讨论和争议,举凡与现代诗歌的革命性、抒情自我、客体性、语词工作机制、韵律、自由体等要素相关的论题,都是被不断重提并始终开放的.这些反复探讨并非是仅着眼于对一种诗体的理解,而更关乎本体论意义上的对何谓"诗"的探寻,以及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对诗歌创造生成秘密的求索.对此进行综合考察,将有助于对西方自由体抒情诗形成相对全面的认识,进而帮助读者理解"诗"本身. 相似文献
4.
许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
在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有六个诗学核心观念,内在地规定着中国新诗的历史分期和审美品格.这六大诗学核心观念的提出、发展和消亡,自然地造成中国现代诗学的更迭嬗变,贯穿起来构成百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发展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5.
谢应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10
谈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言说基础.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对中国现代诗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现代的文化思潮、文化思想,不仅直接制约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而且直接规定着它的精神和气质;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格局、思维方式及其复杂性在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中也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6.
高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偏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评价普实克与夏志清建构的中国现代诗学形象。事实上,作为建构中国现代诗学形象的哲学基础,结构主义与新批评理论分别对普实克与夏志清建构中国现代诗学形象的真理观、空间观和时间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从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观的双重视角去审视普实克与夏志清建构的中国现代诗学形象,会发现传统的尊"夏"贬"普"之说的偏颇性。 相似文献
8.
汪亚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6):34-38
以"形"与"质"的关系为线索,梳理出"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诗学的三大诗学指向:一是主情主义的一元论诗学;二是侧重诗形兼有神秘色彩的象征派诗学;三是形质合一的唯美派诗学。勾勒出在形质关系力驱动下中国现代诗学演进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9.
张重岗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00-104
文章的论述起点是,徐复观立基于具体生命中的心性,以发掘文学和艺术的根源,建构了人性论诗学的典范。这一诗学典范,因应现代思潮的冲击,在重振中国文化精神的意图主导下,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生命意识和文学艺术作了重新理解和本源性疏释。 相似文献
10.
郑敏着眼于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三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现代诗学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她高度重视诗与生命、诗与文化、诗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要建立一种融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哲学诗学于一体的具有更高境界的大诗歌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种种狭隘、偏激、平庸的诗歌观,提升诗人和诗歌的精神境界,中国新诗才能与世界诗歌发展同步,才有可能进入世界诗歌之林。她在"结构—解构"思维影响下,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新诗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主张:认为中国诗学建设要认真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诗史观,编写"健全公正的诗歌史";要大胆消解对诗歌权威的迷信,从诗歌艺术、诗歌发展的角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诗人诗作;要重新审视权威的诗歌观,认识其不足及其负面影响;要消解中心,破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诗学研究的误导;要正确处理思维与感觉的关系,重视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6):93-99
以文学地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从文学与地理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裕固族作家铁穆尔的地理阅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多重联系是"铁穆尔研究"的新视角。铁穆尔成长的地缘空间与个体空间对其身份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铁穆尔作品中的族群历史、游牧文化、混合文体与语言加工机制都集中体现了其地理写作中的边缘体验与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2.
胡正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
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以后,新闻失实就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中的痼疾和顽症,对新闻失实的批评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重要内容.对新闻失实原因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微观的新闻业务性批评,即从作者和编辑等把关人角度,探讨他们在哪些主客观因素的主导下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新闻失实;另一种是宏观的社会学批评,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探讨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不得不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批评主体据此提出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客观性原则以限制主观偏见,注重辟谣工作,改革社会政治体制等建议来治理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13.
陈斯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5-73
本文试图在较为客观地把握竹简《诗论》诗学思想的基础上,将《诗论》置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中加以比较考察,来认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文章认为,《诗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诗学专论,是先秦文艺性诗歌评论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若干重要思想的滥觞;通过与《毛诗序》的比较,可见《诗论》与《毛诗序》旨趣迥异,其文艺价值远胜于《毛诗序》,同时《诗论》也可能对《毛诗序》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文章还指出,《诗论》能为审视《毛诗序》历史公案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首先梳理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文化相对主义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提出对不同文化要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恰当地运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以中美两国学者对沈从文作品评价为例,阐明文化相对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意义,阐述了允许多种批评标准存在的文学批评观点,并从乡土文学和文学史的角度指出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殷国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2):57-65
该文从中西文学比较角度探讨了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产生的基本模式和特点,注意到了它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尤其是西方文论的影响和作用。从众说纷纭的“古今之争”、“新旧之争”中,审视文学“价值重估”中的时间角度,对转型时期从一种选择到多种选择的理论态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蒋勇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2):6-12, 24
庞德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一位领军人物,也是英美批评界颇具争议的一位诗人。文章从认知历史主义视阈分析庞德在英美的批评史,概述英美文学界对庞德的诗歌、诗歌理论、诗歌翻译等的批评,并阐释庞德及批评者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主体的具身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认知共性及其认知差异等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避免因“晕轮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7.
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伟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6)
诗谶是鉴诗者将诗歌作品与诗人或相关人物命运相结合,以求诗歌与史实或本事互相印证的一种诗歌批评形式.它包含着兴亡谶、穷通谶(科谶与仕谶)、贫富谶、寿亡谶、祸福谶等内容,是汉儒以谶解诗、诗学与命理学结合的产物,虽然披上了宿命论外衣,却汲取并深化了古代诗论的言志言情、知人论世、诗可以观、气象观诗说等多方面的内在精神.正确评价诗谶对批评地接受传统诗学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刘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08-211,217
从分析在语料库语言学视阈下进行文学批评研究的可行性入手,对当前国内此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做一简要综述,剖析语料库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研究融合的必然性和成熟条件,并进一步探讨现有研究尚存的不足之处以及这两个领域跨界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唐晓丹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111-114
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相似文献
20.
黄伟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44-47
论诗绝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批评体裁,言简意精、凝练含蓄.比起抽象的说理来,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而具体.它能把复杂的含义浓缩在极小的篇幅之中,这就是论诗绝句在文学批评作用上所恃有的最大长处.自唐代以后,历代文人递而祖述,绵延至今,使论诗绝句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