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大概是1964年2月的时候,毛泽东跟我们几个美国人讲了王明究竟错在哪里。他说,苏联回来14个半布尔什维克,其中那一个半就是王明。王明反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战略,觉得我们是红色政权,背靠泱泱苏维埃大国,不应该用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应该打阵地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杰出沟通技巧的语言大师。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又重新回到了红军领导的岗位上。一次,他在一条河的河滩上组织召开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他形象地将王明、李德的军事路线比喻为"叫花子打狗",并非常风趣地说道:"我们有些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打又不打,走又不走,这就好比叫花子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烦恼"大多来自于我们的贪得无厌,希望鱼和熊掌能够兼得。看见别人锦衣玉食,想要;看见别人啸傲林泉,也想要;看见别人洒脱不羁,想要;看见别人温柔体贴,也想要。我们的内心似乎永远不知满足,唯独忘了一件事:有付出才有回报。  相似文献   

4.
博文集萃     
《领导科学》2012,(28):58-59
醒世慧言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你得为自己负责。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相似文献   

5.
蓝英年 《领导文萃》2013,(14):79-83
一1937年11月底康生和王明回到延安。康生仍然把宝押在王明身上。他已经知道毛泽东在党内的势力,但仍然相信王明有共产国际的靠山,王明的恩师米夫是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王明的实力超过毛泽东,二虎相争,尚不知鹿死谁手。他跟王明一起工作四年,志同道合,镇反肃托,相得益彰。如果不是抱定紧跟王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他到处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活动,拉关系,搞宗派,发号施令,妄图取代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王明秉承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中国抗战的领导权不应该归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而应归于蒋介石和国民改府”、“巩固蒋介石、国民党的领导地位以统帅全国军队,结成苏联和南京政府的反日联盟”的指意,在中共中央改治局会议上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颐指气使,  相似文献   

7.
阎长贵 《领导文萃》2010,(24):62-66
<正>毛泽东和江青都是发展变化的。1930年代,即毛泽东和江青恋爱结婚的时候,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江青是进步青年,他们的结合有什么不可?看待毛泽东和江青的结合,一定要有平常的眼光和平常的心。对毛泽东和江青的婚姻,现在相当权威的书上说是"错误的选择"、"失败的选择",中央政治局对毛、江结合有"约法三章"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新书推荐     
《决策探索》2014,(1):49-49
《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是知名历史传记作家丁晓平历时十年研究毛泽东的沥血之作,也是他继《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王明中毒事件调查》等深受读者好评的作品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历史传记力作,向伟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未能向斯大林一吐积郁毛泽东对斯大林评价甚高,称他是"世界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斯大林对毛泽东的评价也不低。1949年毛泽东首次访苏,苏联隆重欢迎,精心安排火车在正午12点到达车站。当天下午6时,斯大林率全体政治局委员在克里姆林宫会议厅的门厅列队欢迎,这是很破格的。当时斯大林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端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原则,反对跟别人走得太近,过于密切。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君数,斯辱矣;交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与君主打得太热乎了,不免君主日后翻脸,招致悲惨的下场;与他人交往到了形影不离、卿卿我我的地步,到头来很可能像刺猬似的互相伤害,势如水火。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君臣、朋友才能彼此欣赏,相安无事,即所谓"距离产生美"。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邓小平身上始终贯穿着和体现着敢字当头,敢在其中的精神。尤其是在“文革”后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活动中,这种以敢字为特征的性格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一、敢思敢想,敢于讲别人不敢讲或者没有讲过的话邓小平敢思敢想,敢于讲别人不敢讲或者没有讲过的话,突出表现在敢于纠正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发展毛泽东思想上。是他纠正了毛泽东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是他纠正了毛泽东关于限制商品、货币、八级工资制等资产阶级法权的…  相似文献   

12.
正1942年,新四军军部转移到淮南盱眙地区的黄花塘。是年,根据中共中央统一安排,军部进行了整风运动。时任新四军代理政委的饶漱石,借整风之机私下以军部名义打电报到延安,罗列出陈毅反对党中央、毛泽东的十大错误,史称"黄花塘事件"。二人由此产生矛盾。1943年11月,新四军军长陈毅起程去延安汇报工作。对于陈毅和饶漱石的矛盾,毛泽东给他讲了许多党史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进入吴家花园的三周后,即10月21日清晨,毛泽东亲自打来电话,约彭德怀到中南海一晤。两个月前,秉性耿直的彭德怀在庐山上为民请命,犯颜直谏;一雄独尊的毛泽东指斥曾与之风雨同舟的老战友说,他和彭德怀历来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彭德怀认为这话有违史实,和毛泽东争得面红耳赤。彭德怀历来都坦言自己"见事迟",对毛泽东并非事事顺从。在延安整风时,受到错误批判的彭德怀曾委屈地争辩道:"毛主席99.9%正确,难道就没有0.1%的错误吗?"  相似文献   

14.
正"三七开"原指三成对七成分开,喻指人或事的功大于过,即七分是成绩,三分是缺点错误。"三七开"评价是非功过早在1949年就有了,首先提出者就是毛泽东本人。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结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革命的队伍中,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例如,成绩究竟是三分还是七分?说少了不行,说多了也不行。一个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毛泽东让儿子到农村去劳动锻炼1946年1月,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结束回到延安后,中央领导同志考虑到毛岸英多年不在毛泽东身边,这次就想把他留下来。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让岸英住在警卫团。后来,中央首长又让岸英到中央小食堂吃饭,毛泽东却说:"他没资格。"当毛泽东和岸英谈话问岸英在苏联都学习些什么时,毛岸英回答说:主要学习军事,还学习了一些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多才多艺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王明、康生、陈云同机从苏联飞回延安。康生在苏联共产党代表团中是近似于王明的一个人,政治局委员,地位很高。一九三八年五、六月在马列学院教过我们的课,党的理论这部分是他讲的。他会讲,有一句是一句,条理清楚,没有  相似文献   

17.
人生体悟     
<正>一个人的一生要做两件事:一是应该做的,二是想做的。要先做好应该做的,再去做想做的。本着这一条去做,做事情就不会错了。如果试图去改变别人或者等待别人来为你付出,那等来的只有伤心。他做他的事,你做你的事,不要对任何人抱有期望。一个人希望天上掉馅饼,结果砸到脑袋上的却是冰雹,你承受得了也得承受,承受不了还得承受。  相似文献   

18.
刘畅 《领导文萃》2010,(4):98-101
<正>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多次说过:"人们想的是一,可实际是二。"他还批评一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次,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话。小孟说:"您是大主席,想办什么事就办什么事,什么事都能办到。"毛泽东笑了,小孟忙问:"我说得对不对呀?""你说得也对也不对。"毛泽东认真地回答。毛泽东说:"说它对,是因为我说话确实算数,说话不算数,  相似文献   

20.
<正>年轻干部在成长的道路上,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面临机遇、个人努力等因素,有的人走得"快"一些,有的人走得"慢"一些,有的人名气响一些、荣誉多一些,有的人沉闷一些、平淡一些。这本是人之常理,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年轻干部热衷于搞"自我设计","镀金"思想较为严重,一心想着"到点就提拔",急功近利,静不下心、沉不住气。有的眼高手低,乐于对别人评头论足,片面地认为别人提拔是有门路、有关系,不是凭真本事、真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