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昂 《领导文萃》2012,(5):76-80
民国建造后,段祺瑞曾召郑孝胥入阁执掌交通,但被郑孝胥断然拒绝。郑孝胥并非不想做官,但他想做的,是大清朝的官。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大清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  相似文献   

2.
傅国涌 《领导文萃》2011,(18):86-89
袁世凯正式向隆裕太后摊牌,逼清廷退位是在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他和内阁全体大臣联名上了一个折子.表示大势已去,他已无能为力,其中一句话:“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  相似文献   

3.
正鸦片战争之后,大清王朝开始学习洋人制造枪炮、筹办学校、投资办厂,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可要想办好洋务,一是需要钱财,二是需要人才。钱的问题尚且好解决,人才问题就不那么好办了。这时,有人给慈禧建议,何不借洋人的学校培养大清的人才,学成之后再为大清所用呢?慈禧一听,觉得主意不错,立即恩准。于是,从1872年开始,清朝官派留学生陆续出国深造。  相似文献   

4.
张亚庆 《领导文萃》2013,(18):50-53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载沣极想除掉。可当他与军机大臣奕劻、张之洞商议时均遭到反对,优柔寡断的摄政王最终放弃杀袁,而  相似文献   

5.
张鸣 《领导文萃》2012,(10):65-66
末代皇帝的命运都很惨,但在清末帝溥仪看来,他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样的命运,从1912年2月12日他退位那日起,就已经命中注定了。那年的溥仪,年方6岁,除了吃喝拉撒,玩耍,什么都不知道。决定清朝命运的对话,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隆裕太后跟一个矮胖老头之间的哭哭啼啼。皇帝退位的决定,是隆裕皇太后做的。而退位诏书,是晚清最有名的状元张謇的手笔。几百字的退位诏书,只说了三件事:  相似文献   

6.
洋干部下岗     
雪珥 《领导文萃》2013,(17):84-87
恭亲王为大清国今后任用洋干部设立了规矩,一方面大胆起用,另一方面严格管理。从此,在遍地腐败的大清官场,洋干部以其专业、敬业、廉洁,在军事、财政、教育等领域建树颇丰,大大延缓了帝国的衰亡。1863年11月16日,大清国又一名高级领导干部被"双开",这回轮到了英国籍干部李泰国。洋干部也能上能下,说换就换,这当然是新鲜事,表明了大清中央在干部人事任免乃至外交  相似文献   

7.
文人的殉节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12,(11):88-93
王朝迅速地不得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中国历代王朝,在其画上句号时,总有遗老孤忠、文人学士等为之身殉,演出一番壮烈。但在清朝,反响实在寂寥。按道理,这样一个统治中国近300年的异族王朝,在其谢幕之时,总该有几位运筹帷幄的决策之士,执掌国政的机枢之流与国同难才是。  相似文献   

8.
正王跃文在小说《大清相国》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集"清官、好官、能官、德官"于一身的"全人"形象——陈廷敬。当年王岐山离任北京市市长时,曾向同事着力推荐《大清相国》一书。2014年年末,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又实地考察皇城相府,对陈廷敬的德才勤廉赞誉有加。这个沉寂多年的"大清相国"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多方解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1813年(农历癸酉年),紫禁城中发生了一场兵变,史称"癸酉之变"。当年的10月,一群天理教徒占领紫禁城,试图攻下大清皇宫,最终被围剿而失败。从历史角度看,"癸酉之变"只是一次不成功的农民起义,诸如此类的农民起义看似历朝历代都有;从现实角度看,这次起义却能清晰地折射出大清的官场百态和各种陋习,给当下官员以借鉴和启迪。实际上,这次农民起义谈不上任何周密性,从正式起义的前一年开始,各级官员就已经陆陆  相似文献   

10.
正胡雪岩作为红顶商人的代表,曾为政商两界的人所膜拜。在时人和后人的心目中,胡雪岩的形象就是大清首富——其实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比他更富裕的人多了去了,但他们因为低调而不为人瞩目;他也俨然成为大清首善——随着他那家著名的"公关公司"兼药店"胡庆余堂"的家喻户晓,他的名字也成为"大善人"的代称。然而,就在1885年的冬天,胡雪岩轻轻地走了,挥  相似文献   

11.
大清对外交往史上,出现了一个特别傲慢的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相似文献   

12.
眷念皇帝     
1912年2月12日,过罢腊月二十三小年,鼠年春节还差七天,我们大清皇上宣布退位了。沐浴了二千多年的皇恩的华夏子民一下子失去了主子。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淡忘了那份伤痛,可那的确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以来最大的事变,全世界瞩目,全中国动容。民国政府专  相似文献   

13.
綦彦臣 《领导文萃》2013,(13):91-95
乾隆八年(1743年),大清帝国官场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杭世骏以汉员身份再提满汉官员待遇不一的问题,由此激怒了皇帝,将杭世骏开除公职,赶回杭州老家。清朝军事贵族集团在努尔哈赤时期首先推行"以满治汉"政策,而后调整为"以汉治汉",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才明确地说:"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而实质上  相似文献   

14.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07,(2):126-129
光绪二十年七月,一封来自异国的电报,如同崩在皮肤上的一粒火星,烧灼得已经松懈多年的清帝国政治神经猛一下收缩起来。这一年年初,大清属国朝鲜发生了内乱,请求中国出兵帮助平乱,日本人也借机出兵朝鲜,挑衅中国的宗主权。  相似文献   

15.
岱清 《领导文萃》2015,(7):93-96
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一书用"几近完人"形容陈廷敬,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可称全人"。从御史台到巡视制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刚刚中举的陈廷敬就赶上朝廷举行会试。科举史上,参加会试几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陈廷敬第一次会试就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当时,陈廷敬的名字还是"陈敬",由于与别人同名,朝廷就给他加上"廷"字,改名陈廷敬。  相似文献   

16.
正王跃文的作品因对权力与腐败的精辟剖析,对腐败现象的深刻揭露,对正面官员形象的积极肯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执著期盼,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围绕其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对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塑造,以及如何看待"清官""贪官",如何认识道德自律与明纪严法的重要性,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道德自律,与制度建设同等重要记者:您的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  相似文献   

17.
光绪八年(1882年)秋冬,大清官场上传开一条绯闻,主角系进士出身,时任礼部右侍郎有名士之称的宗室爱新觉罗·宝廷。原来.宝廷奉旨赴福建任乡试主考官,出闱发榜后取道浙江回京。依制度,不许携带家属,不许游山玩水,不许接触亲朋好友,也不许多带仆从骚扰地方。宝廷大概是嫌旅途寂寞,便乘坐“江山船”走水路。  相似文献   

18.
刘亮 《经营管理者》2011,(2X):312-312
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了清政府自此以后不得在公文中使用"夷"字。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历史地分析我们可看出"夷"字禁用背后体现的是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主权斗争。  相似文献   

19.
帝国的缩影     
金铁木 《领导文萃》2007,(4):127-132
从1723年到1725年.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持续了整整3年时间。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扩建后的圆明园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大陆的地势完全契合。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的3座宫殿是传说中东海上3个住着神仙的岛屿。即是传说中的蓬岛瑶台.当年秦始皇派人求取仙药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08,(18):112-115
甲午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太后还不以为意。当她把眼光又一次投到政治上来的时候,战火已经燎掉了辽东半岛,接下来就要点燃整个大清地图:到1895年初,辽东全部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