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即一悖论。按照一般的常识,励精图治的总是那些圣明的帝王,如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康熙乾隆。而亡国之君,不用说,那自然要么昏庸,要么残暴,要么糊涂,要么就是兼具三种特色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式的人物,因此,将崇祯定位于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就好像  相似文献   

2.
宋国庆 《领导文萃》2013,(20):37-39
名门之后以“忠”事君 张廷玉乃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英曾做过康熙太子的师傅,也是康熙朝宰相,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仗势欺人。张英致仕(退休)前一年,张廷玉考中进士,并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储备干部),从此踏上了长达五十年的仕途。如果将张廷玉五十年的为官生涯比作一条长河的话,那康熙朝就是他从政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康熙王朝"就像一个大型的企业,有着权力至上的管理者"康熙爷",有着各个分工不同的"部门",还有着如今企业晨会一般的早朝。在当时内忧外乱、动荡不稳的历史情况下,我们的"康熙爷"是以怎样的智慧和魄力将朝廷内外整治的井然有序,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康熙盛世呢?不妨让我们穿越那段气势恢宏的历史,看康熙大帝为我们展现王者的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4.
部下的责任     
景公问于晏子:“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君也者,能纳善于言,不能与君陷于难。”  相似文献   

5.
河之洲     
平公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颜,乃趣赦之。(《国语·晋语》)表面看来,叔向似乎是力主杀掉竖襄,但言语之间却明显地透露出对平公的讽劝。他不直言平公之过,而是搬出了“先君唐叔”来进行比照,这自然会使平公羞愧难当。他越是强调“必速杀之”,平公就越感到无地自容。是啊,“搏之不得”当死,那“射不死”而招致耻辱的,又该当如何呢?(摘自《中国古代交际…  相似文献   

6.
段俊平 《决策》2012,(5):82-83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从管理学上讲,好的管理者一定是善聚众力和善集众智的授权高手。高明的领导者一定通过聚大家之力和大家之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而不是事必躬亲地成为繁琐事务的"奴隶"。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下君尽己之力,中君尽人之能,上君尽人之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最核心的是如何做到尽人之智,“让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相应的驭人与识人之术。  相似文献   

8.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间,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相似文献   

9.
<正>"食君俸禄,担君之忧。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行其责",古人将其列为处世之根本、为官之信条。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更需秉承品德为首、勤业为本、廉洁为根,要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惶恐之心,以全心全意的工作态度,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让人  相似文献   

10.
孝廉     
春波 《决策探索》2005,(8):93-93
仁.为王者之道;廉,为官者之道;孝,为人者之道也。胸怀孝道者,为民乃良民.为官乃清官,为王乃明君。故日,孝道是根基.廉洁是支体,仁政是大厦。此三者是和谐社会之本也。我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1.
略一:君甘臣酸遴选大臣,对于君主来说实在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他们是否良臣,取决于君主的明智,人们对于一位君主及其能力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通过对他左右的人们的观察得来的,如果左右的人们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忠诚的, 他就常常能够被认为是明智的,因为他已经知道怎样认识他们的能力并且使他们忠贞不渝。任何一个领导集团,其内部最佳结构,都可以用得上“君甘臣酸”之计。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意思是说,君与臣皆有不同的气质、能力、风格和独立见解。如果一味地君说甜,你也说甜, 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领导集团就没有生气,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芮韬 《领导文萃》2009,(24):83-87
康熙六年(1667)七月,也就是索尼逝世后的一个月,康熙正式亲政了,这本是一个了不得的大日子,但因为要证明鳌拜专权,又变得不足为重了。相反两年后擒鳌拜的那一年通常才被认为是康熙真正亲政的开始。真是这样吗?看来问题在于鳌拜是否专权了。  相似文献   

13.
正高士奇(1645—1703),字澹人,号江村、瓶庐,又号竹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是康熙朝一位传奇人物,凭借出众才华被康熙赏识、擢用,从京师一介潦倒寒儒成为清圣祖"始知学问门径"之师,终以礼部侍郎衔逝于故里,谥号"文恪"。研究其宦海生涯,对探寻康熙用  相似文献   

14.
赵玉平 《领导文萃》2013,(16):100-103
白起之死与唱反调之难《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曾记载这样一段故事。长平之战,白起歼灭赵军四十多万,韩、赵恐慌,就派苏代带了很多钱去游说秦相应侯范雎:"武安君白起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现在如果赵亡,秦王称霸,武安君必为三公,那么他的地位和权势就要超过您应侯了。"于是应侯说服秦王放弃了攻邯郸灭赵的计划。武安君听说后心里很恨范雎。第二年秦国的五大夫王陵攻邯郸,战事不利,秦王想要白起  相似文献   

15.
正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  相似文献   

16.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1639~1712),21岁中进士,入仕53年,是康熙皇帝的恩师,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康熙时期是清朝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原因,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综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  相似文献   

17.
正康熙一朝开启了清代迭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康乾盛世",是清代从满洲贵族君主制向中原集权君主制过渡的时期,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尝试和确立在全国统治的历史阶段。然而,康熙帝这样的一位圣祖在晚年也犯了很多错误,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宠幸权臣使得党争日炽,失之过宽造成除恶不尽。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说:"康熙末年,宠臣明珠等擅权,政事渐紊。"(孟森等:《清代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近代学者黎东方在肯  相似文献   

18.
清初理学名臣汤斌,历经顺治、康熙两朝,三次出任地方大员,政绩显著。汤斌两袖清风、正己率属,公正执法、办事高效,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的为官之道与当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他的为官之道和领导艺术值得领导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君道"思想是荀子的领导思想。基于领导科学所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对荀子领导思想作初步的探讨,揭示出荀子以"王制"为基础,通过对礼的改革,逐步建立礼法并提的"君道",使之成为适应封建君主统治的礼义法度。"君道"思想不仅提出君主在用人上应该尚贤使能、"王霸"并用,更要求建立相应的体制保障"君道"在各级领导中的实施,这体现出"君道"思想是对古代领导活动及其规律的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20.
投入与超脱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信念的圭臬。在仕途坦荡、青云直上之时,则积极入世。此时的人,怀抱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正是春风得意、马到平川,怕也是想不到人生的险阻、世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