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元前313年,秦王想讨伐齐国,但又担心齐、楚两国联盟,于是,派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的张仪到楚国去游说,这就是那一场口称割地600里,而实际上只让6里的"滑稽戏"。楚王受辱后,恨不得将张仪割肉食之。后来以  相似文献   

2.
徐通福 《领导文萃》2008,(21):28-31
公元前313年,秦王想讨伐齐国,但又担心齐、楚两国联盟,于是,派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的张仪到楚国去游说,这就是那一场口称割地600里,而实际上只让6里的“滑稽戏”。楚王受辱后,恨不得将张仪割肉食之。后来以黔中之地向秦“换得”张仪,按说张仪落人对他恨之入骨的楚王手中,那是必死无疑。可张仪绝不是个等闲之辈,他早就为自己的后路留了一手。张仪在楚国有一个好朋友靳尚。而靳尚是楚王非常宠信的大臣,楚王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3.
春申君姓黄名歇,东周时期楚国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以游学博闻、善于雄辩得到楚顷襄王、考烈王的赏识和宠信,任楚国令尹(相国)二十余年。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晚期的政治舞台上,他于外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于内辅国持权、广招宾客,可谓是名重诸侯,权倾国君,极为显赫。然而,聪明一世的春申君,最终却落得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张仪在楚国做个小官。楚相丢了一块宝玉,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满嘴的牙都被打掉了……他跑到邯郸找苏秦,一去就住进“招待所”,大概是现在北京饭店之类的住所,好几天没有见到苏秦的面。后来,  相似文献   

5.
晏子与车夫     
正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40余年,在内政外交上都有建树,堪称一代贤相。孔子曾称赞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虽然才识过人,但是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子曾经出使楚国,楚王见他个头矮小,接连三次要羞辱他,但是,晏子头脑灵活,能言善辩,他的巧妙应对,使得楚王自讨没趣,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捍卫了齐国的体面。  相似文献   

6.
正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养士是在树立私人小恩,是为了一己之私利,并不能为国为民谋求福祉。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大盛,养士甚至已经上升为诸侯公卿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些诸侯公卿更是把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作为展示自己实力和名望的一种手段。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但"四公子"的所作所为高下各异。齐国的孟尝君是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位。  相似文献   

7.
养食客     
“食客”在我国战国时代最为盛行,如当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各拥有“食客”数千人。这些人的待遇  相似文献   

8.
正春秋时代的战争规范《韩非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国与楚国打仗,宋国军队列好了阵,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来交战。宋国的军官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  相似文献   

9.
看官     
彭劲秀 《领导文萃》2014,(24):65-67
正如何看待一个官员?民间往往侧重于对官员的直观观感,从官员的言谈举止推断一个官员的贤与不肖,虽难凭一得之愚去盖棺论定某一官员,但直觉其是否一个好官,则往往八九不离十。看他的用人。先贤有言:"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正如《吕氏春秋·求人》中所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所以,看一个官员用什么样的人,基本上可以断定其是个什么样的官。  相似文献   

10.
<正>儒学经典《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经常阅读既可增强理性思考的能力,又可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特别是书中的一些寓言故事,针砭时弊、趣味横生、引人深思,对年轻公务员做人处事具有深刻的启示。一、"楚人学齐语":交友慎才能拒腐蚀【楚人学齐语】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呢?"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  相似文献   

11.
从K君到W君     
<正>一个月前,我的领导K君调到另一个更好的单位当了一把手。三年多来,K君怜惜我,甚至想提拔我。然而,最终因为我的不思进取,我的官场好运泡汤了。K君走时,我们为他送行,我哭得一塌糊涂。我拉住K君的手说:"我这辈子,恐  相似文献   

12.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 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名宰相。姓斗,名谷于菟。楚国是当时南方新兴的国家。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就知道,北方大  相似文献   

13.
正某公司举行员工运动会,总务部派出一支队伍参加接力赛跑。其中A君说:"我跑得比较慢,让我跑第三棒吧。"于是,参赛队员围绕顺序问题展开了争论,最后决定让A君跑最后一棒。他们的战术是让前三棒的人尽量快跑,以给最后一棒的A君赢得更多的心理优势。然而比赛中,事情并没按预期发展。前三名选手表现都很出  相似文献   

14.
<正>忠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是我国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思想与主张,既是社会治理中的最基本准则,又是为人处世的美德之一。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15.
"君道"思想是荀子的领导思想。基于领导科学所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对荀子领导思想作初步的探讨,揭示出荀子以"王制"为基础,通过对礼的改革,逐步建立礼法并提的"君道",使之成为适应封建君主统治的礼义法度。"君道"思想不仅提出君主在用人上应该尚贤使能、"王霸"并用,更要求建立相应的体制保障"君道"在各级领导中的实施,这体现出"君道"思想是对古代领导活动及其规律的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食君俸禄,担君之忧。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行其责",古人将其列为处世之根本、为官之信条。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更需秉承品德为首、勤业为本、廉洁为根,要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惶恐之心,以全心全意的工作态度,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让人  相似文献   

17.
苏秦和张仪的外交策略,都是靠着他们出色的论辩才能来实施的,而他们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之后,难道真的是那个宏伟的大战略吗?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在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只有这样,才能让当政者放心、满意,否则,他们是不会买苏秦、张仪们的账的。苏秦屡次求职失败,张仪被苏秦“逼上”投靠秦国的道路,他们此后的言行,都是一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一面以打动执政者为目的的。苏秦在几次失败的求职经历之…  相似文献   

18.
楚才晋用     
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璩伯玉出使楚国,谒见楚王。闲谈中,楚王问哪一国人才最多。璩伯玉说,楚国人才最多。楚王听了沾沾自喜。不料璩伯玉又说,楚国人才虽  相似文献   

19.
正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  相似文献   

20.
永恒的乡愁     
在先秦士人中,庄子是很独特的一位。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唯利禄是求,无什么情操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合纵连横,权倾朝野,名满天下。《孟子》中载景春对孟子的话说:“公孙衍、张仪难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