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对中国应该有深刻理解第一,在中国做企业必须要对中国的现实有深刻的了解。在民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或者部分私有化的过程中,有一大批所谓的企业家倒下来了,甚至被送进监狱,为什么呢?急于求成。因为中国的环境很复杂,没有智慧的话一定会出事。这里我想再次用柳传志来做例子。大家想一想,最早联想百分之百属于中科院,因为最初的20万是中科院出的,不管多少  相似文献   

2.
刘昶 《领导文萃》2006,(10):163-165
由魏伯乐、扬、芬格三位教授主编的《私有化的局限》一书是提交给世界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的报告。这份报告在大量实证案例的基础上对全球范围的私有化做了客观的批评性回顾总结。这是一本每一个关心改革过程中自身利益及公共利益的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书。本书讨论的是全球范围内私有化的经验教训,虽然书中没有关于中国的案例,但里面讲的几乎每一件事都与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有关。众所周知,私有化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导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及其走向的一个重大现象。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私有化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和不…  相似文献   

3.
在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过程中,转向内部人员所有制──即管理者与职工所有制──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得到承认。在私有化领域,这些国家经济转轨问题的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一开始都倾向于所谓私有化的“常规”办法,例如直接出售和初步的公开转让,但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在东欧国家这些常规办法的适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这时注意力就转向了群众私有化,即通过投资券(证券与投资券不同.证券不能作为货币用于一般交易目的)向有权利的公民进行分配。这两种类型都体现了一条国家通过它而迈人私有化进程的路径。经历这种人门具有显而易见的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分众传媒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为切入点,来分析基于战略意图的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原因,从而来了解并挖掘这场私有化浪潮对于今后中概股以及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苏北 《决策探索》2005,(1):36-38
夜“改制”改山若干富翁 有国际金融机构曾评论说,中国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把曾经为国有经济做出贡献的中国人的利益抛在一边,一夜之间造就了百万个富翁。对此,中国老百姓不仅有同感,而且官方和不少专家学者们也这样认为,就连讨了个全家还卖乖的“企业家”们也不得不在乐颠颠地数完钞票后,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从实质来说它应是社会化的含义,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规律。1997年,"拍卖"成为中国社会的十大流行语之 "拍卖"一词超出了经济范畴,成为有些人攻击"中国在搞私有化"的口实。中国,真的在悄悄地进行着"私有化"吗  相似文献   

7.
东欧独联体国家近十年的产权改革中,以证券(投资券)方式向公民平均分配产权的“大众私有化”是最突出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一项政策。俄罗斯、捷克是人们最常讲的两个典型。俄罗斯经济转轨的严重危机,曾是全盘否定“证券私有化”的最重要例证。而捷克的证券私有化则在转轨初期表现不俗,使捷克经济一度被视为东欧转轨的榜样。然而到90年代后期,捷克式私有化的问题逐渐凸显,其经济也失去前期的发展势头而出现衰退,  相似文献   

8.
改革     
《领导文萃》2014,(2):133-133
中国必须破釜沉舟 目前中国最需要改革的是两个领域:国有企业和支持其动作的金融体系,以及农村——在那里,农民缺乏对土地的明晰产权。国企改革不可能搞私有化。而是让这些庞然大物变得更商业化和更负责任。可能的做法是把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划归国家社保基金,以支撑加速老龄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私有化:期望与现实智效和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确立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目标,私有化的主张于是由支流上升为一种正统。私有化既被看作是构造市场经济基础的先行步骤,也被看作是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一年以后,原...  相似文献   

10.
《管理科学文摘》2010,(20):42-4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吴宗之指出,生产领域的灾害性事故根本原因是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危险能量或者危险物质。有效辨识危险源,从政府监管和宏观管理两个层面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1.
夏业良 《决策》2000,(3):27-27
在中国,经济学曾经是平民百姓相当陌生的一门准学科(因为在1949年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大多数中国人对经济学的了解,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是在特殊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理论的一种附属品,根本谈不上有超脱于阶级关系等政治概念的独立研究体系和研究价值)。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2.
何晓星 《管理评论》2002,(12):27-31
中国并未实行全面私有化,却能够获得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什么呢?这是传统经济学所无法破解的当代世界经济之谜。本文试图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中国公有产权转化成两种非常特殊的产权实现形式,即先后转化为“内公外私”产权和公私合营产权。  相似文献   

13.
韩国公企业的民营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首先概述有关公企业民营化的理论和模型,然后考察了韩国公企业民营化的历史、实况以及代表性事例,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目的在于为以后成功的民营化探索方向、为中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提供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企业产品差异性、企业的私有化程度、外国资金的渗透等因素,研究了伯川德竞争情形下私有化程度、外资渗透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私有化程度、外资渗透对混合双寡头市场的影响。首先建立混合双寡头的伯川德竞争模型,得出伯川德均衡解,然后在社会福利最大化下分产品为替代产品和互补产品两种情形分别得出了最优私有化程度的解,进而分析了外资渗透(或国内控股)对私有化程度与混合双寡头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生产替代性产品的企业进行价格竞争时,部分私有化企业为纯公共企业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企业国内控股比例的增加将增大最优社会福利;生产互补性产品的企业在价格竞争下,实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并且国内控股比例的增加将降低最佳私有化程度,社会福利最大化下政府要鼓励产品多样化和减少国外资金的渗透。从整个社会和企业角度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策略为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最近重申,虽然中国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但不搞私有化。 在京进行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第十一届大会上,李岚清向与会的数百位各地代表介绍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时,作出上述表示。李岚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虽然我们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但不搞私有化。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这原本是不容置疑的。但近年来对改革的反思、质疑之声也一直不断。特别是有关股份制改革,有不少人认为股份化就是私有化。即使是经济学界人士,也对股份制的性质有顾虑。那么,股份制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呢?被称为"厉股份"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做了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7.
徐前茅 《决策探索》2009,(10):33-33
2008年5月1日,被社会形容为“阳光法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从此,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步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从《条例》中我们得知,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定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刘丹 《决策》2011,(6):48-50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承认在当前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过程中政府常犯错误,其中有73%的认为最常见的错误是危机处置不及时,有59%认为是处置措施不当,有46%的认为是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或者预防和预警不够。  相似文献   

19.
《领导文萃》2009,(4):1-1
种种迹象表明,2009年可能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有意思的是,每当中国遭遇挫折,或者世界遭遇困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观察反而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凸显。这固然缘于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同时也是危难中躬身自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12年8月13日收到私有化要约之后,分众传媒总算赶在2012年尾将私有化方案确定下来。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0日凌晨,分众传媒发布公告称,已经与相关方签订了最终合并协议,分众传媒私有化要约价格从8月份对外宣布的27美元/ADS(美国存托凭证)提升到27.5美元/ADS。按此价格,此次私有化收购要约对分众传媒的估值约为37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