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很多人形容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和英国。但我不认为这两种关系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因为在1914年前,德国的工业生产力就超越了英国,而中国在整体实力上仍然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意味着,两国之间仍有很多时间和机会来弥合彼此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名言     
《领导文萃》2015,(8):103
1、作为一个球员,要到球场上去迎接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全队的人变成像一个人,不断地取得胜利,这也正是我的激情所在。2、我一定要赢了自己,要赢了伤痛,能够重返赛场。这样才能让那些怀疑我的人重新思考,什么叫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科比(著名美国篮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3.
谁住贵宾房     
<正>在一个国际哲学研讨会上,某位著名的哲学家找到会议组织者说:"我不能在那个普通房间里住了,你们得为我另找一个贵宾房,因为和我同住的那个人是个痴呆!"会议组织者一怔,问:"您有什么根据吗?"哲学家说:"60多岁的人,像个3岁的孩子,见到什么都惊喜万分。早上招待生送来鲜花,就是街头花店摆放的价值不超过3美元的鲜花,他每次都像第一次看见似的,把脸贴上去又亲又吻,大呼小叫!"  相似文献   

4.
<正>一、明确区分三个特点公文中的信息与新闻中的消息很相似,有很多共同之处,新手往往混淆不清。有的文秘人员把信息写成了消息向上报,有的实习记者和通讯员则把消息写成了信息去投稿,还有的人写成了"两不像":即不像信息,也不像消息。其实,信息与消息各有三个显著特点,正好把二者明确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陈宪 《领导文萃》2009,(8):137-141
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当口——2007年的9—10月间,我到那里去走了一圈。就像有人说,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较多的时候,十个经济学家会有十一种预测一样,在危机开始的时候,每个去美国的人.也都会得出不尽相似的结论。这很正常。因为每个去的人接触的人不同。观察的行业或地点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的专业背景,甚至风险偏好不同,都会得出差距较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李北方 《领导文萃》2012,(12):23-25
这是个足以让观察者失去描述能力的时代,时不时就会出一档子事,让人心惊肉跳,让人莫名其妙,挑战人的承受力,也挑战人的想象力。就像徐志摩当年的感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的,没人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更奇妙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会多,外国人会也多。由于文化不同,外国人开会的样式和中国有所不同,开起会来各有各的特色。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开高效的会议。下面让我们看看美国、韩国、英国这些国家的人是如何开会的,学习一下他们的开会"经"。美国人开会讲实效美国人信奉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推行实用主义的哲学。在开会这件事上也不例外。不搞花架子。在美国,很少有形式主义的会。美国人也搞文山会海。大到政府,小到老百姓,各式各  相似文献   

8.
大观园     
<正> 企业家宣言 美国的《企业家》月刊,每期都在目录页上全文登载下面这则“美国企业家协会的信条”: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我。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9.
正我在单位算六朝元老,换句话说,就是有六位局长先后领导过我。自从第三任局长让我当上科长后,我就像掉在地上的豆腐,再也提不起来了。当然,机会也不是没有,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问题是,我对私下找领导"活动活动"的事十分不得要领,不管我如何去做工作,结果都是不尽如人意,这让我非常纠结。第六任局长也就是现任局长上任不到半年,单位要  相似文献   

10.
牛可 《领导文萃》2010,(13):56-60
<正>谁造就美国世纪?20世纪是"美国世纪",美国在20世纪里将自己造就为世界帝国。塑造美国世纪的主角,是一群被称为"国家安全权势集团"的人。抛开这一政治精英的特定品类,抛开他们的抱负与功业、理念与视野、气度与德行,对美国"世界帝国"和"美国世纪"的任何讲述都将是不完整的。国家精英的品格和质量,在任何"崛起"故事中都是关键的内容。以往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对美国如此,对可望"崛起"的别的国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区别     
《领导文萃》2006,(12):36-36
一个美国人问我:“你看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说:“你们与人接触,首先是拉开距离,然后选择;我们是先混在一起,然后区别。我们的麻烦是往往绞成一团,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琐碎;你们的麻烦往往是孤独。”这位美国朋友点头称是。我指着桌上的菜说:“你们就像你们的菜,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会失掉"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其实,我们找不回"真我",因为它不存在。以孔子的方法论来推论,人的本性,在没有和他人产生联系之前,其本质是"空空如也"。一旦进入社会,我们就成为"社会人"——君子或小人——更好或更坏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游泳     
领导每天都会下河洗澡.当然,洗澡只是一种习惯上的说法,游泳才是真正的目的.领导每天都要在水里游好一会儿,也因为这样,领导不像有些领导那样脑满肠肥,大腹便便.领导身材很好,中等偏瘦,因为天天下河游泳,领导有点黑,这样看起来,领导就不像个领导了.河里还有其他的人洗澡或游泳,他们也像领导一样,天天来,但没有人把领导当领导看. 一次,一个瘦子好像认出了领导.瘦子说:"我觉得你很面熟啊." 领导笑笑,不回答. 瘦子又说:"你好像是市长,你是市长吧?"  相似文献   

14.
任正非 《领导文萃》2013,(7):101-104
中国创造不了价值,第一是缺少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在硅谷,大家拼命地加班,说不定哪天就一夜暴富了。我有一个朋友,当年我去美国的时候,他的公司比华为还大,他抱着一夜暴富的想法,20多年也没暴富。但像他一样的千百万美国人有可能就这样奋斗毕生,有可能就会挤压出某一个人的成功,比如乔布斯,比如扎克伯格。也就是说,产权保护制度让大家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母亲De电话     
母亲别说打过电话,连见都没见过。母亲没念过书,大半辈子呆在农村,世面见的不多。住在城里来,也只是我好说歹说让她为我带娃儿。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人与人之间门关得那么紧,心封闭得那么严。有一次母亲问我:"对面那人姓啥?怎不见来往过?"我便说:"我也不认识呢!"母亲这时候就流露一种深深的失望、惊讶、陌生的表情来……  相似文献   

16.
心态问题     
<正>人近四十,今天才感悟生活,我觉得有点无奈、有点心酸。谈起我对生活的感悟,我竟不知从何说起,这也许是我近几年来"少动笔"的因素,也许是我长期多写报告总结类文章的借口,也许是我对生活深浅茫然不知的理由,我一时竟呆在桌前不知所措……"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  相似文献   

17.
做事的境界     
<正>这天,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去探访一位赋闲在家的老领导。他问老领导:"我怎么能像您一样功绩卓著、受人尊重、一生辉煌、老有所养呢?"老领导说:"我给你讲讲我的经历吧。"  相似文献   

18.
<正>你常被"能者多劳"这句话黄袍加身吗?团体中有人抱怨自己每天累得像条狗时,我们常会拍拍他的肩膀:"能者多劳。"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人,也常以"能者多劳"自我解嘲,为自己的疲惫找到一丝安慰。然而,并不是所有疲于奔命的人都是能者。有位企业主管说得好,在一个企业中,优秀的人只占20%,能力普通的人占70%,混日子的人占10%,最会抱怨"唉,我就是能者多劳啦"的人,其实都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会多,外国人会也多。由于文化不同,外国人开会的样式和中国有所不同,开起会来各有各的特色。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开高效的会议。下面让我们看看美国、日本、韩国、英国这些国家的人是如何开会的,学习一下他们的开会"经"。美国人开会讲实效美国人信奉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推行实用主义的哲学。在开会这件事上也不例外。不搞花架子。在美国,很少有形式主义的会。美国人也搞文山会海。大到政府,小到老百姓,各式各样的会议一年到头比比皆是。但是,美国会议管理中的第一条,就是规定开会必须有一个目的,没有目的的会不开。所有的会必须有主题,而且要主题鲜明。不讲究"门当户对"。国内开会,常常需要请领导出席,以抬高会议规格。美国人不太注重"门当户对",而是更注  相似文献   

20.
帮局长理财     
正那天一上班,局长就将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小王,我听人说最近你在上班时间炒股票了?有这回事吗?"我诚实地说:"有这回事,不过我是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偶尔上去看看,我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再犯这个错误!"局长说:"其实这也算不上多大的错,但上班炒股总是不对的,你一定要注意影响!对了,有个问题想问你,怎么那么多人炒股,难道炒股真的很赚钱吗?"我说:"当然是真的啊!不瞒您说,我只炒了这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