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什么样的官员容易发生形象危机?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牵头完成的《形象危机应对报告(2012)》给出了答案。唐钧和课题组成员对2012年前四个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形象危机进行了排名,研究发现,窗口型官员、贴近群众型官员和准官员三类群体受关注度高,形象问题较为严重。‘窗口型’官员主要是履行执法职能的官员群体,包括城 相似文献
3.
4.
最近.有关官员形象韵话题开始升温并逐渐演变成一个公共议题,为人们所关注。正是这些引发官员“形象危机”的一系列事件倒逼着社会和官员自身对官员形象的重视。并重新思考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时代。官员已经在无形中置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形象危机可能随时发生。一旦吸引了“眼球”。官员的点滴失误便像涟漪一样。迅速扩散,直至成为一次重大的公众事件——林嘉祥事件就是如此。危机既然难以避免.树立形象危机公关意识就时不我待。考察最近发生的几起官员形象危机产生的根源,官员的自身素质是一个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官员都缺少足够的危机意识和正确的危机公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7.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我国进入了一个公共危机的高频率发生期。公共危机正以极大的力度和广度冲击并影响着全社会,它不仅导致社会财富与生命的损失、经济环境的破坏,甚至还会引发政府合法性的丧失以及政局的动荡等灾难性后果。公共危机给政府形象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怎样有效控制和消除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如何将公共危机变成政府危机管理的革新契机,已成为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与紧迫任务。文章分析了我国各级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如何在公共危机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污名化现象是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污名化的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斯·埃利亚斯首先提出的,他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污名化现象进行了系统解释。他在考察了污名化产生的多种情境后指出,污名可能源自许多因素,在这些情境中,污名将人从完整的、平常的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指出,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发生了变化,官员形象、政府形象的维护都面临巨大挑战。据统计,被查处贪官95%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在1999年广州、深圳、珠海公布的102宗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100%包养了"二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