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由其中庸的伦理思想导出与之相对应的政体思想。这一中庸的政体思想建立在中产阶级作为阶级基础之上,混合了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这两种特质,注重平衡、维护正义——这一点体现在政体的选择、建立、维持、延续等各个方面,强化公民教育,这样建立起来的政体就是亚氏最为推崇的共和政体。亚氏的中庸政体思想影响深远。后世政体研究与政体发展莫不源于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2.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政体是亚里斯多德的理想政体,中产阶级是其依靠力量,中庸之道是其指导思想。该政体融合了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优点,兼顾了贫富两个阶级的利益。亚里斯多德的中产阶级出身,是这种理想的产生基础。“主权在民重在法治”等学说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改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其分配正义中体现了主张差别对待的几何比例平等原则和“过毋不及”的中庸之道原则。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观中的优良政体是由具有鲜明“中间性格”和崇尚中庸的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在这种政体中城邦的全体公民都参与议事,议事机构应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亚里土多德分配正义观中的政体的局限性在于不但具有当时的浓厚阶级(奴隶主阶级)性,更体现为一种空想主义。由于公共利益或优良生活的模糊性,其造就的只能是一个暴力强制的现实——变态政体。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方法论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资源。《政治学》主要关乎政体的选择和维持,在亚氏政体分析的思维进路中,首先是坚持系统科学方法,将政体看成一个系统,这是分析政体的起点;其次,坚持中道方法,通过现实观察和逻辑推论,寻求现实中的稳定政体;最后,坚持价值方法,探讨遵循至善这一终极价值原则的理想政体。亚氏政体思想的方法论思维对现代政治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方法论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资源。《政治学》主要关乎政体的选择和维持,在亚氏政体分析的思维进路中,首先是坚持系统科学方法,将政体看成一个系统,这是分析政体的起点;其次,坚持中道方法,通过现实观察和逻辑推论,寻求现实中的稳定政体;最后,坚持价值方法,探讨遵循至善这一终极价值原则的理想政体。亚氏政体思想的方法论思维对现代政治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亚里士多德城邦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亚氏对城邦政体的制度分析,忽视了“人的因素”在其理论中的重要意义。从“人的因素”视角看,亚里士多德城邦理论的根本特征在于,他创造性地将德性、公民与政治三者融为一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优良的城邦就是一个动态的稳定体:公民依据各自的德性和能力各司其职;政治家维持着城邦政体的良好运转;立法家监测城邦的政体,并对出现的不良倾向提出校正方案。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贡献不在于他找到了什么是最优良的城邦制度,而在于他发现了一个优良政体的趋向及其得以保持的优良条件:有德性的公民、良好的政治家以及立法家的常在。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核心是关于政体的理论,其政体学说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政体的分类、政体的优劣、政体的建构与选择、政体的变革与保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学说对中国当下宪政建设的启示意义在于:推进法治建设、扩大中产阶级队伍和注重社会公正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是其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柏拉图政体理论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即《理想国》中“最好的政体”与《法篇》中“次好的政体”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笔者澄清了关于柏拉图政体理论的种种误解,阐明了柏拉图论述“最好的政体”与“次好的政体”的真实意图,探究了柏拉图政体理论对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产阶级被称为“政治后卫,消费前卫”,其“社会稳定器”、“社会缓冲阀”的功能较为重要。关于“社会稳定器”的讨论出现于1990年代,经过了稳定器功能的辨析和重新认识,稳定器理论渐趋明确。稳定器理论扮演了威权主义、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之间复杂的妥协关系,促成了中产阶级的多元化现实,由此衍生的文化转向正在协同稳定器理论构建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产阶级研究的定位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模式有密切关系:经过了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制度交易,实现以财产为基础的再分配体制。稳定器的热点讨论过去之后,中产阶级的概念、特征、功能、问题与对策等中产阶级语言系统也逐渐定型。“稳定器”理论所经历的“意识形态化”过程有可能是对已有的符号和价值重新编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稳定器理论起到的捍卫社会秩序现状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它的社会批判作用,是一种主观选择。从合法性危机的角度来看,“社会稳定器”理论显然还无法胜任中产阶级理论领域亟待解决的阶级结构位置、阶级属性和阶级认同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米尔斯的中产阶级“政治后卫”说是指中产阶级具有机会主义的投机倾向,不可能是政治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能是参与者和追随者.一些学者误读该学说,认为“政治后卫”的重要表征是“政治冷漠”和政治“平衡轮”.实际上,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米尔斯用“政治冷漠”一词来描述二战后美国民众的普遍社会心理,而非单指中产阶级,而政治“平衡轮”亦系转引其他学者的话,并非他本人的观点.今天,正确解读米尔斯的中产阶级“政治后卫”说,对于廓清认识、引导中产阶级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新中产阶级消费特征的剖析,指出这一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只具备西方消费主义的个别特征,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中产阶级的消费主义。对于中国新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只有给予正确引导,采取激励与约束的协调机制,才能使其成为中国积极消费文化的主流群体,在中国拉动内需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角色错位"是政府公务员在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各种关系的需求等方面的行为未按规定执行,其行为与政府公务员的社会地位、身份不相一致所致.目前政府公务员‘‘角色错位"是一普遍现象,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府职能未真正转变--从阶级职能转变为社会职能;二是"官本位"的文化意识根深蒂固;三是政府公务员缺乏指导行为的"组织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许筠为朝鲜朝中期著名文人。学者,著述甚丰。在其散文作品中,“梦”记尤有特色。他采用了唐人传奇的写作手法,“梦”既成为现实生活的投影,又成为失意人生的补偿,并深刻反映了他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意识。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不但能更清楚地把握许筠其人,而且能对那一时代的朝鲜社会思想有一更客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美国社会的"断代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探讨了性爱、家庭、婚姻和宗教等问题。把他的最为人所知的“兔子”四部曲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结合作家的创作初衷,指出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包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容量使得它堪称研究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断代史”,认同作者宣称的“我的关于普通人的小说有着比历史书更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公众清廉感知是近年来廉政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议题,然而,现有研究忽略了社会公众内部的阶层差异性。对2016年度全国廉情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公众的社会阶层地位与政府清廉感知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总体上呈现出倒U形特征,中间社会阶层的公众对各级政府的清廉感知水平显著更高。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在腐败容忍度、反腐败满意度、腐败经历和感知信息来源渠道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其清廉感知差异的重要内在影响机制。近年来政府反腐败努力得到了绝大部分中间社会阶层群体的认可,但下层社会公众对各级政府清廉感知水平更低的情况说明,必须进一步优化反腐败策略,更加注重解决基层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浪子"是北宋词人柳永的身份标识之一。这一标识不仅使柳永迟迟不能得第,而且为其日后的仕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考察发端于《鹤冲天》一词的浪子行迹和由失意士子到无行浪子的过程,柳永自我理性的缺失是不能不加以重视的。大致来看,柳永自我理性的缺失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功名"的讥刺超出了"怨而不怒"的儒家规范;没有看重统治者对于士子的修身要求;对封建士大夫所标榜的雅文化缺乏自觉意识;没有参透朝廷逸乐政策的玄机。  相似文献   

17.
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标榜的“君子儒”形象在晚清张之洞这位封疆大吏、儒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通观张之洞修身治国思想,可以从他的力辟公羊、调和汉宋、学兼中西、经世务实等方面得到佐证,他的学术宗旨和治世理念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而他本人,也应成为千百年来“内圣外王”的又一个大践行者。  相似文献   

18.
“东北易帜”是民国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使日本侵占东北的计划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考核事件发生的原因 ,张学良先生出于爱国主义的个人努力是第一位的主观因素 ;同时 ,东北人民希望统一之心、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和利诱 ,及英美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势力的抑制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咏 《东方论坛》2007,(3):98-102
很多美国民众均认同美国是个中产阶级强国.其实,这种中产阶级国家概念的形成除了客观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外,还应归因于大多数美国民众自我认同为中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因此应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美国大众中产阶级认同心理的形成进行考察分析,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中产阶级的主观认同.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所论述的"人",并不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个人主义价值系统中的"人",而是以阶级消失、国家消亡为前提条件的"共产社会"中的"人".这样的"人"除了具有个体意识以外,更要有合作、友好以及为"人类"的整体利益牺牲自我的激情.在以往的研究中,<人的文学>中所包含的"个体自由意识"已探讨得很充分了,而对于其另一核心,--"人类(世界)意识",即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语境中的人道主义,给中国新文学的创建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变异,迄今为止,似乎还没引起太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