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儿童反事实思维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是指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而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国外关于儿童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主要包括反事实思维与错误信念、假装、因果推理的关系,国内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很薄弱。对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应重点研究反事实思维与情绪、归因的关系及反事实思维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反事实思维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事实思维是指个体对过去事件加以心理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根据前提性质可分为加法式、减法式和替代式,根据命题比较的方法可分为上行反事实和下行反事实。它的形成过程可分为激发阶段和内容形成阶段,其功能有情绪功能和准备功能等。运用反事实思维策略探索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源并积极进行干预,将会对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反事实思维与因果推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事实思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常常影响因果推理和归因。国外许多研究者对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了研究。该文对这些研究成果与分歧进行综述 ,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界关于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论争的首要原因在于对概念的分歧。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在这场论争中却几乎没有被提及。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文学事实是一种制度性事实。从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建构主义不是笼统地反本质主义,而是反柏拉图式的本质主义。文学建构只能是语言的建构,而且只能是一种规约性建构。作为一种资源、一个视角,言语行为理论使文学研究走向了开放性、语境性和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诱发故事情境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老年人反事实思维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发现,三组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1);三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呈负相关(P=0.001);合理性与其心理健康呈正相关(P0.001)。得出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可以显著的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使用反事实思维任务、反事实推理测试(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test,CIT)、Stroop色词干扰测试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考察抑郁症状个体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结果表明,被试负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显著负相关(p0.05);正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与诱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部分指标显著相关(p0.05);CIT得分与执行功能检测结果无显著相关。提示反事实思维能力受损是抑郁症的特质特征,并与个体执行功能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7.
英语反事实虚拟语气是英语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语法形式,被用来表达建议、愿望或说话人的某种情感。本研究使用多模态分析法,对三部热播美剧台词中英语反事实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进行实证调查,发现英语反事实虚拟语气在交际中的基本语用功能是语用缓和,是一种缓和言语行为面子威胁性的礼貌资源;同时,在某些语境的刺激下其功能会发生偏离与变异,出现与缓和用法力量相反的非缓和用法。英语反事实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能够在语言顺应论的框架下得到统一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形式语言学视角下,运用可能世界理论,以“如果”引导的条件句为例,分析汉语反事实条件句的反实性及预设的触发,旨在验证Alfred Bloom(1981)的观点,即说汉语的人是不是真的不善于反事实思维.研究发现,反事实条件句中的反事实信息并非由“虚拟式”传递,汉语条件句中没有虚拟式,并不影响汉语反事实条件句预设的触发,说汉语的人与说英语的人具有相同的反事实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诱发故事情境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老年人反事实思维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发现,三组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1;P<0.01);三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呈负相关(P=0.001);合理性与其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P<0.001)。得出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可以显著的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学界关于旧证据问题进行争论的情况.主张在豪森的反事实策略的基础上区分理论解释性证据和理论预见性证据,以应对反事实概率的可测度性问题.反事实策略并不要求在指派反事实概率上遵循理性的标准,反事实概率实质上是一种先验概率,即无条件的主观置信度,主观贝叶斯主义并不承诺其指派合理性标准.反事实概率的可测度性并不能构成对反事实策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率低下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金融可能影响农户的气候适应性行为。基于河南、陕西、山西三省1 384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实证分析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使用数字金融能显著促进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若未使用其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程度将下降;未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如果使用了,其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程度将上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提高借贷易得性与信息易得性,进而促进农户采纳气候适应性行为,农户对于金融包容性的认知能够正向增强数字金融对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对于资本型适应性行为影响的边际效应最大,在反事实假设下也表现为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资本型适应性行为提升效果最强;数字金融对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率较高、接受过培训的农户采纳气候适应性技术促进效应更高。  相似文献   

12.
抑郁是个体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是一种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的情形。抑郁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其产生与不合理的认知及不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关。通过训练中学生恰当运用反事实思维,可以帮助学生面对消极事件时学会保护自我价值,进而有效减轻或改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论民法上的事实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民法领域,除法律行为外,事实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法律事实,但学界给予的关注较少。文章对事实行为的界定、事实行为与相关行为的区别以及事实行为的特征、类型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基于与已知事实相反的假设条件进行推断,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活动之一。表达这种思维活动的假设条件句也是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称为反事实假设句(Counterfactuals),例如: 1.如果太阳上有水,我们就可能在上面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人格特质——个人情感——个人行为"的逻辑思路,研究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两种不同形式的反生产行为影响的异同以及工作满意度对人格特质与反生产行为的中介作用,探索黑暗人格、情感变量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24份问卷的处理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人际、组织指向的反生产行为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人际指向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强于对组织指向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工作满意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人际、组织指向的反生产行为皆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深化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于不同形式反生产行为作用的认识并验证了情感变量对于人格特质——反生产行为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仪式思维是反对二元对立模式、强调"中介阶段"的反结构主义新型思维方式,它具有"过渡"、"模拟"和"无神话的仪式"三大特征.近期中国先锋电影在仪式思维的影响下,运用反结构隐喻的方式阐释性、死亡和世界等人类生存状态,使中国先锋电影产生一种深刻的话语嬗变.  相似文献   

17.
逆向思维是一种反习惯、反传统、反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创新,它触发了管理创新,在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高校办公室管理过程中,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用逆向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思维判断,有助于实现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台湾"公平交易法"历经数次修订,每次修订都体现出不同的价值理念,深刻折射了社会事实、经济事实、文化传统对法律制度变迁带来的影响。台湾"公平交易法"采取统一立法体例,将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反垄断行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合一的竞争法体系,其立法与修法原则分别侧重于市场公平和市场自由,在强调市场自由的同时,加强行政干预垄断行为。从台湾"公平交易法"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政府干预、市场自由、企业社会责任的相互作用对构建一个优质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西方哲学相比 ,中国哲学很少讨论彼岸世界和来世问题。这种取向差异可以通过语言范畴化程度的分析得到进一步证实。语言文本中隐藏的观念和语言结构或语言范畴中隐藏的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语言范畴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思维取向。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反映了汉民族不太关心超事实和真实事实的对立 ,而不是没有区分这两种对立项的能力。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主体者汉民族有一种泛实思维取向 ,而西方哲学的主体者印欧民族有一种关心超事实和真实事实对立的超实思维取向。这种差异在宗教、逻辑学、数学和科学活动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网络空间具有一种全新的社会特性,因而人们的网络行为,亦相应地呈现出若干全新的社会特征,迫切需要社会科学作出新的解释.深入研究网络行为,对于了解和把握网络空间这一全新的社会变量对人类日常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