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最重要的一次会战,但其战略意义在学界却存有争议。充分的证据显示,淞沪会战并未产生一些研究者论定的打破日军及早控制武汉的战略意义,未为中国军队持久抗战博得更大的战略空间和有利的战略态势,更未为东部工业和人才西迁争取到更多时间,也未发挥维护中苏物资交通线的战略作用。此战过早地使中国抗战在实际上由局部战争转化为全面战争,对作为弱国的中国在本土抗战实为不利。会战在战略上的无形意义在于优化了中国抗战的精神环境和国际环境,有形意义在于客观上促成国民政府及早西迁重庆,全面展开大后方根据地的建设,这对中国持久抗战具有全局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是战时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是建立在抵抗的基础之上的 ,其主流是抗战外交。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是中国的抗日战略的酝酿、制定和实施时期 ,为战略服务的外交也经历了从避战求和到以战求和、再到以战求援的过程。中国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抵抗 ,在国际上树起了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旗帜 ,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 ,为日后获得更多外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淞沪血战回忆录》记叙了作者和十九路军一五六旅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日寇在上海的残暴和凶恶,触及了参战各个部队和战事的各个方面,再现了这场战事开始、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中国军民携手抗战的历史画面。其行文通俗,语言简洁,接近于说话,有口语文体特点,读来朴实、真切、感人,是20世纪早期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描写抗战、叙记国难的白话纪实文学。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05,(14):19-20
淞沪抗战刚结束,日军便在华中方面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指挥下进军南京。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十年代抗战爆发之际,陈启天“新国家主义”思想体系内涵进一步发展。从“九一八事变”到《淞沪停战协定》的签定,此间,为应对抗战时局,陈启天提出了国家本位、国防建设和民主法治等重要主张,初步构建了“新法家”思想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上海的两次对日战争。通过战争准备、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国共关系、战争结果及影响等四方面对两次淞沪抗战的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国民党由被动抗战到主动抗战、国民政府逐渐抛掉对日和平幻想、国共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并走上全面抗战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十九路军由孙中山亲手创建之粤军第一师的一部发展而来,正式成立于1930年8月17日。该军原本是坚决拥蒋反共的,然1932年“1.28”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奋起痛击日寇,大振民族精神;1933年,十九路军更发动了抗日、反蒋、联共的“福建事变”,举国震动。这种转变看似突然,但却有其量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就淞沪抗战前十九路军的历史进行探讨,并试分析其转变之根源。  相似文献   

8.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读《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重庆,抗战的结果将是什么?至少中国的抗战,非八年所能结束;至少中国的抗战,将会更加艰难曲折,将会有更多的中华儿女血洒疆场!试想当时的局势:七·七事变,淞沪会战,上海失守,南...  相似文献   

9.
胡厥文蓄“抗战胡子”1932年1月28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淞沪抗战”爆发。胡厥文与黄炎培两位知名人士合作,通过中华职教社等组织,动员数十家同行企业,拆迁机器设备到沪南建立起临时工场,赶制手榴弹、炮弹、地雷等,支援前线守军。当时,胡厥文全身心投入,废寝忘食  相似文献   

10.
伍绍东 《社区》2008,(11):42-42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冯玉祥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和失望退隐泰山,感到有生命危险,特于6月14日写好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一)”,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前,在日寇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领导的中国军队曾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积极英勇的抵抗。①在“七·七”芦沟桥抗战、平津南口作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台儿庄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以及两次远征缅甸抗战等重大战役中,均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中国  相似文献   

12.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继发动“九一八”事件吞噬我国东北领土以后,又挑起了“一二八”淞沪战争,国民党政府惊恐万分,准备迁都洛阳.然而曾几何时,1937年7月7日日寇又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再攻上海,蒋介石被迫抗战.落介石不愿发动广大群众参战,只依靠单纯的军队防御,以致将士们血战数月,淞沪终告失守.日寇气焰高涨,直下南京,国民政府逃往四川.镇江也于1937年12月8日为日军所占领,镇江人民自此过了八年之久的亡国奴生活.  相似文献   

13.
gjls 《21世纪》2009,(11):44-47
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似乎就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而他们的后半段故事,直到七十年后,才为世人所了解。壮士们由抗战孤军沦为租界俘虏,又成日军俘虏,彻底失去了自由,散落在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甚至长眠异域,魂不得归。  相似文献   

14.
1937年“8·1 3”淞沪抗战爆发,期间中国国民党军队八百将士扼守四行仓库,浴血奋战,从此“八百壮士”享誉中外。时过境迁,“八百壮士”今安在?他们撤出战场后又有哪些曲折悲壮的经历?请听一位叫田际钿的幸存者那鲜为人知的血泪诉说……  相似文献   

15.
“八·一三”淞沪抗战散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林其昌1937年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13日,为控制上海和南京以置中国于死地,日军越过在上海的中日两军对峙线。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下令坚...  相似文献   

16.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针和淞沪抗战的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是蒋介石在“一·二八”抗战中推行的反动方针,这个方针与“九·一八”时蒋介石“力避冲突”的电报比较言词有异,然而基调依旧,是新形式的不抵抗政策,其后果直接断送了淞沪抗战的大好局面。本文以详实资料就此方针的提出、它的实质、提出的理论依据作了分析,并在战役中的种种表现比较具体地论述,使我们能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误国政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八一三”上海军民团结抗战五十周年。五十年前,在震惊中外的淞沪之战中,谢晋元将军率部坚守阵地,以少数兵力挫败数万日军多次凶猛进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团结抗日的激情。 谢晋元,字中民,广东蕉岭县人。他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预科肄业,1925年入黄埔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和抗日救亡叶昕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教育事业英勇奋斗了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谋求解放,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31年以后,“九·一八事变”、“—·二八淞沪抗战...  相似文献   

19.
王炳毅 《金陵瞭望》2005,(14):49-49
“八百壮士”指的是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奉命掩护中国主力部队从上海市区后撤,坚守在苏州河畔四行仓库多日,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的88师(师长为孙元良)谢晋元团官兵(他们实际上只有421人,对外号称800人)。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流传。  相似文献   

20.
一抗日救国,挺进江南敌后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继占北平、天津、入侵华北之后,又集中20余万兵力向上海大举进攻.集结淞沪的60余万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片面抗战和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下,迅速撤退.11月2日,上海陷入敌手.日寇在占领上海之后,即兵分两路向南京大举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