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道德偏见     
道德偏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却未引起理论界重视的一种偏向性主观道德倾向。本文较全面地考察了道德偏见的实质和特征,分析了偏见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克服现实生活消极道德偏见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道德想象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使道德行为人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不显得那么呆板。但是道德想象力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却受着惯性思维的复杂影响:惯性思维的稳定性和自觉性推动着道德想象力的发挥,惯性思维的偏见、惰性和思维定势却牵制着道德想象力的发挥和发展,并且这种牵制作用居多。通过填充生活资料、培养道德情感以及合理利用惯性思维的控制作用,打破惯性思维的刻板模式,促使道德想象力得到释放,充分发挥其优势帮助人们成为一个合格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3.
司法中的性别偏见的存在,影响着法官对案件的认知以及裁判的结果。在性侵犯案件、离婚财产分割案件、监护权案件以及家庭暴力案件中,法官对于女性当事人的偏见表现尤为明显。由于司法中的性别偏见表现出的冷偏见、社会偏见、道德偏见、内隐偏见的属性,使得其难以识别和纠正。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法官对于女性当事人群体应增进接触和了解,完善司法行为守则,并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4.
道德体系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不会主动、及时顺应时代的变化,有其惰性.现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既要探讨传统道德规范、观念和信仰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困扰,又要认识由此产生的道德认知错位问题,构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在每个阶级的道德体系中都包含全人类性的因素。只有形而上学的偏见才把每一个阶级的道德看作某种闭塞的范围,绝对不同于其他道德体系,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如果真的如此,人们就不能使道德经验成熟起来并传给下一代。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承认道德的全人类因素的存在,这种道德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减少偏见     
我们在减少偏见上取得进展了吗?侵犯行为的出现有着各种实际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原因,仅仅消除某些助长这种行为的因素是不能遏止侵犯行为的。偏见问题同样如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改变某些人收入不稳定、生活无保障的事实,也无法迅速改变那些宣扬种族仇恨的、偏见很深的个人和家族。种族主义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美的即为淫者,丑的即为恶者。这种对女性充满敌意的描写究竟是为了什么?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探究了其中的原因:男权主义是其社会根源;对女色的误解与偏见是其思想根源;对性爱的排斥是其道德根源。  相似文献   

8.
道德评价影响评价者对非道德因素的判断,而转变道德聚焦点,就会更改对行为主体的非道德评价,进而形成道德聚焦悖论。对道德悖论的认知,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与把握道德聚焦悖论的内涵与属性。道德聚焦悖论由积极的道德推理,聚焦偏见,"实然"选择与"应然"方案三部分相互作用而成。道德聚焦悖论的消解,首要前提是明确其属性;道德聚焦悖论的消解,呼唤自由与平等在其位,呼唤公平正义发挥其应有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眼于社会道德层面,通过对唐宋两代皇帝、名儒士大夫、一般平民三个阶层对女子再嫁态度的分析,指出唐宋两代各阶层对女子再嫁普遍具有认同感,不以之为非。从道德观上看,唐代贞节观念相当淡薄,各阶层皆以为再嫁理所应当,符合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故再嫁女子不为人所歧视;宋代各阶层对娶再嫁女为妻也无所顾忌,对再嫁女也没有产生偏见。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偏见仍然无处不在,只是偏见的表现更加隐蔽和微妙.偏见的存在持久而顽固,它的产生既与人类心理特征和认知的缺陷有关,也有竞争和学习的社会根源.偏见作为一种破坏性的事实,对偏见的持有者和偏见的对象都是有害的,必须予以正视和消除.  相似文献   

11.
运气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道德生活?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诠释了"结果运气"对人类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评价产生的影响。运气影响行为结果而产生的某种情感不规则性,使人们在功过判断中存在一定的偏见,也与抽象反思的"公正准则"之间产生了裂缝,而这种不规则性却具有自然所赋予的目的和效用。斯密对运气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加深了对人类道德本性的理解,也丰富了道德运气问题的当代论争。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与《红楼梦》同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穷途末路的时代。哈代与曹雪芹打破了文学对生活的虚饰, 突破了僵化的大团圆结局,对社会的偏见、伪善的道德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使人们看到了由于政治、经济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引起的社会心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多层次的文化冲突。透过人物的心灵轨迹,传导出时代的演变律动。两部小说在题材选择、事件处理、人物塑造乃至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社会、民族、以及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文章通过比较使我们更深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更深地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学折射出的不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周庆贺 《南都学坛》2001,21(4):65-67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探讨人性与宗教、道德习俗关系的作品,它讴歌了个性解放之于宗教的狭隘意识及道德习俗偏见的胜利,呼唤顺应人性正向追求的健康的宗教与道德体系的建立;同时,它也是一部反映妇女不幸的哀歌和女性追求解放的颂歌。这一切主要由海丝特·普瑞思反抗的人生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当福柯宣称"所有的知识都是权力的体现"时,他并未有自打嘴巴。就算他自己的观点也是权力的体现,批判仍是可能的,因为偏见——即体现权力的知识——是可以区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在"真理"的存在已经备受怀疑的后形而上学的时代,批判只能属于系谱式批判。用偏见去挑战偏见,让我们走出偏见,摆脱来自偏见的支配。批判的基础在于哪一个偏见更有用。当然,有用的偏见仍然是偏见,不是真理。我们不能期望批判能带来一步到位的社会改造。  相似文献   

15.
当福柯宣称"所有的知识都是权力的体现"时,他并未有自打嘴巴。就算他自己的观点也是权力的体现,批判仍是可能的,因为偏见——即体现权力的知识——是可以区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在"真理"的存在已经备受怀疑的后形而上学的时代,批判只能属于系谱式批判。用偏见去挑战偏见,让我们走出偏见,摆脱来自偏见的支配。批判的基础在于哪一个偏见更有用。当然,有用的偏见仍然是偏见,不是真理。我们不能期望批判能带来一步到位的社会改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生成式预训练变压器,ChatGPT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会“堆积”一些形而上学问题。其在技术演进中,呈现的偏差性、不可靠性、鲁棒性、有毒性等伦理特性,诱发了道德判定障碍、社会偏见刻板化、用户数据去隐私化、科学技术异化等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只有凸显人文价值关怀,重塑伦理主体责任,强化伦理政策导向,创新伦理运行机制,才能有效纾解ChatGPT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使人工智能系统成功融入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生成式预训练变压器,ChatGPT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会“堆积”一些形而上学问题。其在技术演进中,呈现的偏差性、不可靠性、鲁棒性、有毒性等伦理特性,诱发了道德判定障碍、社会偏见刻板化、用户数据去隐私化、科学技术异化等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只有凸显人文价值关怀,重塑伦理主体责任,强化伦理政策导向,创新伦理运行机制,才能有效纾解ChatGPT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使人工智能系统成功融入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想丰富而深刻,认为人才培养应打破对人才的偏见和误解,给予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地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正确发挥党的作用,为人才成长保驾护航。邓小平的人才思想给当代人才培养以启示:尊重知识,尊重人,防止权力和金钱对人才的绑架;人才是专业才能、政治信仰和高尚道德的统一,人才的培养要有好的学风。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张力理论的视角对《傲慢与偏见》中理性与情感之间、利己与利他之间张力结构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张力结构为《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狄更斯《雾都孤儿》中费金的红胡子、红头发、红眉毛、犹太长袍、违法营生等典型特征,与英国文学中犹太形象的传统俗套一脉相承,是批评界长期关注的重点,而费金形象背后的异质性却为以往的研究所忽略。借助“隐性进程”的研究视角,挖掘小说显性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隐性叙事”——有关费金宗教、饮食方面的异质性叙事暗流,与以犹太恶棍形象为主导的情节发展相互排斥,与小说中的基督教济贫院叙事相互对照,从中可以发现狄更斯对于维多利亚社会基督教价值观的讽刺与批判,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经典作品深刻的主题意义。小说中费金的犹太性,与其说是狄更斯刻意迎合读者的种族偏见,不如说是狄更斯利用了这种集体偏见反讽了自诩道德的基督教社会的自负与虚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