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在封里刊登了哲学豪艾思奇同志的一组照片,其中一幅的说明讲艾思奇同志从上海初到延安,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陪同,到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参观黄帝陵。  相似文献   

2.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赵富林编者按:《人民日报》1993年11月26日刊登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同志的文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全文转载。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  相似文献   

3.
在《艾思奇文集》出版之际,上海哲学学会和《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邀请上海哲学界前辈和中青年哲学工作者于二月五日下午济济一堂座谈学习艾思奇同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讨论了在新时期哲学为解决  相似文献   

4.
《艾思奇文集》第一卷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急切地阅读着凝结了艾思奇同志心血的文章,一幕幕往事,又勾起了我无穷的怀念.艾思奇同志是我父亲的朋友.我父亲梁品青是一九二三年的老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黄浦军校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从事文化、  相似文献   

5.
《艾思奇文集》一卷出版了。这一卷收集了艾思奇同志建国以前的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众哲学》。这是令人高兴而深思的。 回想当年,《大众哲学》在国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国民党政府不肯抵抗,全国人心惶惶,不知所云的时候,艾思奇同志写出《大众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出了中国民族所该遵循的斗争的正确道路。这是艾思奇同志写出《大众哲学》所体现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文集》出版是哲学界的大事。 第一、《文集》记载了艾思奇同志从事哲学活动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是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战斗。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与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给我国哲学界提供了解和研究艾思奇同志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的资料,作者在参与《艾思奇文集》选编的基础上,写成这份《艾思奇主要著译年谱》。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由于艾思奇同志很长时期从事党的理论教学工作,讲课稿在其遗著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这一部分遗产是研究艾思奇同志著述不可缺少的内容,限于未曾公开发表,在这个主要著译年谱中暂不收录。这里所收录的,均已公开发表过,并按著译公开发表时间先后,分为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和北京时期等几个部分。本期先刊上海时期这一部分,其他部分将继续在本刊连载。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一九八○年六月十九日刊登的辛仲勤、薛汉伟二同志论述《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的文章,着重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不断革命”的特定含义,并分析、批判了一种流行的很值得商榷的观点。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启发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东北鲁迅学会主办《鲁迅学刊》1981年第二期是“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特刊”,已于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夕的九月一日出版,篇幅比第一期增加一倍。这一期里刊登了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以“独应”笔名发表的佚文四篇,同时发表了发现这四篇佚文的彭定安、马蹄疾的对这四篇佚文的长篇考证文章。本期以显著位置刊登了全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唐弢同志给本刊编者的信和黄源、李何林同志为本刊写的特约稿《在鲁迅身边》和《从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1964年3月10日刊登的“怎样理解人的自觉的能动性?”一文,作者子嵩同志,在批评黄林同志的机械论的同时,却过分地夸大了人的自觉的能动作用,从“桌子的观念先于桌子的存在”的唯心主义的命题,得出“人在实践以前,总是先有观念,先有认识的”普遍结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1978年5月,百花竞艳,万木争荣.刚刚从十年“文革”阴霾中走出来的中国,迎来了她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个春天.北京的时令已是初夏,然而政治气候却处于“早春”.极’左”的阴魂仍然在神州大地上徘徊游荡,人们的心头仍压着一块沉重的大石头,脑海里仍浮动着一片片褐色的疑云:历史,该怎样写?中国,向何处去?5月11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接着,新华社向全国新闻  相似文献   

13.
出于亲切、诚挚,大家称呼艾思奇同志为“老艾”。这样称呼的时候,在我更是常常想到艾思奇同志对人诚恳,处事稳健,意志坚贞,革命热忱等种种品德的。毛泽东同志说过:“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个好人,也是第二个好人。”三十年代初期,当《大众哲学》成为知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八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着杨朔同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就是立意高远、曲折动人、深受读者喜爱的《泰山极顶》。二十年前,当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激情,欢欣鼓舞地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的时候,杨朔同志用他那支饱含着浓烈感情的多彩的笔,通过对泰山自然景物、名胜古迹,特别是社会主义时代最新景象的生动描绘,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如日之升”的社会主义祖国,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5.
我做学生的时候就读了《大众哲学》,尽管年龄相仿,艾思奇是我的老师,我到延安后也曾听了他的课。全国解放后我到北京讨论教材时又同艾思奇同志一起工作了几个月。艾思奇同志为人诚恳,特别对青年关心和爱护。他对一些理论问题钻研得很深、很透彻。我受他的教育很大。  相似文献   

16.
1993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宋贵仑同志编著的《毛泽东与中国文艺》一书,把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11月22日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刊登于1936年11月30日《红色中华》报《红中副刊》创刊号上》看作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①。(以下引用除注明出处的外,均引自该书,只注明页码。)不仅如此,由于宋贵仑同志直接主持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的编辑工作,因此当1992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时,又把毛泽东同志的这篇讲演放在卷首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开端,其…  相似文献   

17.
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哲学要努力满足时代的要 求。我们今天向艾思奇同志学习,就要沿着《大众哲学》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哲学理论工作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方面,在观察现实、研究国情和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22日,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同志逝世20周年.湖北省社联及哲学学会于3月14日在东湖召开纪念座谈会.何定华、彭展、杨锐、柳佑、陶德麟等十余位同志出席会议并发了言.与会同志认为,艾思奇同志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1934年写的《大众哲学》,对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青年、知识分子起了启蒙作用,不少人受这本书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延安整风时期,他的一些文章、报告和著作(包括翻译本)成了当时党的许多干部的  相似文献   

19.
1981年2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王若水同志的《认识论不要忘掉了人》(以下简称“王文”)。该文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论争,原因是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但其中有一些提法值得进一步研讨。笔者认为,深入讨论“王文”所提出的问题是有益的。“王文”正确指出,成功或失败是针对某  相似文献   

20.
读了刘心予同志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辨》(见本刊1981年第1期),大为惊诧。这一“辨”,把战国大诗人屈原对《九歌》的创作(或据民间祀神曲加工)的权利“辨”掉了。如果照此办理,“屈赋”就差不多被淘汰了一半。其实,这并非刘心予同志的创见。1951年,朱东润同志发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便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持此论;郭沫若同志当即发表《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26日)给以批驳。假若再往前追溯一下,解放前有一个何天行,也持此论。(见《楚辞作于汉代考》)三十年来,坚持此论者已经销声匿迹,今天刘心予同志又来旧话重提。刘心予同志也许会说,他只讲了“‘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时,并未剥夺屈原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的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