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宇 《学术交流》2004,(11):103-106
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是:请求中央给予援助性政策,加大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扶持力度,增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能力;发挥地方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作用;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工业的主体是重工业,目前,在全省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占支配地位,六大基地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国有企业改制不到位,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企业改造,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森工老工业基地从开发到现在,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体制的滞后,它已经陷入困境。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森工老工业基地也应尽快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即:改变落后的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确立产业发展重点,发挥林区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黑龙江省现代物流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但振兴不能走老路,要用新观念、新思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作为新型工业化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对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黑龙江省物流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发展中还存在对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结构不合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现代物流人才和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等问题。对此,应树立现代物流意识,统筹规划,加快物流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发展第三方物流。  相似文献   

5.
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资源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鑫 《学术交流》2004,(4):61-65
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科学进步的保证,是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深层次基础,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国家、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源泉。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特点等原因,我国的人才资源出现了"东北人才现象",极大地阻碍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新崛起。为了保持和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有的人才优势,弥补其不足,则需要真正确立"人才兴业"的观念,政府制定正确的人才政策,教育机构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尊重和合理地使用。  相似文献   

6.
王刚 《学习与探索》2012,(9):104-107
黑龙江省工业发展基础良好,拥有长期积淀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工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具备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应适时制定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变差距为潜力,化压力为动力,不断破除制约工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助推黑龙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意见》公布之后,辽、吉、黑三省都提出了本省近、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设想,为指导本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把三省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比较,找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农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三省协同合作,才能互惠共赢;需要发展第四产业(即绿色产业),才能助推、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由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资源枯竭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主导产业,要重新审视,应优先培植食品工业,避免石化工业滑坡,扶持装备工业的发展。要抓好国企改革,打破地方封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0.
崔丹 《学术交流》2006,(8):71-74
现代产业要求,产业发展要具有强劲的、持续的竞争力。黑龙江作为老工业基地,要通过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来解决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黑龙江省创建新型产业集群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现实优势。正在建设中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引领产业,构建创新网络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整合与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骥 《求是学刊》2006,33(1):73-77
东北三省所有制结构相似、产业结构雷同、支柱产业相近,产业投向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众多产业基地,竞争性大于合作性。同时,由于东北三省各自为政,工业领域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所以,今后如何从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角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各地发展规划,应当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最为重要的一环。针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特殊性,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整合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崔岩 《日本研究》2004,(2):39-47
我国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力图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速发展,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活力,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工业区域的发展角度看,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涉及到产业区域建设、企业体制创新、金融支持、产业布局和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粮食主产区,曾经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并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大业的战略推进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东北地区的工业经济逐渐滞后,出现了特有的“东北现象”。 与此同时,东北粮食主产区也出现了以“农民卖粮难”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面对这一综合性 的经济危机,党中央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 战略导向,随后又采取了加快体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质 变为新型工业基地,裂变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长为生态农 业基地,发展为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从而形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姚亮  王滢 《学术交流》2005,(4):102-105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生态环境资源脆弱不堪的现状,同样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了谋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三省应将生态环境资源立法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法制化开发机制,包括依法调整各方利益关系,明确项目责任制度,明确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并逐步实现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5.
程言君 《创新》2013,(4):53-57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特征。合规律性,即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律的本质要求。合目的性,即与徐州在江苏两个率先中的苏北率先以及两快两带三先有机结合,使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沿着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循环经济—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的轨道,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路径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学术交流》2004,(7):59-6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恰逢其时的战略性决策,必须依赖如下路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政府支持和强化市场机制相结合;振兴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各产业均衡发展和促进就业相结合。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放到战略性高度来对待,把转变经营机制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着力发展区域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振兴东北应避免各自为战,必须把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作为重要途径。通过实现区域合作,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接续产业和国企改革的步伐,有利于民营和外商资本健康迅速地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繁荣。但在实践过程中,东北三省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坚决打破地方封锁和市场分割,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体系,进行科学的区域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发展黑龙江省民营经济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老工业基地改造所蕴藏的巨大商机,黑龙江省各地应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牵动力量。抓住机遇,搞好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对接;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建立民营企业开发区;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19.
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党中央振兴东北的战略性举措,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三大要点,即注重制度因素、抓住改制重点和推进民营经济。重新振兴东北不仅限于老工业基地改造,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目标,其要旨为:重视新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转化;推进民营银行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充分地验证了制度在资源配置、明确产权以及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创新、制度变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应从政府职能、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