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认同是台湾族群形成的基础,各个族群原文化的差异性是其基本标识和向度,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光复后,岛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70年代后台湾开始的民主运动,进一步得到发展,最终伴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形成。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的产物,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力论述了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当局的“理番政策”及其对台湾少数民族的影响。在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过程中 ,日本“理番政策”的手段是剿抚兼施 ,其间根据情势的变化有所侧重 ,以图达到培育“日本情结”,使台湾民众心甘情愿做日本“顺民”之目的。在日本“理番政策”作用下 ,台湾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社会文化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本文认为 ,这些变化反映了台湾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对新的情势的一种调适与反应  相似文献   

3.
刘志扬 《社区》2004,(13):40-40
这些年,每年我都要去台湾做一段时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期间,喜欢在城乡的社区到处走走,因而看到了许多值得一说的社会现象。在台湾,我先后访问了台东、屏东、嘉义等县的一些农村社区,深切感受到现代社会变革的力量。农村社区向城市化演变,是全世界发展的规律,台湾也不例外。根据台湾的统计资料,到2002年,台湾的农业从业者只长,但他几乎没有任何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控制权,只是个上传下达的联络员角色,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如乡村社区的小学校长。村落社会越来越出现一种“空洞化”的趋势,在人力资本方面,文化高的年轻人都到城市就业并安…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代以来,传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台湾乡土文学因受“本土论”思潮的影响而被“台湾文学论”取代.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既是全球化语境中台湾本土文化的自觉应对,也和它与生俱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息息相关.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并没有隔断中国新文学传统,所谓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形态,而是“文化台独”在文学上的反映,并非台湾文学自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农会”发展与组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50余年来 ,台湾“农会”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农会”不仅协助台湾有关方面推行农业政策 ,提供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文化所需的各种服务 ,同时透过“农会”的教育训练 ,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水平 ,促进了农民政治与社会移动性的提升 ,“农会”对台湾农业与总体经济发展确实贡献卓著。本文主要说明台湾的“农会”组织协助台湾有关方面辅导农民发展农业之经验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台湾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意识”中的“悲情意识”在“台湾意识”的政治转化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台湾意识”是排斥“中国意识”的,是某种程度的“独台意识”甚至“独立意识”。“台湾主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强力鼓吹、宣传、政策推动塑造的,是人为建构的,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台湾意识”的另一表达,其实也是“台湾国家意识”,其核心是强调台湾的主权独立性与国家性,是排斥与对抗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政党政治的成型,经历了一个从一党到多党再到两党政治的发展过程。但由于台湾社会的统独矛盾、省籍矛盾、族群矛盾的严重对立,两党政治的竞争陷入恶斗,其政策走向被扭曲为“台独”比拼,其造成的后果不仅危及台湾前途,也将破坏两岸的和平和稳定。本文将从台湾两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的演变中,揭示其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8.
台湾产业升级中的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末,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科学技术及其教育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和升级过程中,科学技术人才是决定性的条件之一。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台湾产业在技术升级中优先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台湾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台湾经济在六、七十年代实现了高速而平稳的增长,从1970年到1981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01%,为亚洲“四小龙”之最,被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奇迹”。世界银行1979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把台湾列为新…  相似文献   

9.
台湾政治“解严”后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语境使得文学表述及叙事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家族书写也以自身的叙事样貌展现了台湾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及文学典律生成与发展的形态。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可以发现“解严”后台湾家族书写在讲述家族故事的角度和方式上有其自身的特征,将言说家族的方式放置在文学语境与文化观念的变迁之中考察,则可从更深层面探讨再现家族的意义、叙事价值及家族书写在台湾文化语境中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湾儒学兴起于明末清初,上个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台湾儒学的发展和影响也相应得以迅速提升。大陆方面的学者大规模对台湾儒学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研究台湾儒学的论著和期刊文献的出现,表明了学者们开始重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作用。大陆出版发表的研究台湾儒学方面的资料(包括台湾学者的作品),既涉及对台湾儒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包括对台湾儒学现状的研究和对台湾儒学前景的研究等,对于加深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相互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学乡愁母题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历史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各具特色的内涵。滥觞于明末移台文人笔下,在日据时期一度充分表现的乡愁主题,在当代台湾再度得到生动而丰富的体现与发展。台湾乡愁文学所表现的是文化的乡愁。  相似文献   

12.
政治话语是政治行为者政治诉求的载体,政治话语建构是政治行为者重构民众政治认知并取得其支持的重要路径.在台湾的政治变迁过程中,围绕“主体性”和“本土化”话语为中心展开的话语争夺是政治权力斗争的重要方面.台湾的政治话语博弈推动了台湾政治话语谱系的重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了社会大众的政治认知样态,对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台湾政治板块移动以及政治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源.政治话语建构能力已经成为判断台湾社会中政党等政治行为者政治动员能力时难以忽视的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透过台湾目前农村(包括原住民及汉人)的新发展,包括强调文化与地方产业的达娜伊谷生态公园、布农部落屋等个案,以及强调新文化形成的阿美族两地社会、新头港村的两地社会、陈有兰溪流域的区域体系、会灵山运动、东埔社的文化再创造等个案,来检讨“台湾农村是否还是个农村社会的问题,还是已是个新文化的问题?”“新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为何?”“新文化只是新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还是资本主义经济之外的另一种可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台湾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当我们努力去落实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时,才发现今日的台湾社会在统一的问题上却难以达成一致,本文主要就台湾社会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问题上出现危机的原因进行历史的考察和分析,希望能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台湾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品格,与大陆同根连理,是中国政治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经历,台湾社会已逐渐积淀出独特地方性格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情感、国家认同、族群问题以及民主认知等层面上都表现出独具的特质,这些特质或轻或重地影响着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社会改变取向的行动研究”的社会探究路径,回观台湾社工专业的政治历史与发展过程,认为在台湾特定脉络下,透过执政与政策权力、专业组织与个体户社工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相互穿透作用下,形成了台湾社工专业化发展的现况与难题。台湾经验可以成为其他地区社工发展的参照案例,培养有自觉觉他能力、以社工实践知识为志业的工作者,才能利益众生。  相似文献   

17.
利益集团在以西方自由民主为主要特征的台湾政治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利益集团的存在对台湾的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某些重要历史节点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对台湾众多利益集团按照阿尔蒙德的方式分类的基础上,从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治发展和社会化功能四个方面来探究它们对台湾政治生活的具体影响。对台湾利益集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台湾政治的诸多特色,从而把握台湾的历史脉动。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台湾平埔族在与汉人长期而频繁的交往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外观上逐渐与汉人别无二致,而且在族群意识上也倾向于认同汉人。平埔族的变迁是改变身份认同的“汉化”,而非单纯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涵化”。台湾部分学者所谓的平埔族是“涵化”而非“汉化”,仅仅是台独势力的一种政治诉求而已。  相似文献   

19.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学杂志之一。创刊二十五年来,以文学史料整理保存、文艺评论、文学研究为办刊目标,记录和见证了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在艰难的办刊过程中,本着“重建文艺伦理薪传文学智慧”的精神,以十分活跃的文化个性和运动性的作业范式,创设了“文艺界重阳节敬老联谊活动”、“青年文学会议”两大品牌,并动员了台湾文学场域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届次化、社会化、品牌化的办刊特点,在全民拼经济、文学边缘化的台湾社会,自觉承担起文学资料建设与服务中心、文学研究规划院、文艺界人士联谊会等多种角色,赢得了台湾文艺界的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20.
四十年来,海峡两岸在长期的隔绝和封闭中,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两岸同胞使用的通用语——汉语,也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随着各自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至两岸汉语在字体、排印、拼音体系、语法、词汇、文风、文体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正在渐渐地扩大。而作为反映社会变化最为迅捷的词汇的差异尤其显著。读台湾的书刊报纸,接触台湾的影视广播,或与台胞交谈,都会感到一种与我迥异的味道。当我们听到或看到“餐厅秀”、“上班族”、“大卡司”、“头路”、“捞过界”、“大盖仙”等,会感到不知所云,对于台湾汉语中的“修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