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王亚南首倡建立“中国经济学”并为其可能与必要作了精辟的阐述。《中国经济原论》就是他实践这一主张的代表作。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被誉为“旧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即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代表,影响深远,是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10本经济学著作”中唯一在解放前出版的经济学专著。王亚南在创建中国经济学中,就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和西方经济学等方面,都对当今重建中国理论经济学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勇 《东岳论丛》2024,(1):143-154+19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有“资本制”“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诸说。“资本制”说与托派观点雷同,未能久立;“殖民地化”说是通用说法;“半殖民地”说是次通用提法;“半殖民地”“半封建”组合顺序不同代表着人们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地位、影响之大小强弱的不同认识。共产国际内部意见不一,造成中共意见的模糊和分歧,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异说纷呈。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说。有鉴于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渐渐趋同“半殖民地半封建”说。然而,仍有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说者,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反帝反封建”主张前提下和而不同的学术气度。  相似文献   

3.
王亚南先生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因与郭大力合译马克思巨著《资本论》三大卷而著名。同时,他在20世纪30—60年代期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深入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凯恩斯理论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王亚南不仅坚持唯物论的方法,而且倡导应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研究西方经济学说。王亚南为我们客观对待西方经济学说树立了典范。他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态度,不仅现在乃至将来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4.
三、四十年代王亚南经济思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南同志(1901—1969)是三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界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之一。对这样一位重要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作些研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为此,我们对王亚南同志解放前三、四十年代的经济思想,就主要方面作一个概括的阐述。王亚南同志一生勤奋好学,著作齐身,建树甚高。经济学译著计有四十多部。主要译作有与郭大力同志合译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原论》、《社会科学论纲》、《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经济学说史》和《〈资本论〉研究》。纵览他解放前的一系列著作,可以见到他对中国经济问题所发表的深邃见解和独特的经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过帝国主义掠夺、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罪恶行径,在分析批判中作过专门论述。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形态,在当时仅仅还在开始形成阶段,它不可能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存在决定意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反映这种经济的理论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出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宁研究过这种社会的经济形态,指出中国是“半殖民地”(《列宁选集》第2卷第800页)。同时,在他的许多讲话、报告和文章中揭露过各帝国主  相似文献   

6.
方小年 《文史哲》2002,1(4):131-135
“半封建”与“半殖民地”两个概念均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简单地认为“半殖民地”仅指国家政治地位的变化 ,“半封建”仅指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二者都是片面的。由此否认半殖民地不是社会经济形态 ,不能用以表述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报刊上出现如下提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从相当落后和贫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的”。这些提法实质是一个观点,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直接过渡而来。此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自王亚南先生1940年在《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一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以来,已有71年,期间许多经济学家进行了积极探讨.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质对中国经济学创立提出了现实要求;美欧日经济学研究的误区、国外经济学的中国化、中国经济实践的理论化与国际化则成为创立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必要;“中国经济学”提法与范式的不断探讨、研究方法的不断引进与创新和众多部门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学“资源、区域、产业、环境、协调”的研究对象及其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经济学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任务是研究如何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 )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1 .内部结构。早在 1 940年 ,毛泽东说 ,自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以后 ,中国社会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种社会的政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 ,其经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① 从经济结构看 ,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 (买办资本与民族资本 )和解放区的经济是构成当时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成分。总的…  相似文献   

10.
这里近代的概念,是指1840-1949年。关于这近110年间中国的经济史,我认为,大体上是应该分作三个阶段的。要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必然又会涉及到人们久已认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个政治概念,半封建是经济概念。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外国资本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所谓“半封建”,是指“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①。如果说外来的政治因素在规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讨论的继续。作者认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一种低级的特殊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吕良弼(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副教授):王亚南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的译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东方传播史上,王亚南同志占有重要的一席。在银幕上塑造这样一位马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问题,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形成的。有的教科书明确提出:1840—1894年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时期,1894—1927年为半殖地半封建经济形成时期,1927—194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发生和发展时期。他们这样主张的理由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商品侵略,而商品侵路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直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和财政金融命脉,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回顾与总结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历程与贡献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与广东经济出版社联合开展了“影响中国经济建设的 10本经济学著作”论证、遴选活动 ,最后选出 10本著作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 ;马寅初《新人口论》 ;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于光远《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 ;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蒋一苇《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 ;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吴敬琏、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为了深入研讨 10本堪称中国经济发展里程碑著作的内在价值、历史作用和意义 ,2 0 0 0年 4月下旬 ,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江苏省委党校、广东经济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 10本经济学著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的著名经济学家和中青年学者共聚一堂 ,就这 10本著作的学术地位及其对中国近五十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 10本著作再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 ,凝结了共和国 5 0年经济学说精华。本刊从本期开始 ,以收稿先后为序 ,对 10本书中的代表性论点摘要陆续刊发。  相似文献   

15.
邓子基教授1923年出生于福建省沙县。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访问学者导师,我国当代著名的财政学家。邓子基同志早年师从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厦门大学前校长王亚南教授。他于1950年6月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生班,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中的一员。1952年7月毕业后留厦大任教。此间,他在王亚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于潜心研究《资本论》的同时,逐步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到部门经济学研究上来,开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与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4年,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中首次提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由于历史的机缘,王亚南与李约瑟相逢,并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对“李约瑟难题”的关键性环节进行科学的理性的思考。他以经济结构作为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的切入点,以比较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考察中国的专制官僚政治形态,对官僚专制政治的独裁性、封建地主经济的支配地位、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学说的独占性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展开全面的分析和批判。他指出,以地主经济为物质基础的中国官僚政治,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在封建阶段,未能及时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化。王亚南不少开先河的论述和深邃的洞见,可为李约瑟的总结工作提供极有价值的参照,他对“李约瑟难题”所作的理论贡献,将同他的业绩一样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近代中国,按科学说法,应起自1840年,终于1949年。现拟按习惯说法,仅就1840——1919年间中国“半封建”问题,略陈管见。 中国原来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自从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了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所谓半殖民地,就是“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财政和外交方面的附属关系的罗网包围着”。半殖民地是从独立国过渡到殖民地的“中间”形式,追逐垄断利益驱使资本帝国主义力图把半殖民地变成自己完全支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也正是朝着殖民地的方向演化的,诸如英国侵占的香港,日本鲸吞的台湾,均已沦为殖民地。不过就整个中国来说,这还只限于局部的而尚未引发全局性的演化,仅仅属于量变中部分质变的范畴。 近代中国在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同时,逐步地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这几乎是公认的历史事实。问题在于,“半封建”是否等同于“半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是否“半封建”的演化趋向? 在世界历史上,似乎存在过两种类型的“半封建”,一种是英法式的,一种是中国式的,两者既有共性,又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旧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究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仍然是一个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新中国的成立,表明旧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以及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但是,旧中国国情"半封建半殖民地"基本特点的历史沉淀性与遗传性仍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其中的不少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处置,仍然关系着对旧中国国情基本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封建国度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反封建的任务自然是沉重的,万万忽略不得.这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甬军  徐强 《东南学术》2002,(1):100-105
由于中国经济和文化还存在着王亚南60年前所指出的那种特殊性和差异性,因而重点通过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而形成一个中国经济学就有可能和必要.加强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特殊机理的剖析和中国文化传统的阐发与应用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学习建设理论研究建设规律贺庆华1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曾经说过:“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