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深化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思想材料,邓小平理论深化与发展了马恩“跨越”设想里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取得的一个科学成果。从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形成、内容和意义看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 ,即严谨的求实性、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启迪性。掌握这些特征 ,对深化马克思“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关系 ,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萃英  王立忠 《齐鲁学刊》2000,3(5):106-109
“跨越”型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一个 设想,即“跨越”设想。因为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马克思只是开了个头即把它否定 了。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实现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完成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理论的上篇;邓小平重新探索“跨越”型社会主义的道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飞跃并完成其理论的下篇。  相似文献   

4.
杨森  金锋 《甘肃社会科学》2004,19(2):185-188
马克思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实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实践,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了艰辛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邓小平在探索的实践中总结了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填补了马克思设想所留下的空白.分析研究邓小平理论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贡献,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与其“世界历史”理论相统一,前者属于策略原理,后者则具有理论原理与策略原理的双重含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是特定国际、国内环境下特殊“跨越”的实践结果;它开创的是一条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未来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其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19世纪 70年代末 ,马克思提出了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一个世纪以后 ,邓小平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超越了马克思晚年的设想 ,也超越了列宁、毛泽东艰辛探索的思路 ,终于解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世纪性难题。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大大深化和发展了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 ,实现了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接力。  相似文献   

7.
《四川社科界》2004,(9):26-27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表达雅安人民对世纪伟人的深切缅怀,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发展着的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我市发展新跨越,8月16日,市委办公室、市教育局、雅安日报社共同隆重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市理论战线的专家学者和论文作者7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10位入选论文作者在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相似文献   

8.
《四川社科界》2004,(4):34-37
2002年以来,四川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大力气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大理论政策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推进我省统一战线工作,服务四川发展新跨越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历史“跨越”,包括理论“跨越”与实践“跨越”两个方面。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较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后者是指俄国、中国等较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非科学地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理论“跨越”与实践“跨越”的区别与联系,不能正确地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导致现实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屡次出现“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根据黄风炎我以为,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根据的;决不象某些学者所断言的那样,是对民粹主义的“偶然借用”,或某种“主观情绪”的产物。这一设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人类向未来社会形态的过...  相似文献   

11.
历史“跨越”,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涵义。从理论上讲,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较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从实践上讲,它是指俄国、中国等较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客观地说,历史“跨越”与“左”右两种倾向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但就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经常遭受“左”右两种倾向干扰和破坏的实际来看,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无不与非科学地对待历史“跨越”有关。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对…  相似文献   

12.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五大的灵魂和主题,也是贯穿十五大各项文献的基本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庄重宣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能动摇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坚定信念,而只会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个理论去克服困难,战胜风险,胜利前进。”这一宣示,顺乎党心,合乎民意,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深刻领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使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变为现实,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及“历史跳跃”理论的正确性。“跨越”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跨越”又使我们面临着一些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跨越,我们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在经过40多年的艰辛探索之后,我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些不可回避的现实说明,跨越资本主义的“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其晚年所论及的关于俄国可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即非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或称“跨越论”),近年来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注意。这一理论在当时尽管还只是一种设想,不象他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那样引人注目和人人皆知,但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写进党章之中,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科学决策。因此,在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过程中,关于如何牢固确立党的指导思想问题是值得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前提.首先是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历史地位。所谓“全面”,就是要跨越时间和空间,放眼历史和现实,纵观理论和实践;所谓“正确”,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则。“全面”是“正确”的前提;“正确”是“全面”的保证。只有全面地…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东方社会出路所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到列宁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既表明了现实社会主义是相对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具有历史内在依据的创新选择 ,也揭示出这一选择是一个远未完结的异常艰辛的探索。邓小平理论是这一探索的最新成果 ,但仍有不少重大问题有待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东方社会问题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出发,19世纪50年代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东方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张中,将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系,实现“资本主义化”。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和俄国社会农村公社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跨越论”设想,为处于资本主义殖民化的东方社会指出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化是“跨越论”的基础,“跨越论”又是东方社会资本主义殖民化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南方论刊》2005,(6):F0002-F0004
今年以来,电白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工业立县”和“四大跨越”发展战略,全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晚年设想”指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本文提出并思考了 2 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面临的世纪性难题———社会制度“跨越之后”的问题。文章认为 ,邓小平的可贵之处 ,在于他紧紧地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 ,准确地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运动世纪性难题的思考基点和理论视角 ,系统地解答了社会制度“跨越之后”的世纪性难题 ,从而把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创新意义 ,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的性质、宗旨、任务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界定 ,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树立牢固理想信念的价值基础。“三个代表”是理论创新的成果 ,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