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母情结"及形成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儿子与情人》一书中,主人公保罗对其母亲挚热的感情,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讨论保罗对母亲的这种畸形之爱及其诱发的各种因素,包括引论、正文以及结论共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对保罗的恋母情结做了阐述和说明,第三部分则从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其"恋母情结"作了唯物的客观的分析和论证.从而说明保罗恋母情结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保罗的礼物     
保罗的母亲洗涮好晚餐器具,便轻轻来到保罗的床边。保罗的小床搁在厨房里,因为厨房内的火炉使房间异常的温暖。母亲微笑着说:“孩子,我想去趟雷利家,去把他们家的收音机借来听一会,你说好吗?”保罗感觉到睡衣口袋里的那封信。他迅速抓住母亲的手:“不,您别出去了,您已经太累,妈  相似文献   

3.
保罗从一个迫害基督教会的人,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外邦使徒,为基督宗教的世界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有四个重要的环节值得注意:曾见异象、重见光明、在阿拉伯静修、在安提阿生活。解读保罗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乃是认识保罗精神操练的当代意义之有效途径。保罗经历了一次偶然的精神操练和大量自觉的精神操练,最终从一个微小的人成长为基督精神的传播者。基督宗教要改造自身以适应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建构和谐社会服务。这就是保罗精神对我们的当代启迪。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保罗与母亲之间畸形的挚热情感,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本文试图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作品中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木马赢家》是劳伦斯晚期著名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被拍成了影片,还选进了校园课本,其影响非常巨大。小说讲述了小男孩保罗之死的故事,也因为小男孩的死,对母亲海斯特的评论大都持负面批判态度,却对父亲的“不在场”所隐含的男权关注甚少。分析文本,发现保罗之死与母亲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而是小说中语言所形成的“男权象征体系”误导了读者,将母亲推向了审判席。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很多评论家所关注。有的从女权主义方面加以论述,有的以恋母情结为基石来阐述工业文明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更有一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作者利用女性实现男性自我。如果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学说为纽带,以保罗与母亲、克莱拉和米立安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分析,可以看出保罗非但没有利用女性,反而是被其母亲与克莱拉所操纵,并最终毁于她们手中。  相似文献   

7.
俄狄浦斯情结与保罗·莫菜尔人格变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人公保罗·莫莱尔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该情结对他人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曲折的恋爱经历。“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致使他在恋爱的旅途上历经坎坷。因此,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是保罗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人公保罗·莫莱尔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该情结对他人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曲折的恋爱经历."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致使他在恋爱的旅途上历经坎坷.因此,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是保罗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重要作品。其中有两大主题: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后者是主要的主题。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在这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俄荻蒲斯情结。”保罗由于生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还有母亲的不正常的爱导致他产生恋母的变态心理  相似文献   

10.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有三位主要女性,莫莱尔夫人——保罗的母亲、米丽安——他的第一个情人以及克拉拉——他的第二个情人。所有三个女性都成为这个男权中心社会的受害者和男权主义者保罗走向成功的踏脚石。尝试回避对《儿子与情人》的常规性文学评论,从女性主义视角来仔细剖析书中的三位悲剧女性,希望借一曲女性的悲歌,加深对劳伦斯作品思想和内涵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1.
萨特悲剧《脏手》(1 947)中虚构的主人公与其回忆录《保尔·尼赞》(1 960 )中的现实人物保尔·尼赞有着相同的出身、相似的经历 ,并且都执著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脏手》与《保尔·尼赞》都是萨特为其朋友保尔·尼赞鸣冤而写的。但在 1 964年 ,萨特与卡鲁索谈话时 ,已超越了个人友情和纯人道主义理想 ,指出了雨果 (亦即保尔·尼赞 )的思想局限并从共产党“同路人”的高度予以了批评。这种转变是萨特思想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赛丝的丈夫黑尔和情人保罗·D,他们分别代表着奴隶制取消前后的黑人男性。在奴隶制重压之下,黑尔需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保护母亲,完全丧失夫权,不能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职责。保罗·D历经种种磨难幸存下来并在奴隶制废除之后直面过去的苦难,乐观向上,帮助女主人公塞丝走出阴霾。托尼·莫里森通过保罗·D的形象,寄托了对黑人男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岑参是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一生两度出塞,历时五六年,对边地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积极的反思,创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其中作于凉州的七首诗,情感意蕴丰厚,广为传诵。这七首诗或记行踪述战事;或抒壮志发乡思;或怀前贤念友朋;或描名胜、绘风情。诗歌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情感特点,表露了诗人在凉州时期复杂的心境,堪称诗人前半生艰辛跋涉的心灵史诗;同时岑参以诗歌为媒介把凉州的物候地貌、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内地,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岑参的凉州诗又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像许多后现代主义者一样 ,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批评家保罗·德·曼经常被指责其文本只注重学术性本身的探讨 ,而缺乏对情感的关注 ,特别是其文本的语言给人以冰冷的感觉。上述的观点未免有些偏颇 ,事实上保罗·德·曼不仅注意情感问题的探讨 ,而且将这种探讨置于理性的框架之内 ,创造了一种情感与修辞相结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徐霞客游记》形象塑造的独创性进行探讨。阐述了其主要表现为:集中塑造了中国古代非仕非隐而充满了科学探索精神和开拓人生新途的社会实践者形象,塑造了既逼真而又充满灵性的自然客体的奇特形象,在细节的逼真性和总体形象完整性的统一中,又塑造了科学价值与审美价值交融统一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酷爱旅游,曾经访问世界各地.西班牙是他心灵深处的一块净土,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视西班牙斗牛为神圣的宗教仪式,他的西班牙斗牛之旅是他到人生圣土的朝圣.斗牛艺术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促使他形成了自己质朴和诚实的写作风格,他的有关斗牛艺术的文学创作是对他的写作原则的忠实表述.本文将从海明威的西班牙情结和他的文学创作两方面探讨他的西班牙之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主要由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理论和总体化观点三部分组成.萨特的哲学思想,不仅通过文学创作而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宣扬,也通过他对美和艺术的观点而得到深刻的诠释,它们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