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执行“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使德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很快超过了英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为了避免被德国吞并,同时利用德国去攻打苏联,以期坐收渔人之利,便由均势政策转变为纵容德国侵政扩张的绥靖政策。其结果给欧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绥靖政策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后,"慕尼黑类比"随之盛行并流毒至今。这种盲目排斥一切妥协、鼓吹遏制和预防性战争的论调,多次影响了美国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慕尼黑类比"的依据是所有绥靖政策都必将失败,然而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质疑,强调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指出,尽管慕尼黑事件证明了错误运用绥靖政策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但绥靖也不乏成功的先例。成功的绥靖政策不仅能够化解短期冲突、保留权力并转嫁威胁,还能从长远角度塑造一种非对抗性的国家关系。因此,对绥靖政策应做具体分析,"慕尼黑类比"根据一个失败案例否定所有绥靖政策,这种以偏盖全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最后本文认为恰当的国际体系安排、长远的战略眼光是绥靖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英法两国试图维持与德国的和平,并将法西斯这股“祸水”东引,望图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使苏德两国两败俱伤。为此英法不惜牺牲小国利益,对法西斯德国姑息养奸,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般通行的概念认为德军1939年入侵波兰是绥靖政策失败的标志,但本文认为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30年代 ,在世界安全制度无法有效应付战争危机的形势下 ,苏联及时提出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正确主张。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它们决定了英国在这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英国对苏联上述主张所持消极立场的严重影响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欧洲也未能出现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阵线。英国的消极立场 ,源于对希特勒德国的错误认识、祸水东引心理及错误的外交战略 ,亦与美国对集体安全的冷漠态度有一定关系。英国是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年了。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约占世界4/5的人口卷入其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一次大浩劫。希特勒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但是,他能走到这一步,也是国际环境为他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当时的大国外交政策的失误对希特勒的行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德国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败后,苏联又和德国接近起来。同西方国家一样,苏联也没能逃脱希特勒德国践踏的厄运,而且是这场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各自特殊的情况,苏联同德国在拉巴洛条约的基础上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以后,德苏关系逐渐疏远,苏联认为德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世界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据此,苏联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并向民主国家提出倡议。遗憾的是,苏联的倡议没有得到回音。 针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法等国虽不乏有识之士,要求政府联合苏联共同对抗德国,1938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战争期间,英国从绥靖到对抗,从战争初期的失败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与它的国内事态发展有密切联系,国内发展推动了战争,战争又促进社会变化,人民对战后的期望是战争胜利的保证,同时又为战后的“新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英、法曾经与苏联交涉、谈判,希望苏联能够在东方牵制德国,对德作战,形成两面夹击德国的局面.“东方战线”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形成的.“东方战线”的含义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苏联出兵侵占西部邻国领土不应该被看成是建立“东方战线”.  相似文献   

8.
旧欧洲的衰颓──论两战之间的英法外交与国际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凡尔赛体系立即暴露出致命的弊端。战败了的德国竭力发展其潜在的战略优势,不断对凡尔赛体系发动挑战。被自满自得的虚幻感搞昏了头的英国不但漠视潜在的德国威协,而且同情和扶持德国改变现状的要求,实行扶德制法的外交。而法国的外交政策又萎靡不振地尾随英国。由此形成的法国的瘫痪和英国的绥靖,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相隔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这个事实强烈地体现出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欧洲的衰颓。  相似文献   

9.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北向南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向东南亚扩张。日本法西斯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并积极准备挑起太平洋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给日本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支持和纵容了这个战争祸首。本文试图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绥靖及其原因做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10.
一三十年代中,由于英法等西方帝国主义推行绥靖政策,使人类蒙受或提早蒙受了空前的战争浩劫,因而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受到了普遍的抨击,这是罪有应得.但对绥靖政策何时产生、怎样发展及其结束的讨论,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常见一些论文、专著与教科书将绥靖政策的起点定在凡尔赛和约、道威斯计划或洛迦诺公约签订之时,我个人认为实在为时过早.构成绥靖政策的要素,不仅要有绥靖者、牺牲者,而且还有一个对谁奉行绥靖——即绥靖对象.历史上西方的绥靖对象主要是希特勒德国.但在签定上述  相似文献   

11.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共同设计了战后解决诸问题的方案——《凡尔赛和约》。《和约》根据战胜国列强的意志,强行重新划定欧洲、西亚、非洲的政治地图,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法国免受德国的威胁。在一战后的年代里,法国人从一开始就深信,德国继续对法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在其后的20多年中,法国尽可能维持《和约》,保持现状,以免受德军铁蹄的践踏,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自身安全的战略措施。虽几经努力,终归失败,走向绥靖,导致二战爆发。(一)二十年代的安全战略普法战争和一战,给法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们惧怕战争,渴望和平。布罗根指出:“法国是战胜国,但是在许多方面具有战败国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英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英国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窘迫的经济状况使高傲的英国人几乎普遍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兴起了和平主义运动。英国统治阶级为了防止新的战争破坏现有的秩序,确保世界霸权,执意坚持避战求和,面对法西斯的步步逼近,张伯伦政府幻想以绥靖求和平,祸水东引,其结果助长了法西斯分子的扩张野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集团中最反动、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几乎把人类数千年文明毁于一旦,世界人民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战争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参战国的物资总损失高达4亿万美元,世界各国人口伤亡多达5千万人以上。列宁写道:要弄清战争的原因,必须“研究战前的政策,引起和导致战争的政策。”①本文拟从历史研究的客观角度出发,剖析一下1941年夏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1939年9月,二战在欧洲全面爆发,由于英法对德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灭亡…  相似文献   

15.
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尹明明关于二战前英国的绥靖政策,论者大多将责任归咎于张伯仑的软弱、轻信。本文运用不少材料论证了英国绥靖政策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无力进行实际的战争准备,为保住既得利益,只好过分倚重外交途径。在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局势,1935年到1940年英国进行了重整军备,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很有成效,陆海空三军的实力都有提高。英国威慑和绥靖政策的失败是外交的失败,不是重整军备失败。  相似文献   

17.
“要消灭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必须消灭帝国主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27页)这是一条已经被无数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在严重的战争威胁面前,总是有两种不同的对待战争的态度,一种是积极揭露战争的危险,主张加强防务,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一种是妥协、退让、安抚、绥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帝国主义的本性,然而,二次大战前夕在绥靖与反绥靖的斗争中占了上风的绥靖主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除史学界公认的美国企图将日本这股战争祸水引向苏联和美国陷入国内复杂事务被迫采取孤立于外界政策的原因外,作者认为还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继续维持美日贸易以便获取经济利益摆脱国内危机。二是美国本身军事力量不足,必须等待最佳出击时机,以便坐收渔利。三是要控制西半球首先必须稳定拉美后院,阻止德、意、日等法西斯全方位渗透。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日政策由软到硬的演变过程,说明美国对日政策是绥靖与遏制相结合,其核心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年)国际纵队中的英国志愿军的成军经过、参战经历以及它与英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之间的互利关系,以此来说明,英国志愿军之所以积极参战是当时国内外严峻的局势使然:德意法西斯的崛起、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以及即将爆发的欧洲大战;他们参战的动机是为了打击法西斯,防止它在英国本土传播蔓延;作为同路人,他们在战争期间拥护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治路线,但这并非像某些持论苛刻的西班牙内战史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盲目信仰而被操控,事实上,他们参战是纯粹出于自觉自愿,大量的回忆录和访谈显示,绝大多数幸存老兵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而且终生以之为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