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需要一种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的稳定结构是正三角形,人类社会中的稳定结构也是正三角形。这是因为人类有三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了使三性均衡发展,必须形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正三角形是含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三种因素的等边三角形。人的三种精神的培养和整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认识和再发现三种精神,实施三种教育,解决三种关系,就可以实现内心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生产包括三种,即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三种生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三种生产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只有三种生产一起抓,使它们互相协调,互相适应,才能有利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涂途 《南都学坛》2001,21(2):37-4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的学说应当是“三种生产”论 ,即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理论。与此相适应 ,存在着“三种文化”论 ,即人口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理论。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具有各自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教育的三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现代汉语”教育要进一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 :1 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就专业来说 ,教材是手段 ,培养专门人才是目的。在大教育背景下来说 ,专业教育又是手段 ,培养综合素质的“社会的人”、“观念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 表层语言知识与深层语言理论的关系 ,高等教育应该以理论为主导 ,知识作桥梁 ,改变现代汉语教育中深层理论不足的局面。 3 新旧内容的关系 ,保持知识的连续性 ,最重要的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新。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文化教育,即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国统区的反动专制教育和根据地为抗战服务的人民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文化教育是执政者不同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的反映。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为争取民众,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其逻辑视角是不断调整的。三形态理论侧重于历史主体的地位和发展,立足于与生产力相对应的人的依赖关系的变革;五形态理论侧重于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立足于与生产力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二者都植根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能简单地以一种表述否定另一种表述。  相似文献   

8.
人类有三种根本性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三种生产是伴随人类始终并缺一不可的,而劳务生产则是从这三种生产中派生出来,对人类并非具有根本性的社会生产。根本性生产是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使人与其他动物相根本区别的独特性社会生产。在其他拙文中,我已经运用生产劳动理论对根本性人类生  相似文献   

9.
先进文化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三种精神共存共荣、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科学精神的  主要任务是求真,宗教精神的主要任务是求善,人文精神的主要任务是求美。三种精神与三种文明有着难解难  分的关系,正是三种精神的共同作用,推动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三种精神的和谐发展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0.
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精神自我运动发展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哲学教科书虽然承认辩证法适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同属于一个运动过程,但却仅仅承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自我运动发展,否认精神会自己运动发展。其实不仅自然界、人类社会会自己运动发展,而且人类精神也会自己运动发展。如果精神的自我运动发展得不到确立,那么辩证法作为事物自我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1.
时间观来自人类栖居其间的客观世界,塑造着人类的自我理解结构,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与时间相互依存。自然时间观、钟表时间观、网络时间观承接演化,是不同时代生存方式作用于人们意识之后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反过来推动生成了三种不同的自我结构。在农业社会,自然界是影响时间观最重要的元素,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生成了循环时间观;在工业社会,钟表精确地安排着社会活动的结构,个体在绵延不绝的直线时间里高度关注自我,主我精神得到鼓励;在网络社会,人的活动越来越符号化,在模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电子符号世界里,缺乏参照对象的孤独个体正变得越来越焦虑。  相似文献   

12.
"三资"企业在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与内地先进省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该文在对兵团"三资"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兵团"三资"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即完善政策,改善环境,为"三资"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紧扣兵团结构调整脉搏,积极发展"三资"企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提高"三资"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具有兵团产业特点的原料基地建设优势;培育和扶持一批"三资"龙头企业,扩大集群效应;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强经济园区建设,为"三资"企业发展提供平台;培养人才,提供支撑,加快"三资"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的主体性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主地位。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如果不摒弃狭隘的功利价值观念就不能避免在毫无价值的状态中生存,就不会走向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王国。科学发展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5.
发展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始终都是在自在的状态中运行,只有相对于主体的人,客观世界的运动才有了价值属性,才显示出发展的意义。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可使客观世界符合人的目的发展。发展其实是人的解放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意义世界的缺失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意义世界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本体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它包括伦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为中介完成自在的伦理向自为道德的转化。由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偏倚,伦理向道德转化的链条断裂,伦理退隐、道德虚无,社会失序、个体自戕。拯救意义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义世界的路径:首先,回归传统并借鉴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类的"爱"为出发点,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种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性。  相似文献   

17.
“类”概念是马克思早期分析人类社会的重要范畴之一,这一概念科学地描述了人的类本质与类生活、人与自然以及他人的类关系等重要内容,这些重要内容与当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有诸多契合之处。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世界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从“类”概念的角度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中可能呈现出的各种异化状态对于反思与扬弃这些异化,达成人的自由与解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9.
走向哲学视野的儿童研究:儿童世界的本质与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时期是形成成人心理及人格特征的关键期.儿童世界的本质具有人的本质属性,通过人的诸关系表现出来.儿童世界的特点是教育最根本的依据: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儿童的世界是一个新奇的世界,教育的使命在于推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直接的纯粹世界,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儿童世界是一个万能的世界,教育的使命在于张扬儿童的创造激情.在人与神(即终极关怀)的关系中,儿童世界是一个流动的世界,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诗歌作品中蕴涵了丰富的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交往的信息,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文明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朴素的敬畏与顺从;在游牧和农耕社会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的有限开发及初步利用的特点;在工业文明时期主要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的无限开发和由之而产生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而引发人类对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