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如何理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肖前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314页)。从实践的几种基本形式得知,这里,人们加以  相似文献   

2.
<正> 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两年多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使这个问题的讨论深入下去,必须对真理标准本身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对实践的要素结构和运动过程作一些探讨,并在某些问题上兼与夏甄陶同志进行商榷。所谓实践是个变革物质世界的动态体系,是指实践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过程。从横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改造世界的历史巨人。他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他的审美观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的。人类的全部活动和目的,无非是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主观的需求,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符合客观规律,从而不断地走向美好的理想境界。文艺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人们实现这种追求的独特手段之一。毛泽东美学思想从改造世界的实践出发,到阐明文艺改造世界的特殊途径,以至归结到按照什么人的面貌改造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 人类能动地运用脑力、体力及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客观对象的物质活动,究竟算不算实践?在我国哲学界,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志们。(一) 有的同志认为,科学观察一类活动,只引起主体变化,不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因而这类活动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以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了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深刻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指导我国革命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生活,但是,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人们按照自已的目的、要求,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创造历史,这就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人的能动作用。他还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67页)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的能动作用作了科学的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常用的哲学教材和一些论著,把从实践到认识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混同在一起,未加明确区分。甚至有这样的论断:“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认为,这种混同是不对的。从静态上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物质活动,而感性认识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一个是人们的物质活动,一个是人们的意识成果;一个是客观范畴的东西,一个是主观范畴的东西。很明显,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不能等同的。另一方面,认识也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论著,内容很精深。怎样学好这篇文章?我认为必须要结合实际,就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和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要正确掌握《实践论》的观点,从事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用理论指导我们做好工作。一、《实践论》的观点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l、《买践论》阐明了认识和买践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就是行和知的关系。人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认识过程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的实践。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相似文献   

8.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功利观 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或满足一定的功利需要。开展读书活动也有它的功利需要,就是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和专家。(一) 马克思主义应该怎样给实践以科学的定义,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些什么特性?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与看法,有的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实践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运用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纯粹感性物质活动,是属于客观物质范畴,其中不包含丝毫的主观因素。因而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论述认识运动的全过程时,提出了一个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总公式: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术讨论中,哲学界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关于实践的定义众说纷云,有十几种之多。在这些不同观点的论争当中,大家都使用了“客观”、“物质”和“客观世界”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不相同。例如,有的同志把“客观世界”理解为实践主体(人)以外的“外部世界”或“自然界”;而有的同志则认为实践的主体(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应包含在“客观世界”之内。很明显,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引起对实践概念认识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弄清“客观世界”、“物质”概念,以及它与实践概念的关系,是非  相似文献   

13.
实践,通常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理解并不错。但是人们往往把“客观世界”理解为人们进行改造的对象的自然界和现成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进行实践改造活动的实践主体本身,这就忽视了主客体的内在联系。因为实践主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份,同样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改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将主体的人排除于实践改造的对蒙之外。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4页)。他特别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页)“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同上)。  相似文献   

14.
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种属关系,而是两个交叉概念。(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主观与客观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观是指意识、思维、精神,客观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主观的物质承担者是大脑,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主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摹写、摄影的产物。主观对客观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思维、精神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正> 凡是社会的人有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外部世界,并引起外部世界变化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有成败之分,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对于它们是否有正误之别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实践只有成败之分,而没有正误之别;有的同志认为,实践有正误之差,但没有一个客观的检验标准.我认为,实践有正误之别,其标准是看它能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成败和实践的正误虽有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亦不能用实践的成败之分来否定实践的正误之别.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成功的实践就是正确的实践,失败的实践就是错误的实  相似文献   

16.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研究.吴建国、崔绪治同志提出要对“那种流行的实践观进行唯物主义的‘净化’”,并主张摒实践的目的于实践活动之外,而把实践活动看做是“纯粹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把实践概念理解为“客观物质范畴”。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问题。本文仅就我们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不同理解及其在理论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影响,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扼要地論述了辯証唯物論的认識論的根本問題,揭示了从物质变精神和从精神变物质的认識的辯証运动,闡明了社会实践在认識中的巨大作用,論証了认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統一,等等。这篇著作对于我們各方面的实际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就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統一的問題,談談学习这篇著作的初步体会。一在《实践論》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任务,包括改造  相似文献   

18.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要顺利地进行改造世界的斗争,首先必须通过实践,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或精神现象是充满矛盾的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殊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产物。意识或精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20.
在真理的检验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实用主义的实践究竟有何不同,这在当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是一个不可不分辨清楚的问题。本文依实践发展的次序,即目的、过程、结果三个环节,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马克思主义认为,“目的”为人所特有,它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能动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而是能动地认识与改造客观环境并同时改造着自己。“目的”通过主观概念、范畴、逻辑的方式表达人变革现实的欲望和意志,它通常表现为可感知的具体计划、目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