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男性作家,宁肯小说以“超性别”的视角,对两性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思考,展现了各种形式的性革命给婚姻制度带来的冲击以及当代社会两性关系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从传统婚姻对女性的桎梏,权力对女性身体的强行侵占,女性对男权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之反抗,具有探索性质的“拜访式同居”,对最本质的两性关系的追寻,到对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的探索,宁肯写出了变动中的两性关系,几乎囊括了当代社会各种两性关系模式,展现了转型期中国社会两性关系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其中,宁肯既自觉地克服了男权意识,超越了性别壁垒,又在文本中努力践行他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2.
文本中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它身上还负载着关于两性关系的文化密码.从张爱玲、王安忆等女作家的文本分析可知,“女子进城”这一女性文学创作内在模式,显示了女性与城市关系的两面——亲和性与悖离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作家池莉的小说《小姐你早》与俄罗斯女作家奥克萨娜·罗布斯基的小说《偶然2:头舞足蹈》(《Casual2:пляска головой и ногами》)皆为反映社会转型时期两性关系的当代女性小说,二者透过女性的视角描绘了该时期两性关系的矛盾与突变。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男性形象以及两性关系的对比与分析.可揭示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探究两国两性关系形成的原因,衡量其利弊,并唤起当代女性小说中对于两性关系更多的内省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简练睿达、情节简单,但其主旨和寓意却模糊又丰富,让读者有极大的空间对其进行多角度的阐释。本文通过对该小说的叙事视角转变及聚焦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小说主题:海明威通过小说文本,客观呈现了男女两性关系中的盲区以及女性在这种状态下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渴望。  相似文献   

5.
“言说”与“倾听”是传统文本中典型的两性关系模式。男性言说,女性倾听是父权体制下的话语结构。这一权力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了以男性为文本创造者和文本中心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主流文化将男性作为创作主体、把女性作为文学作品中附属物的角色规范。对《罗亭》的重新解读,旨在揭示女性在文本中的倾听姿态是由于她们在历史中的被迫“缄默”和“匮乏”;女性的“语言拜物教”倾向是“没有自己的语言”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可以拆解归纳为三种叙事话语模式:一是“花瓶”模式;二是“处子”追逐;三是“破鞋”原型.这三种叙事话语模式都是典型的男性中心主义话语,它是私有制下的产物,其本质是对女人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否定.张资平的恋爱小说,无论从文本策略、叙事姿态,还是从话语方式等方面看,都是典型的男权文化文本,体现出男权文化的价值立场.小说以各种女性在爱情、婚姻上的坎坷经历和不平命运,显示出男权文化话语霸权的巨大张力:女人在两性关系上意欲反抗和颠覆男性权威的主动出击的姿态,其最终结果却是走向事物的反面——更加有力地建构和强化了男性权威,揭示出男性本位主义价值立场之下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荒诞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因此,张资平笔下的“新女性”充其量只是“伪新女性”,其小说的反封建意义就此被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创作在抗日文学为主流的背景上无疑是独特的,萧红的小说文本表现了两性关系/性别意识与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双重主题.在民族国家文学之外,萧红的女性文本的多元特质在她的文本书写中进一步得到延续,她从女性主义创作出发,建构了与整个男性叙述语境全然不同的女性叙述视角.  相似文献   

8.
庐隐的小说《丽石的日记》以丽石与沅青的姐妹情谊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首创同性恋文学写作,为我们呈现了知识女性的角色焦虑。作家以小说的形式,探讨两性关系、婚姻模式,表达了建构自我的性爱模式和理念的企图。小说强调女性之间纯粹的姐妹情谊,所以,庐隐笔下的同性恋书写,呈现出模糊和暧昧的状态,这种情感模式类似于女性联盟,是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叛,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恐怖小说《黑猫》的研究,一直以来,其研究重点都集中在人性、恐怖氛围的营造、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目前还无人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中的妻子形象.而作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雨中的猫》中所体现的两性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以《黑猫》和《雨中的猫》为研究文本,比较其中妻子形象的异同,并展现女性意识与地位的变化.研究发现,两个文本中妻子形象的不同点,展示了女性意识从无到有的进步过程,而两者的诸多相同之处则显示了80年间女性意识觉醒的局限性,女性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意识的觉醒最终幻灭.  相似文献   

10.
《大浴女》是铁凝笔下一部女性意识浓厚的文本,小说多视点地描述了几位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成长历程,展示了她们从“牺牲的奴隶”到“觉醒抗争”的女人的生命史,进而在男女两性关系的现实演绎中表达了作者向往“两性和谐”的新的女性观与人性观,从而使小说成为铁凝表现其独特的女性意识的一种言说。  相似文献   

11.
《废都》中的女性人物身上表现出一种复杂矛盾的女性意识:一方面她们在与庄之蝶的性爱关系中追求女性补益策略丧失了主体性,另一方面她们又主动追求性爱、迎合男性欲望,这既显示出其革命性的一面,又显示出女性解放所陷入的尴尬境地,揭示出在市场经济下女性以身体叙事进行的革命由于失去现实的依托而陷入悖谬,最终成为男性叙事的虚构。  相似文献   

12.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一方面与“五四”文学有着紧密的承继关系.塑造了众多的“多余人”形象,表达了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分子无以附着的精神之痛;另一方面又与“五四”文学的现代启蒙立场发生游离,这主要表现在对女性形象或妖魔化或神化的极端处理上,在这种极端化的处理中传递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戏剧《九重天》是英国当代剧作家凯萝·邱吉尔成名力作,因其独特的社会性别观,在当代英国剧场里十分具有代表性。分析了《九重天》第一幕中出现的4个典型人物的多元化性别特征,对殖民主义男权社会中男女性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性属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小说《八月之光》中几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主义、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从而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5.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女性解放是基于女性生存和发展需要,获得有利于女性自我实现的作为人和作为女人的一切权利。冰心通过塑造贤妻良母提升家庭角色的价值,扩展其社会功能,符合女性的现实需求;冰心从未将家庭角色作为女性的一切,而是为女性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相较于新女性对家庭角色的弃绝和否定,看似保守改良的贤妻良母更具现代性和积极意义。她所涵盖的母爱,不仅实现了女性的解放和幸福,而且重铸了人与世界的建设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作家多克托罗的后现代历史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主要叙述策略是"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兼有其他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小说把虚构和事实杂糅,虚拟与历史并置,用语言结构来建构现实,不仅挑战历史话语的特权地位,也更为逼真地再现了历史真相。文本重述历史,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做了多方位的批评和嘲讽,面对当下,旨在未来,是一种成功的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历史生存状态相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期”,西方氏族制度由人身关系转为地域关系,亦即由自然关系转为社会关系,西方女性的他者身份即起于地域性对于人身性,亦即地缘性对于血缘性的政治取代;而在中国,地缘取代血缘的政治变革并未发生,奠基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规范成为女性的生存规定。因此,与西方女性由政治而伦理的第二性宿命之路不同,中国古代女性的他者生存则履践一条由伦理到政治的历史之路。这也形成了中国女性生存的独特之处,“孝”是这独特之处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性骚扰是困扰女性网络用户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网络用户的突显性问题。网络性骚扰是对这些网络用户合法的性权益的侵害。网络性骚扰是社会性观念扭曲、家庭学校性教育缺失、网络监管不力、法律规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侵权行为。应从加强正确性观念的宣传、加强对女性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和对网络性骚扰的司法规制等方面,确保实现法律有效保护女性未成年人性权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多克托罗是关注历史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与虚构糅合的方式再现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面貌,拷问历史的本质,解构上层社会营造的奋斗、成功和进步的历史神话,重构下层群体被压榨、被排斥的艰辛历史境况。通过对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小说反映美国历史的一段真实岁月,也折射当代美国社会政治问题,体现出作家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