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是《聊斋志异》的灵魂和核心。 《聊斋志异》第一篇《考城隍》写冥府科考事,但明伦认为:“立言之旨,首揭于此。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见宇宙间唯仁孝二字,生死难渝;正性命,质鬼神,端在乎此,舍是则无以力人矣。”这是非常中肯的。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在《聊斋志异》整部作品中,仁和以仁为核心组成的词如仁厚、仁爱、仁人等约有40个,孝和以孝为核心组成的词如孝顺、孝谨、孝子等约出现63个。孟子说:“亲亲,仁也。”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①换句话说,孝不过是仁在有血缘关  相似文献   

2.
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鲁迅自己说这部回忆散文集“文体大概很杂乱”。这话很引人注目。人们知道,鲁迅历来很讲究艺术形式,很重视文体之美;曾经有人据其小说称他为Stylist(体裁家、文体家),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不无高兴地提到过这一点——为什么在文体显得更加重要的散文中反而会出现“杂乱”的现象呢?这话是不是只应理解为谦词呢? 看来不能。鲁迅不仅指出了这种杂乱,还介绍了“杂乱”的原因:“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话很值得玩味。环境和文章的确是大有关系的;而且根据这段话,《朝花夕拾》十篇可以分为三组来研究。据我看,后五篇之末的《范爱农》一文,情形又有些特别,所以不如干脆分作四组。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搭建起了以“专有名称”、“行为事件”与“代称称谓”命题法为核心的篇名命名体系,以此为小说集松散的文本赋予了凝合之力。同时,《聊斋志异》中不同小说的题名对内容的彰显、小说应题的时机以及文本间的以题相聚,都反映了小说文题间的有效互动。此外,创作手稿能够揭示题名在小说编创流播过程中的异动情况。《聊斋志异》手稿本的题名更迭状况复杂,或非一人一时之举,然多数题名修正皆展现了修改者为完善小说集之篇题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有很大影响,后者的多篇小说即从前者取材。本文认为,芥川之《魔术》当受《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影响,二者间最大的不同是其艺术世界实化与虚化的不同;又由于这一差异而造成各自作品阐释角度“外向”与“内向”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还有各自个性与经历上的潜在原因。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两篇作品因虚实二境的不同在各自创作历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文学领域里,从魏晋之际把小说分为“志人”、“志怪”两大支后,降至唐人传奇,旁及元明戏剧,清代小说,其中“谈狐说鬼”或有狐鬼形象、情节出现的作品,为数可观。而脍灸人口的如《宋定伯卖鬼》、《倩女离魂》、《牡丹亭》等等,均有其独到之处。最为世人所公认并欣赏的,便是集谈狐说鬼之大成的《聊斋志异》。在此书作者蒲松龄笔下,写了不少成功的孤鬼形象,那种“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各出其情,状无所隐”(蒲立德《聊斋志异序》)的艺术成就,是此书具有历时不衰的引人魅力、久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以狐鬼为题材,或住作品中有狐鬼形象或情节,是不会妨碍作品获得成功的。因为它们的作者  相似文献   

6.
路志霄同志在《皇甫枚及其〈三水小牍〉》(载《甘肃师大学报》1981.1)一文中说:“皇甫枚,……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人,……原来著籍三水(今陕西省邠县)”,(晰按:唐代的三水县属邠州,今陕西省旬邑县)。这就是说,皇甫枚的原籍是甘肃,以后著籍三水。他这样说,必有所据。但语焉不详,不好悬猜。据我掌握的资料看,这一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皇甫枚是三水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他所写的《三水小牍》中《王知古为狐招婿》、《殷保晦妻封氏驾贼死》两篇,篇末均有“三水人日”云云。这与《史记》篇末著“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篇末著“异史氏曰”是同一用意,用以直接表述著书人的意见。《三水小牍》,也即“三水”人写的“小牍”之谓也。篇末的“三水人曰”和书名《三水小牍》,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序志篇》中,曾明确提出“益《文心》之作也,本乎道”。这说明该书是以一定的“道”为其所本。道是他写此书立论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它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刘勰把《原道》篇作为“文之枢纽”列为全书第一篇。因此了解其所原之道的内涵,对把握全书总观点至关重要。但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历来论者分歧很大,或认为“儒家之道”;或认为“佛家之道”;或认为“道家之道”。本文的中心内容,试就“道”的“倾斜性”,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众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女性人物得到了大规模和类型化的描写,从而建构起了一个“蒲松龄式女子”的群像世界:对已有的“蒲松龄式女子”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从《聊斋志异》中所构造的现世与幻世这两重世界来界定“蒲松龄式女子”:即现世的凡妇奇女和幻世的花妖狐媚之流。以文本分析为主,通过关照作者笔下的这些鲜活女性群体形象并分析其建构模式,对照分析这些女性在日常家庭和爱情婚姻生活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从中所表露出来的独特个性,可以发现:与《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相比,作者对女性形象群体倾注了更多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同时,这一群体的角色和精神也昭示着新的社会气息,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乾隆时诗人永忠以“传神文笔足千秋”的诗句,推许曹雪芹及其创作的《红楼梦》。我这里借用作文章的题目,是以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一部“传神文笔足千秋”的不朽之作。特别是“传神”二字,更是《聊斋志异》塑造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传神,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主张.举凡诗、书、画、音乐、戏剧等等文艺形式,都有人提出并实践这一主张.同样,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也不乏传神之佳作名篇。就中,《聊斋志异》可算是短篇小说中的佼佼者,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看可以与长篇巨著《红楼梦》相媲美。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大概是《聊斋志异》的成因之一。《搜神集》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滥觞,而《聊斋志异》则是《搜神记》的继承和发展,它把志异小说推向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成为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应该说,《聊斋志异》在作品的内容上是借鉴了《搜神记》,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却大大地超过了《搜神记》,例如作者在篇末精心撰写的“异史氏曰”,就是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西汉的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所以在《史记》的“论赞”中用了“太史公曰”,为后来的修史者所沿用,成为古代史书的体例。而《聊斋志异》所写的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原稿的编次,章培恒同志先后写了两篇文章,提出许多原则性意见①。他通过对现存半部的《聊斋志异》原稿与铸雪斋抄本的对勘,推断出全书八册,每册一卷,並指出了各册的起讫篇目②,还根据一些作品标明的故事发生时间,指出:“此书的写作,前后共四十余年。”这些无疑都是对的。唯坚持认定:“《志异》诸篇系按写作先后排列”;“从稿本每一册内部的各篇次序看,凡有写作年代可考的作品,皆先写的排列在前,晚写的排列在后,而绝没有相反的情况”;“而且在各册稿本之间亦各有其写作年代上的断限”。这一论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等.  相似文献   

13.
<正> 人狐相爱的故事,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颇多见,而且篇篇珠玉,写得十分优美动人。清朝人但明伦在评点《葛巾》时说:“此篇纯用迷离闪烁、娇矫变幻之笔。不惟笔笔转,直句句转,且字字转矣。”这种“转”,就是波澜。但是,何止《葛巾》如此呢?《青凤》也是一波三折,摇曳多姿。在短短的二千字的篇幅里,它展示了青凤与耿去病的悲欢离合、祸福休咎,情节繁复曲折,腾挪跌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小说的开头,不同于《聊斋》多数篇目对人物作概括叙述或简要介绍的写法,而是  相似文献   

14.
清初的文字狱和蒲松龄谈狐说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曾被称为“鬼孤史”,后世的读者把它目为《搜神记》、《夷坚志》之属。这些说法虽未必十分恰切,但是,谈狐说鬼,描写这些精魅“出于幻域,顿入人间”的“鹘突”、“变幻之状”①,倒也确是《聊斋志异》的一个突出特色。因此,在研究这部文学名著时,必然要接触到这佯一些问题:蒲氏为何要请这些子虚、乌有、亡是公们充当作品中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阿宝》中的“孙痴”是作者的自我投射。把蒲松龄与孙子楚加以比较 ,可以发现 ,蒲松龄是借小说来为“痴人”正名 ,借孙子楚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之梦  相似文献   

16.
"瑟瑟"定谳     
古今学者对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的解释,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形成了三种不同意见:或认为是形容“色之碧”,或认为是写“陨落貌”,或坚持认为是写萧瑟之声响。根据“案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经过分析与考察,可以确定“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系状声之词,是为正解。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蒲松龄尽毕生精力完成了巨著《聊斋志异》。近代研究者探求其文学价值的颇多,发掘其政治思想的甚少。本文试就该书中所反映出的蒲松龄的反贪思想进行初步概括,以就教于同仁。 一、蒲松龄的反贪思想结构 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揭露贪污腐败现象的有一百二十多篇,因此,反贪是作者最突出的政治思想。作者的反贪思想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 (1)贪官即虎狼。虎狼之恶人人皆知,把贪官比作虎狼,足见作者对贪官的憎恨,也足见贪官对人民的危害程度。一方面,贪官们“蠹役满堂,纳贿关说者中夜不绝”(《梦狼》);另一方面,对劳动群众则“催科尤酷,毙杖下者,狼藉于庭。”(《潞令》)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验,作者已发现贪官的存在是普遍的,也是凶残的:“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梦狼》)  相似文献   

18.
驰想幻域 映照人间——《聊斋》构思艺术一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的杰作《聊斋志异》是一部“搜奇抉怪”的鬼狐故事,同时又是愤世嫉俗的“孤愤之书”。它是“神话”还是“人话”?其说不一。我认为既是神话,又是人话,是神话与人话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结合。五百篇中,完全写实或单纯语怪的只占少数,大多数都是两者兼而有之,合而成之。一方面,“事或奇于断发之乡”,“怪有过于飞头之国”,另一方面,“时代人物不尽凿空”,“笔墨渊古,寄托遥深”,通过神奇荒怪的幻设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聊斋》之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构思艺术,就在于这种结合的极大成功,为这种结合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形象结构和艺术形式,瑶想琼思,层见迭出,千门万户,蔚为奇观。  相似文献   

19.
陈颖 《淮海文汇》2005,(3):36-3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那些温婉可人的花妖狐魅形象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与此同时,另一类女性形象却被冷落,即《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她们常被称作“河东狮”或“胭脂虎”,凶悍残暴、狭隘善妒,人们遇之如遭“附骨之疽”,避之惟恐不及。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形象,发掘她们悍妒背后那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绪言《毛诗、周南、关雕》是列入《诗》三百零五篇中的第一篇,也是“周南”和“风”的第一篇。它和“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和“颂”的第一篇《清庙》,古称“四始”。《诗》的这样编次司马迁曾说是有其特定的涵义的。但这篇诗古今学者对它的认识特别纷歧。有位著名的学者概括地说:“《关雄》是恋爱或婚礼之歌,但它的钦定解释却是后妃之德的礼赞。”并且指出称述“后妃之德”的是“御用文人”。这个见解是有代表性的,可引两例明之。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说:“这是歌颂农村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合的贺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