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庄子》自谓其行文体例是由"寓言"、"重言"、"卮言"组成的"三言"体。所谓"寓言"泛指"藉外论之"的寄寓之言,"重言"特指假托"耆艾"的借重之言,"卮言"专指作者因事推衍的议论之言,它们各有其具体功用和使用缘由。细考"三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因为天下沉迷混浊。在此环境中,既不能用庄重、实在的言词来谈论,又不能不自然而然地稍加推衍、点拨、引导、阐发。因此,《庄子》用"寓言"来广泛地暗示事理,开阔思路,扩大影响("以寓言为广"),用"重言"来使人信以为真,乐于接受("以重言为真"),用"卮言"来推衍、点化、引申、发挥("以卮言为曼衍");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庄子》独特的文体。《庄子》的"三言",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所包容和交叉的关系。就意旨而言似应以"卮言"为主,就文体而言则当以"寓言"为主,并可以"寓言"代表"三言",简称《庄子》为"寓言体"。 相似文献
4.
《诗经》“荼”为“茶”源说周蒙茶叶、丝绸和陶瓷为中国三大发明,久负盛名。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远古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①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在公元4世纪茶便传到了朝鲜,早在汉代就传入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曾依据《诗经》记载最早提出“西周铁器”说;以后他又对此予以检讨和修正,最终在史学界形成一般所认可的“春秋铁器”说。不过,根据现代考古资料并结合相关古籍进行综合分析,“西周铁器”说其实并不为错。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关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关女的文化源头。《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关女有两个层面。其一,女性的整体之美。其二,女性的外在美。在《诗经》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男女身份上的相对平等,男性的审美目光是平视的。 相似文献
7.
(一) 《诗经》中的“风”、“赋”、“比”、‘兴”、“雅”、“颂”六诗之说,始见于《周礼、春官》。此六诗的记法的特点,是把“赋、比、兴”同“风、雅、颂”互相交插在一起,此后的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便有人认为“赋、比、兴”同“风、雅、颂”一样,都是属于乐歌名称的,另外,较多的人则以为“赋、比、兴”是关于诗法的类别。考以《诗经》之实际,我们赞同后者。 相似文献
8.
《讲话》中讲的"政治"有广狭两义、两种表现形态,并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完全一致;作为"阶级和群众的需要""集中"表现的"政治"与其被"集中"对象之间,既具同一性,又各有质的规定性,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注意到这些,对我们准确、全面读解《讲话》所论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爱”在先秦典籍中,只见于《诗经》、《楚辞·天问》及《尚书》,其他经传及子书均不用。本文考察《诗经》和《天问》中出现“爱”字的诗句,归纳其用法规律,并据此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训释。“爱”在《诗经》中的第一个用法是疑问副词。《鄘风·桑中》:“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四句诗一问一答,“爱”之为疑问副词甚明。郑《笺》以“于何”释“爱”,至为确诂。《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旧解释“爱”为“曰”为“聿”(如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三礼等典籍,结合文本,我们对诗经楚辞中的“皇考”进行了全面而仔细的考辨。周代以来,在宗庙与祭祀上存在两种表述方式,周代还有四祀形式。这在诗经中表现得清楚明显,人们常将两个系统混一,因此引起争论。《楚辞》以灵均代言,《离骚》就是祭祀诗,“皇考”指父亲。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采薇诗有《召南·草虫》与《小雅·采薇》。本文从薇的生长规律 (文献记载与作者的实际观察 )及周代的戍守周期入手 ,先辨《采薇》诗的时序 ,再论“采薇”由实用、到象征、再到文化载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都是儒家文论的核心并且一脉相承。"德言"与"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观念也是互补的,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不宜片面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观念的历史作用。在简略考释了"德言"的出处后,本文指出德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最早的观念之一应当得到肯定,由此会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源流与流派有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4.
滕福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16.
略说司马迁与《诗经》研究蒋立甫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司马迁虽然没有研究《诗经》的专书传世,但在《史记》中涉及《诗》者却有七十余处。其中有直接取《诗》为史料,有引《诗》证史,有对《诗》时代、编辑的说明,有诗篇本事记载、内容评析,有关于《诗》与音乐、教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葛兰言(Marcel Glanet,1884-194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作为法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E.Durkheim,又译作涂尔干,1858-1917)和莫斯(Mauss,Marcel,1872-1950)的弟子,同时又作为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高徒,葛兰言融合两家之长,成功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来考察 相似文献
18.
《诗经》本是一部产生于2500年前的诗歌汇编,自被尊奉为经后,长期以来未得到正确的解释,其中遭曲解最多的要数十五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那部分作品。现在说风诗大部分出于民间,风诗中的情诗是《诗经》时代人爱情、婚姻生活的形象反映,已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赞同。但有研究者在对此作具体论述时,往往没有仔细考察周初至春秋中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十五国风发源地各自不同的习俗环境,仅凭《诗经》中某些篇章乃至字句,就断言其时人们在爱情、婚姻方面已有很大自由。有的虽有论证,如举出殷周祖先皆为私生,其母在当时仍受人膜拜;《周礼》、《管子》等书载有“令会男女”和“合独”的古制,男女交往在当时受到鼓励;《左传》、《国语》等典籍及《诗经》中多载上层社会婚姻混乱的例子等以为佐证,其实,这些现已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论证都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色彩,与历史真实存在着不小距离。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是一曲“情”的颂歌,它所礼赞的“至情”、“梦情”是对礼教社会的决绝反抗。作者没有给杜丽娘所体现的“情”设置具体的对立面,她的青春觉醒也并非是自觉地以情抗理,惟其如此,更说明礼教统治的严酷。杜宝、柳梦梅等人以对情的无知为代价所换来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功名事业而已。 相似文献
20.
说《老子》中的“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大思维,即整体思维的方法,将《老子》中所说的德之内涵、特点、作用和地位,放在其原出的篇章中,作现代的诠释。文章的重点,在于揭示研究这个德的重要意义。归纳起来,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以加深对道的理解。德与道是密不可分的,德是道的功能的显现,是道的通与和的特点的具体表现。二是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长期以来人们把《老子》道德化的错误倾向。通观《老子》中的德,可以说是没有一个是直接讲人世间所说的道德的;因为它是道之德,道是超越一切的,它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三是有利于厘清德与道德的关系和正确评价道德存在的价值。我们把德与道德严格区别开来,并不意味着认为《老子》不讲道德,更不意味着否定道德存在的价值。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老子》是讲道德的,世间所谓的道德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它是体认道之德的一个手段,一个环节,这是不可否定的。但是它必须以体认道之德即生命的本体为前提,否则,它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