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是怎样的关系? 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看法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有重大的分歧。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计划经济,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由于大家的看法不一,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所要遵循的理论原则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如何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就成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要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一定要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全面分析。我这里说的全面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等方面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都是讲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之内的问题,但它们是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一剧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活力究竟起源于何处呢?一种对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概括是具有说服力的:“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是包产到户变革中的两大法宝。它们唤起几亿中国农民对土地、劳动和生产的热爱。”其实,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个人在经济中没有权利或极少  相似文献   

3.
国民经济平衡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我们正在进行大的调整。造成这些严重不平衡的原因很多。从经济体制方面来说,有些同志认为,前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出了毛病,权力“放得太多,集中不够,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对这种说法,我有些不同意见。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对的,不应该怀疑。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归罪于经济体制改革。当然,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改革不尽恰当的地方。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逐步试验、逐步进行的。目前还缺乏一个完整而又周密的总体规划。我们的体制改革还处于从一种高度集中决策的、排斥市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没有计划,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以发挥其合力,这是时代交付我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我国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力求将两者结合起来,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距离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一定的距离。实践告诉我们,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有结合的必要性,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矛盾。不认识这些矛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难以实现两者间的内在耦合,而所能做的只能是捏合、凑合。本文拟从矛盾分析的方法入手,探讨两种机制的内在耦合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运筹学和在经济研究与计划工作中运用数学方法即经济数学方法,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又有甚么区别和联系?有的同志认为,运筹学就是“在经济研究和计划工作中所应用的数学方法”,它们不是两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邹依仁同志在“运筹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实际上已经涉及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直接提出来,也就没有给以明确的回答。如果我没有体会错的话,邹依仁同志的意见可以归结为:1.运筹学是数学的一门学科;2.经济数学方法是在经济方面所应用的运筹学;3.由于运筹学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它已经成为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之间的边缘科学;4.把运筹学在经济科学方面的应用同电子计算技术在经济方面的运用结合起来,将会出现一门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更新的科学(至于它叫什么,作者并未告诉我们)。对运筹学和经济数学方法,我知道得很少,说不清楚它们的研究对象、领域大小、相互关系,以及是不是新的独立的边缘科学等等问题。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常常要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的限制。因此,试图一下子把运筹学、经济数学方法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完全,那是不现实的。但就它们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来的苗头,进行事实对比和分析,从中引出某些切实的结论,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它们,是十分有益的。我朝着这个方向,作个尝试,谈一谈运筹学和经济数学方法的异同,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如何正确地运用国家经济职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而迅速的发展,是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对国家经济职能及其运用的方法,还存在着不同看法。不少同志认为,运用经济杠杆就是为了对企业及其他经济细胞的调节和监督,以利于处理好各种比例关系和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我觉得,这个理解是有道理的,但也有片面性,因为仅仅调节、监督不够,还要利用它们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为此,就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纲领。它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好教材。《决定》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很多,本文讲三点学习体会。 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出发,还是从观念、思想出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神、上帝或者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没有从任何思想、观念上过时的框框、教条出发,而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出发。《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  相似文献   

8.
<正> 自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发表以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就被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普遍重视起来。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几十年的历史证明,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很好地运用价值规律,妥善地解决本国的经济问题。长期以来,它们的经济几乎都是在严重扭曲的价格体系中运行的。价格信号失去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因而弊病丛生,欲救治而乏良策。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更深的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近来重读《资本论》,似有所领悟。我认为,人们对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并没有真正地弄清楚,所以所谓的“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其实恰恰违背了规律,从而招致了实践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对外国,特别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加强研究。这些国家多数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近几年来,它们都在总结本国和别国经济教训的基础上探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并具体提出了要善于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产生结构和生产力的布局”的任务。——那么,经济杠杆对生产布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怎样运用经济杠杆去诱导、调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布局?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各方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无论人们对改革的理解、评价有多大差异,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关注,对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迫切期待,却有着不争的一致性。这种情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的到来,而愈现显明之势。因此,如何着眼于这些领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从我……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这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所指。此间舆论和关注政情的人士注意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在中央政府的文告中十分鲜见。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曾多次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必要的、重要的,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我认为统一战线这个“法宝”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有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空前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没有完整的经验可以运用。为了实施两个文明建设而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就决定我们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各项决策,必须是科学的,要尽量避免大的失误。现在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明确地使用“生产条件所有制”这一概念,几乎是没有先例的。但是,如果稍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实际上就已运用了这个概念,并揭示了这一概念的重大理论意义。遗憾的是,它长久地被人们所忽视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问题使我们深深感到,单纯沿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概念,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和片面性。如不及时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关于“生产条件所有制”的重要思想,我们对一系列现实经济问题的回答,就会陷入困境。同时,由于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表,涉及许多理论问题,因而使探讨马克思关于“生产条件所有制”的重要思想理论,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5.
乡镇体制改革既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政府定位、人员安置和乡村债务问题一直是乡镇体制改革的三个突出难点,多年来没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根源就在于中央和地方不合理的财税体制和国家对农村长期实行以农养工、以农村供养城市的高积累政策,而税费改革的推行恰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杠杆,本意在于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也强有力地推动了乡镇体制改革,应当把握时机,继续深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6.
贫困:对人权的侵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无法界定贫困,尽管我们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是笼统地解决贫困问题,还是只顾极端贫困,在这两种意见的矛盾中有某种含糊,由于这种含糊,民主国家无视贫困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动因。结果,对极端贫困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们成为公开的目标或重点时,恰恰侵犯了它们在形式上应该表达的基本平等权利和尊严。于是,扶危救困的措施不仅没有提供摆脱危困的出路,反而使危困人群安于穷苦,在受人恩惠时庆幸自己不致有极端贫困之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靠施舍的最低福利而生活,他们没有“权利”。在一个宣扬没有工作就没有人权,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应该学会将贫困视为一种不可避免、不可回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精神指引下,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在蓬勃兴起。这场改革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个现成的方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有关的理论启迪和指导。《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如果看不到《资本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意义,也就不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 ,我们党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最终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而结束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模糊性。今天之所以重新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 ,因为它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是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话题和难题 ,是一个时至今日仍没有彻底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深入研究 ,为当前的改革实践提供正确理论依据。一  “市场社会主义”泛指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的经济学说和理论模式。“市…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科学研究中,经常存在三个使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它们是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究竟有什么区别?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究竟有什么区别?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究竟有什么区别?这三个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学界一直缺乏一个满意的答复,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没有什么区别;政治经济学和经济科学没有什么区别;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没有什么区别。正因为在这三个问题上存在着模糊认识,影响了我们对经济科学的性质、内容、体系结构,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解释。下面仅就这三个问题的区别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配套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宏观经济控制的系统化。这件事搞不好,各方面的改革很难协调,经济关系不易理顺。如果我们对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起伏现象,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那就不难发现,这些起伏都与宏观经济控制没有系统化直接相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恰如其分的宏观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宏观控制不能老是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如今我们已经积累了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有条件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宏观经济控制的各种机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实施的步骤,逐步成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