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风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十六页载:“浙江另一历史名城是绍兴。它在春秋末期曾是越国的都城。秦时置山阴县;三国时为孙吴属地;西晋、南北朝期间均称永兴县,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并永兴入会稽县,属越州;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复置永兴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萧山。到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以‘绍祚中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今绍兴市被称作越州,其治城是浙江地区的军政、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南朝迄隋唐,置于今绍兴市的州级政区经历过几度演替,即东扬州--吴州--越州--会稽郡--越州的变化.隋开皇九年始,在越州城(今绍兴)先后建置吴州总管府、越州总管府、越州都督府、浙东观察司和镇东军节度司等地方高层管理机构.开元末年,越府管8州,相当今浙江省的绝大部分.越州城是隋唐时期浙江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历史地位表现在:绍宁平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其中心城市的出现、越州城是联结内地与海外交通的中枢节点、越州城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文化名人辈出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末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裘甫(仇甫)之籍贯,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懿宗纪》未载,唐代裴庭裕撰《东观奏记》(卷下)作“越人仇甫”,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懿宗纪》则作“浙东人仇甫”,因此,后人便以为裘甫之籍贯乃“越”或“浙东”,如《浙江人物简志》(上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称之为“浙东人”等,然笔者以为“越”、“浙东”仅是裘甫于起义前后之活动区域, 而非籍贯。因为“越人”即“越州人”,唐越州共领会稽(州治)、山阴(州治)、诸暨、余姚、剡县、上虞,萧山七县,裘甫不可能籍属越州  相似文献   

4.
绍兴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前490),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这座由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兴建的古都,在城市选址、规划理念、空间结构和都城模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周代的建都礼制.秦汉以后,这里相继成为山阴、会稽县治,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路)治和东扬州、浙东观察使、两浙东路治所,是一座始终以行政中心功能为主的传统城市.25个世纪来,从城市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功能布局到城市肌理诸多方面,按照城市自身规律发展,保持了非常明显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种城市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不断累积、丰富、深化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记忆,推动着城市文明的进步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绍兴府是明代浙江布政使司所辖的十一府之一。辖山阴(府治)。会稽(府冶)。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其地以平原沃野为主,带山傍海,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它是浙江十一府中开发最早的地区。本文拟对明初朱元璋洪武时期(1368-1398年)绍兴府在籍人口的消长情况作一粗浅的探讨,并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享年85岁。他是一位古代罕见的老寿星,又是一位中国最大的多产诗人。在一万多  相似文献   

7.
"会稽"新释     
会稽之名 ,出自“禹会”传说 ,但地望所系 ,异说纷纭 ,均因夏代疆域范围和“越为禹后”传统思维定势所束缚。考之“会稽”古音 ,愚以为即“余”的复音缓读 ,会稽即余 ,会稽山即余 (涂 )山 ,余是夷的对音 ,越是夷的假借 ,“夷”为越族的古称 ,东南沿海为夷民族早期生息之地。越夷同源 ,禹越一体。“禹会”实为钱江南北两支夷 (越 )部族在“余”地的会战 ,地望在今绍兴与萧山两地之间。夷族北迁 ,入主中原 ,后又流散 ,“余”(会稽 )地名随之带往新地。所以“会稽”当源于浙江。  相似文献   

8.
东晋永和年间,会稽聚集了众多的名士、名僧,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其中支遁等高僧不仅富有名士风度而且长于诗歌创作,“言咏属文”成为会稽士僧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推动下,会稽发展为东晋中后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会稽是浙江诗歌之路中的重要区域,与钱塘江诗歌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会稽的诗歌创作风气,以及会稽士僧在迁移、流动中对会稽诗歌的传播,促进了剡县、天台山、钱塘、永嘉等地诗歌创作的发展,对浙江诗歌之路的形成具有早期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9.
刘晓云同志认为,“五斗米”是指五斗米道教徒,延伸为权贵。此说未免牵强。刘说陶几次出仕均受到官场中五斗米道教的排挤和压制,但末列具体事实。有姓名可考“与陶渊明势不两立”的王凝之,是“会稽内史”,会稽郡治在浙江绍兴;而彭泽县属豫章郡,不归它管辖。陶辞官是义熙二年(406),王凝之却死于隆安三年(399)。从时间、地点多方面考察,王不可能是陶的  相似文献   

10.
宋理宗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胡三省1岁。四月初二日凌晨,《资治通鉴音注》的作者,杰出的爱国历史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胡三省,出生于浙江宁海县中胡村。胡三省,字身之,原名满孙,旧字景参,号梅涧先生。据现存《胡氏宗谱》记载,宁海中胡胡氏始祖胡琛,原籍豫章,唐乾宁间举进士,曾任五代后唐庄宗起居舍人。隐退后迁居浙江会稽。九世祖胡瓘再由会稽迁居宁海。至胡三省世居宁海已有十一世之久。《宁海县志》载:“宋胡朝奉三省墓在中胡本里。”胡三省的第四个儿子胡幼文所撰写的《胡身之  相似文献   

11.
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负喧野录》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米芾《评纸帖》甚至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他的评论很出人意外。实际上,竹纤维较短,平均长度只有1—2毫米,质量很难与皮纸相比。据现代学者潘吉星鉴定,米芾遗墨所用的纸张,《珊瑚帖》是会稽纸,《公义帖》、《新恩帖》属于竹料与麻料的混料纸,《寒光帖》为竹料与楮皮混料纸。  相似文献   

12.
章学诚与柯林武德史学思想比较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历史学家。章氏之父名鏣,乾隆七年(1742)进士,虽曾任湖北应城县知县,但主要以教授为生。由于家境贫寒,章学诚“不能不望科举”(《章氏遗书》卷二九《与汪龙庄简》),直到40岁才考中举人,次年考上进士,归部待铨。他“自以迂疏,不敢入仕”(同上卷一七《柯先生传》),主要职业乃主讲书院、修志撰书。章氏在文学、史学、哲学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而史学尤甚。他在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湖北通志》等多种方志,而代表作《文史通义》则“上采班、刘,  相似文献   

13.
还是《汉武大帝》,吴楚七国之乱时,说道一个地名“会稽郡”,剧中人将它读作了“会hu尙稽郡”,这样读也是错误的。《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对此的注音和注释都是一致的。“会ku劋i稽”:(1)山名。在浙江绍兴东南。相传,大禹在江南大会诸侯而记功,因此将此山称为“会ku劋i稽山”,又名防山、栋山。《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2)郡名。秦代设置,治所在吴县。地理位置在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3)县名。隋开皇九年将山阴县分开设置。唐代沿袭下来。明清时又与山阴县合并为绍兴府治。公元1912年将二县并为绍兴县。因此,作…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旅游越州的诗人特別多。他们在饱览稽山镜水之时,广泛接交越中诗人。刘长卿便是其中有名的一个。刘长卿一生因刚而犯上,曾两遭迁谪,一贬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县东),再贬睦州司马(今浙江建德)。前者大约在肃宗乾元元年(759),后者大约在大历十一年(776)。其中,大历二年(767),他一度西入长安。他游越的时间当在南巴北归以后,西入长安以  相似文献   

15.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绍兴)人。康熙二年,以汉军镶红旗举人授广东香山知县。八年,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香山罢官后,从事贸易,盈利颇丰。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次年,耿精忠叛军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姚启圣与其子姚仪捐资招募勇士数百,投效奉命大将军和硕康亲王杰书军前,权署诸暨知县。十四年,由于  相似文献   

16.
一、四个会稽山 历史文献中可查到不少以“会稽‘’命名的地方,其中有四处最为著名。即辽西会稽山、山东会稽山、浙江会稽山和广东会稽山。这四处会稽山都离海不远。就历史先后而论,最早的为辽西会稽山,次为山东会稽山,次为浙江会稽山,又次为广东会稽山,正好由北向南,依次推移。这其中当有规律可寻。 辽西会稽山。《淮南子·记论训》:“东至会稽浮石”。《淮南鸿烈解》:“会稽,山名。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卒于清嘉庆六年(一八○一年),年六十四。他自少就爱好史学,“史部之书,乍接于日,便似夙所攻习然者”(《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六》)。年四十始成进士。“自以迂疏,不敢入仕”(《章氏遗书》卷十七《柯先生传》),历主肥乡清漳、永平敬胜、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为和州、永清、亳州修志。晚入毕沅幕,纂修《史籍考》及《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校仇通义》及文集若干卷,近人刘承干哀  相似文献   

18.
周峋芝先生名嵩尧(1873一?)原籍浙江会稽(今绍兴市),生于江苏淮安县,是周思来同志的堂伯父。峋老行六,和他的九弟是同胞,皆厨攀龙先生之侄。周恩来同志的父亲行七,初名贻能,改劭纲,号懋臣。嗣父贻淦行十一,和四伯父贻庚、八叔父贻奎是亲兄弟,都是攀龙先生之子。据笔者幼年在淮安所闻,周家老辈中以峋老为最著名。他幼年从淮安刘星阶先生(名立三)受业,及长仍到原籍去应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千古闻名的越王勾践建都之地,现代伟大文豪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自古商业发达,只因此地在唐代被称作越州,绍兴籍商人又称作“越商”。  相似文献   

20.
名闻天下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49岁时自建康(即今南京市)至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做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隐居于浙江嵊县金台终老并归葬其地。 去年6月下旬,南京的一些新闻媒体忽然传出南京市江宁县铜山镇山阴村居住着王羲之后人的消息。因此,记者有心前去探访一番。恰巧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节目编导李晓平先生自北京得知以上消息后立即拨通记者家中电话,商量能否请记者先行探访后,即来宁共同正式探访并拍专题片。 老朋友相托,记者怎敢怠慢,立即着手行动。先和《王氏宗谱》的发现者和研究者王羲之的第47代孙现在江宁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王宁邦和他的同事庞树根取得了联系,约定时间前来察看宗谱以及实地走访山阴村,为央视台来拍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