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在茅盾长达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译介外国文学占有重要地位。他也同鲁迅一样,从译介外国文学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并贯串了一生的始终。一我国译介近代欧美文学始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在更大规模上掀起了一个译介外国文学的高潮。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在早年不仅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评论的具体实践,而且对于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原则与方法等理论问题,也作过不少精辟、深刻的论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学术交流会上,与会者较多“阐述了外国文学流派、特别是欧洲和俄国的进步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影响,强调应从整个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上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在纪念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他译介外国文学的概况、探寻一下他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外国文学对他创作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鲁迅先生文学活动的生涯,是由译介外国文学开始的。从一九○三年翻译《月界旅行》开始,他的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逐渐频繁,仅就翻译的版本来看,自一九二一  相似文献   

3.
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晋阳学刊》2008,(6):105-110
五四时代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的文学作品蜂拥而入。《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和号角,自然承担起了翻译的重任。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的文学翻译不容忽视。《新青年》共翻译了40多位外国作家的100多篇文学作品,其中以屠格涅夫、泰戈尔、莫泊桑、王尔德和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居多。从对源语作者定量分析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会发现《新青年》当时的翻译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现象,但这在当时却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茅盾早期介绍外国文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最早的文学活动是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开始的。他在五四时期不仅成功地翻译了许多文学作品,而且就翻译介绍外国文学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高瞻远瞩锐意创新五四文学革命确认必须通过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从中吸取养料,寻求借鉴,以取代中国的旧文学,创建新文学,激发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先指出,新文学要以“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的民主主义文学为榜样。鲁迅则是一边译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日本文学的翻译进入了第二个高峰.尤其是对于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作品的译介,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同时又反映出一些问题.实际上,翻译介绍外国就是对本国的再发现、再认识、再促进.当下日语翻译乃至外国文学翻译的兴盛,无疑对世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文学活动是从译介外国文学开始的。一九一八年从事小说等创作以后,译介外国文学一直仍是他的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介和创作好像一架飞机上的两个翅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鲁迅自己也多次表示:“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作家。”[《致董永舒(1933年8月13日)》]因此,探讨鲁迅译介和借鉴外国文学的特点,不仅有益于加深我们对鲁迅的认识,而且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当如何更好地吸收世界文化,也将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而言,翻译文学指中国人用中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国翻译文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但由于过去研究界对翻译的本质、特点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很少有人对翻译文学进行专门论述,近代翻译文学史研究也始终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郭延礼先生的新著《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的出版,确立了该项研究的独立地位。近代翻译文学史研究是一个急待开拓的领域,同时也是一项…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中国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不仅认识到欧美诸国具有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而且也初步看到它们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于是有少数文士开始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进入了近代文学翻译的繁荣期。以小说为例,翻译小说的数量远远超过创作小说。在近代翻译小说中,“林译小说”占着显著的地位。这不仅仅因为林纾一生翻译了170余种外国小说,约1 200万字,遍及英、法、美、俄、希腊、日本、比利  相似文献   

9.
本丈从译介现状、评论现状以及对先锋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海勒研究作了述评,归纳并指出翻译界的成就和不足,总结并评论海勒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方法及成果,阐述分析先锋作家对海勒作品的模仿、变异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作家、评论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五四”中西文化撞击和交汇的新时代,茅盾是从研究和译介外国文学开始他的文学活动的.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他既注意继承民族文学优良传统,又始终以宽广的视野,密切注视着世界文学潮流的嬗变,为介绍近现代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1.
以情感、美感动人是文学之本质所在 ,而优秀的作品总能通过美的形式将读者带入感人的境地 ,所以文学的本质最终归于形式。形式分析应是文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先弄清文本的语言、意象、情境、情事及其由特定关系组成的结构形式 ,并从此类文本形式分析中发现人的情感思维、心理结构的态势 ,由此心理结构展现人性的历史情态 ,进而把握一个时代人群的灵魂律动 ,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深切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是在一定的传媒中表达的,研究文学不能不研究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语言,同样地,研究文学也就需要在传媒中发表的传媒情况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涉及到本论题的问题可以从四个层次来加以探究.首先,文字出现之后的书写所奠定的文化秩序,文字在记录事情的同时,也对于事情的表述体现了话语的权力关系.其次,印刷时代到来后,面临着文字的大规模复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理性秩序的强调.其三,电子传媒的出现以及所形成的电媒行业和市场,对于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影响,在文学中有了新的需要研讨的问题.最后,归结到“媒介即讯息”这一概括,对文学所面对的传媒演变与研究视角的调整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帆 《东南学术》2001,(4):75-84
本文论述了20世纪中外文学理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转折,特别注重论述了文学理论之中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形成的“语言转向”带来了什么,社会历史又是在什么意义上重返文学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斌 《学术研究》2001,(3):97-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研究无论是在文学研究还是社会学研究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发展,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如研究的随意性、缺乏比较眼光、缺乏理论深度.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在于首先应该确定其研究对象与范围,这是城市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其次是从空间角度去考察城市文学;再次是将城市文学置放在人类文明进程史中去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世纪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出现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热,具有特殊的学术史意义。80年代的科学新方法具有敞开言路、推进新学的意义,而人文科学新方法尤其是与文艺本体关系密切的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释学、接受美学的精神,促使文艺方法论超越了科学方法论维度,进而使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型:以现代批评方法取代传统批评方法。文艺本体论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在于在思想禁锢之后对人的存在价值、人的意义与尊严的合法性要求。于是引进西方科学方法论后,一种由外在思维论开放到内在的观念价值重建的内在学理要求,就必然成为文艺理论界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显示出更多的理性。文学史的研究从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发,对史的分期、观念、史法、史笔与写作的逻辑、风格进行更具学理性的梳理探讨;“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获得重新思考;长篇小说的创作和文体得到批评的特别关注,批评对当代中国长篇创作作了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探索;文学批评依然保持着即时性追索性的“先锋意义”,且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批评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近代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比较全面地考察了近代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概况,探讨来华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从中可以看出,近代来华耶稣会士继承了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汉学研究传统,将文学作为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并较以往研究有所拓展和深化,为西方的汉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殖民现代性"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知识界对台湾尤其是对近代台湾的阐释,在文学艺术领域,"殖民现代性"问题则牵涉到感性领域的现代性规训与反规训的命题."殖民现代性"范畴的引入,对于当代台湾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确意义深远,它打开了当代文论阐释日据台湾文学更开阔的空间,打开了后殖民论述"在地化"的阐释空间,也为台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腻的解释.重新认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重新反思"殖民现代性"的矛盾与暧昧,并发展出一种真正具有批判性的、多元的和开放的现代性观念,迄今仍然是摆在台湾后殖民知识分子或批判的知识分子议事日程上一项重要的思想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作者治学的心得,从台湾文学作品的解读、台湾文学古籍的研究和台湾文学历史的编写三个方面来讨论多学科研究的视角.本文认为,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也应当倡导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倡导多学科研究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内部与外部的划分,无论是对文学本身而言还是对研究来说,都由来已久。划分的目的当然应是为更好说明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也更易操作。但若对研究发展的总体作评估,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进行规模和数量上的比较,似乎占主流地位的仍是外部研究。尽管从科学意义上说,数量多并不一定等于质量高,但还是必须叩问,造成这种研究局面的原因,除了政治的、商业的压力,是否也可从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自身中寻找到某种答案?随之必然要问的问题就是,现代文学总体到底该如何理解?还必须追问,是否存在内在的和外在的现代文学?因为内部和外部研究的划分本身似乎就在表明,现代文学是可以也可能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划分的。然而,外部研究的和内部研究的此消彼长的客观存在或许也在提醒:其消长和对峙只是因为,仅用其中的某一种方法很可能无法解释另一些现象,也就是说,研究对象可能是大于研究方法的,也因此才会不断有未被发现的阴影和遮蔽。那么,是不是我们在研究和对现代文学内部外部的划分上出了问题?急于想把问题说清楚,却以化约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作为了代价。也许恰恰是划分本身的简单与片面,令研究者难以面对一个整体的、多侧面的和矛盾行进着的现代文学,直到无法正视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最终反而难以科学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