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双重贫困”是指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的现象。导致“双重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二是高校缺乏解决贫困生的有效手段;三是“嫌贫崇富”之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从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NGO组织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双重贫困”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欣欣 《兰州学刊》2010,(Z1):142-143
目前在高校中对贫困大学生重物质帮助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术领域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生存问题方面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和心理干预等方面,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系统研究则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现状的研究,探析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大学生资助制度。根据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现有各种大学生资助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必须明确资助主体、调整资助模式、完善资助方式,以强化大学生资助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启文 《云梦学刊》2007,28(4):123-125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我封闭、焦虑忧郁、忌妒心理、自暴自弃等几种表现。高校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寻求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助等“爱心措施”激励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7.
宋金霞  胡玮 《理论界》2006,(12):131-132
近几年来,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里一支庞大的特殊群体,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因贫困所带给他们的自卑、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如通过对贫困生的自信心教育,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建立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网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贫困生的资助制度等方式,以使贫困大学生更好地悦纳自己,完善自己,使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能力扶贫存在能力帮扶体系不够完善,能力帮扶形式、内容不够丰富,能力帮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对此,应采取转变资助模式、培养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专门平台鼓励贫困大学生主动投身实践、发挥政府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能力扶贫中的保障作用等策略,以更有效地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能力扶贫.  相似文献   

9.
邸鹏 《中文信息》2013,(7):68-68
我国目前现行的资助育人体系在操作过程、方法和理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改进高校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强化高校资助体系“育人”功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理论为基础,针对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还贷困境及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现行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这一主体,提出贫困大学生助学就业联动模式的构想.政府作为制度的建立者、监管者和支持者,在校方的协调下,企业和贫困大学生签订助学与就业合同,贫困大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大学生毕业后到资助企业就业并接受企业每月从薪酬中扣除资助费用,但每月不超过当月工资总额的20%(不计利息).  相似文献   

11.
杨绍政 《兰州学刊》2012,(4):171-176
文章新提出的"高等教育按揭贷款"的本质是将贫困大学生的未来收益用于现期的高等教育投资,即通过银行借款,未来分期付款,以未来收益作为抵押来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金困难。核心是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网络以低成本识别贷款学生的未来收入状况,形成一个全民统一、能够准确地反映国民个人收入基本信息的社会保障网络。能够节约比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高得多的财政资金投入、行政经费、寻租交费、贫困生的识别费用等成本。实现教育公平,使大学生上学摆脱家庭贫困的束缚,使高等教育发展不受制于地方财政困难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双重贫困"是指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的现象.导致"双重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二是高校缺乏解决贫困生的有效手段;三是"嫌贫崇富"之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从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NGO组织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双重贫困"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当前我区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四观”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加强“四观”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搞好“四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比重逐年增多,绝对数量日益扩大。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注,成为带有普遍社会性的大问题。缺少健康健全的人格会在他们个人健康发展过程中形成“短板”,而贫困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缺位客观上加重了此种情况。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弥补和加强对他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以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理想、奋斗目标的方式表达了当今中国的重社会理想,“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价值观引导和激励作用。在“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引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中国梦”对大学生价值愿景的丰富;“中国梦”提供了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研究构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在对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某高校贫困大学生在职业准备期的职业自我效能做了进一步研究,依据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提升贫困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职业行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根据实证性调查结果和心理咨询实践经验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和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文化形成的特殊性背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高等学校不应采取单一的教育模式 ,而应形成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经济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良好教育环境 ,以有效地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李镜 《理论界》2007,38(8):134-135
从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的可接受性进行分析,提出改进与创新“三观”教育方式、方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对“三观”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以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与对策的新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高校“并轨”交费上学后,贫困生问题一直就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虽然各高校都建立了贫困生助学体系,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贫困生认定、经济资助方式、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心理资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完善资助体系。应该建立操作性较强的大学生诚信评价系统、适当调整“奖”与“助”的比例关系、开拓勤工助学岗位、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努力加大“心理扶贫”力度,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田育进 《南方论刊》2013,(3):102-103
医学院校学生承载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但一些贫困学生存在自我定位不准确、资助依赖、消费盲从等现象以及高校励志教育重视不足。本文通过阐述开展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途径,以帮助促进贫困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