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畏自然     
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我们还要记住,人诚然可以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各个虔信的民族都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  相似文献   

2.
3.
文创的窗户纸"一捅就破" 洪洋介绍说,"文创"的概念,起初是英国人提出来的.目前在文创业内做得比较突出的企业——大英博物馆是博物馆文创的鼻祖,他们的"套路"是这样的:先从博物馆馆藏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能引起大众共鸣的藏品,并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再结合这些文化元素着手研发文创产品,以此来宣传文化、树立品牌.  相似文献   

4.
“自然”一词至少指称着两个层面的意义,即由万事万物的本真存在组成的“自然界”和万事万物背后蕴含的本性、规律或万物“所以自己而然”之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呈现出迷信的、理性的和德性的三种形态。德性式的“敬畏”是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重新审视及对前两种“敬畏”形式的扬弃和超越,对于构建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创造了现代文明 ,但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与自然观。本文从人本位资源无限观到技术悲观主义 ,再到今天可持续发展观的阐述 ,指出从事矿业工程等基础资源产业的科研人员应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 ,应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引发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 ,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老子与托马斯都关注人类的整体处境和终极命运,敬畏宇宙自然和生命存在的神奇伟大,并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知。  相似文献   

7.
之所以要敬畏自然,是因为自然是独立的,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系统,它不是我们能够创造的;是因为自然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够完全掌握自然的规律,因而无法预知我们干预自然的后果。敬畏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既然人类自视为自然的"主人",那就应当负起主人的责任,而不是对于自然为所欲为而不顾后果。敬畏自然,表明了人类的高贵和尊严。  相似文献   

8.
沈小平 《中华魂》2012,(9):29-30
"广大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监督,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这是某市的一位领导同志在全市党员干部大会上说的话。的确,每个领导干部做人做事、修身养性,其人品官德贵在敬畏。常怀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关乎党性修养和作风品行。  相似文献   

9.
结婚生子乃人之常情,可是在俄罗斯却有越来越多的女子在婚后不想要孩子。面对要孩子还是要自由的选择,她们正在对世俗发起一场挑战。  相似文献   

10.
“高,你在干什么?”当中国惠普前助理总裁兼首席知识官高建华刚成为惠普员工的时候,一天早上8点他就到了办公室。其他同事都还没有来,办公室显得有些凌乱,于是,他主动打扫起了卫生。这时,高的上司刚好路过,问了上面的话。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要做到“三敬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干部敬畏历史就是要使工作经得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从历史上汲取经验与教训;敬畏百姓就是所作所为对得起人民群众,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真正做到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为民守责、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敬畏人生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回首往事不后悔,即要振奋精神有所为、守住底线不乱为、珍重自己的人格、声誉和形象.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按照可比价格,过去三十年里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797%。然而对经济增长的片面关注,却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和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物种濒危程度加剧。据估计,中国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20%,有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已经消失或萎缩。有关专家指出,对自然一味的征服、掠夺,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最后的结果也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伤害。以感恩之心敬畏和善待自然,方是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有的态度,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红柯是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自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需要人们去改造的物质背景,而是可以给人以理性启悟,以生存的力量的精神实体。从西北独特的地理风貌、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生活等方面出发,分析它们对红柯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感受,从而走进红柯的精神世界,阐述他小说中的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4.
自然的"魅":是"祛"还是"返"?——一种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自然祛魅的过程,而人类的价值关怀与取向往往与世界的神秘感和人类对它的敬畏感有关。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使科学知识在为这个世界祛魅并达到人类的目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又不至于冲击人类的价值关怀和取向一直是人们关心和思考的话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代祛魅世界观产生的原因,并力图在它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世界观成了一种不错的理论和实践尝试,而结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这种尝试更是可行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医学教育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人应当敬畏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这样的伦理才是完整的。科学和伦理发展的失衡造成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要解除这种危机,就要用“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去提升和净化人类的精神世界。施韦泽的伦理思想对现代医学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医学生伦理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视域问题是认识自然危机的前提性、关键性问题。敬畏自然论以纯粹自然为视域,极力美化自然,贬低甚至根本否定人类及其文明。对此,我们必须推动视域的嬗变,从自然视域转向实践视域,以实践作为研究和化解自然危机的出发点,直面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现实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由于人类社会多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人类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而自然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异化的必然结果及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以且只能通过对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及实践异化的理性思考并通过人类实践的自我完善逐步化解自然危机。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马云有句话很火:梦想总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不能否认,现实生活压力重重,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我们疲于奔波,忘记了心中美好的梦想。甚至有人觉得,做梦那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生活还是要现实点。其实,不然。没有梦想的生活是黯淡无光的,因为梦想就是一盏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因为有梦,我们会充满期待。16岁的李朱濠说,他要做下一个菲尔普斯,甚至要超越其世界纪录。并不是他有多狂妄,  相似文献   

18.
19.
陶继文 《老友》2011,(7):58-59
我认识的一位曾经温文尔雅的老翻译家,他晚年突然迷上了"捡破烂",以至家里堆满了来历不明的垃圾。如果你想要扔掉他的"收藏",他就会怒气冲天。另有报导说,重庆一名老年痴呆患者,老是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对家里人说:"又来客人了。"  相似文献   

20.
"自然而然"和"人化自然"的"自然之爱"都无益于生态危机的解决。前者走向了泛灵论和物活论,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抽象;后者以理性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走向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对自然的关爱必须以现实制度、伦理约束来规范人类自身,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一种文化塑造。唯有这样,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的关爱自然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