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学传播时代、手抄媒介文学传播时代以及印刷媒介文学传播时代几个阶段。每个历史阶段上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和文学生态的不同变化,都和当时传播媒介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文学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文学传播媒介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传播的物质传播渠道,而且构成了文学本身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国外学术界对国际新闻的研究主要在 4个层面展开 ,即微观—选择研究、宏观—选择研究、微观—建构研究和宏观—建构研究 ,分别在新闻把关、新闻流向、新闻内容与新闻媒介的社会建构分析、媒介帝国主义与媒介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的研究趋势表现为在方法上重视中观研究 ,从选择和建构交互作用的角度看待国际新闻 ,并综合使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课题上开辟了新的领域 ,如媒介与战争、跨国媒介集团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因特网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全球化与国际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3.
同样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新闻传播在争取受众方面比文学传播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是由其多样灵活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本文试图从分析接受者的选择心理入手,对比新闻传播与文学传播在争取受众上的差异,主要是传播方式上的差异,由此略论新闻传播对文学传播的影响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电视文艺传播的角度对90年代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进行了解析,认为90年代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子媒介传播———主要是电视文艺传播的兴起有相当的关系。除了最基本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比较而言,电子媒介———电视在主动性、易解性、娱乐性、快捷性方面都占有很多的传播优势,所以它从某种程度上侵蚀掉了文学文本传播中的受众。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说,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媒介本身,受众,传播内容)负面影响,如图像传播的扩张,受众个性的被销蚀以及其自由选择权的丧失,传播内容的低俗化等。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吸引受众关注并有大众传播价值的新信息。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介是受众了解大千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深受大众喜爱,这是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分不开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媒介行业迅速发展,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新闻传播主要有电视传播、报纸传播、广播传播和因特网传播等。文章分别介绍这几种的审美特征。它有大众传播和其它类型的传播。新闻传播是广受大众欢迎的一个媒介。它有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实用价植。  相似文献   

6.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是指政府新闻发言人所具备的关于媒介传播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它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新闻学知识、传播学知识、媒体背景知识、选择和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与记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研究并提高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媒介关系和媒体传播活动是公共关系顾问公司的一项基本业务和服务产品,它主要通过帮助客户制订媒介传播计划、实施具体传播活动来实现,涉及客户媒介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新闻稿的撰稿、媒体新闻投放、媒介监测与评估以及一般媒体负面报道的处理等。把握信息传播环境、挖掘新闻点和制造新闻素材是媒体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工作技能。  相似文献   

8.
媒介的竞争核心说到底是内容资源的竞争,新闻平民化传播是广播媒介争取受众,赢得竞争的有效举措,是一项改革创新。在新闻实践中,宁波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倾力打造民生服务类节目《新闻110》,提出了广播新闻平民化的途径和方法:在传播形态上,注重平民视角切入,贴近社会,贴近民众,强调与受众平等交流;在传播内容上,关注民生,为民众解疑释惑、排难解忧;在传播方式上,搭建与受众双向传播,互动参与平台,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相似文献   

9.
论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媒介素质使新闻发言人懂得什么是新闻,应当发布什么样的新闻,怎样适时、适当、准确地发布新闻,从而提高新闻发布工作的质量;其次,媒介素质使新闻发言人懂得怎样与新闻传媒打交道,怎样回答记者提问,与新闻传媒和谐相处、正确交往,使新闻发布工作事半功倍;第三,媒介素质还能帮助新闻发言人不断总结经验,从新闻传播理论的高度,去正确总结和分析新闻发布工作的具体案例,不断提高,反复实践,把新闻发布工作越做越好。作为一位新闻发言人,在媒介素质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是熟悉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史的主要知识;二是掌握新闻传媒业务知识和技巧;三是树立新闻法制意识和具有较高的新闻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学习、努播人员广交朋友,是提高新闻发言人媒介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媒介的议程设置首先是媒介的一种客观功能。新闻策划是媒介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谋划以及将其展开的过程。二者体现在现实传播实践时是相通的 ,都强调新闻传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拒绝一厢情愿的宣传,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传递,对电视新闻抱持具象性、可视性、趣味性的期待,于是,一个曾被媒体放在角落里的新闻元素—细节,重新彰显光辉。电视新闻细节包含在新闻的各要素中,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一个电视人唯有在内容、声音和形式等各个层面都注意细节的锤炼,才有可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宣传是中国新闻事业的核心功能,信息传播是俄罗斯当代传媒的首要功能。研究发现,两国传媒的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在传播过程、主体倾向、内容选择方面存在本质区别。由此而引发两国新闻宣传的特点不同,当代传媒功能的发展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3.
网络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宣传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宣传工作,利用网络技术宣传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增强用户的网络意识和网络检索能力,并且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策划     
对新闻策划产生的动因、新闻策划定义的界定进行了明晰的阐述,并比较了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新闻炒作、宣传策划及媒介公关活动四者的关系,搞清了新闻策划的内涵。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新闻策划的现状和实践应避免、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办好党报、特别是要闻版必须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与客观报道的关系、宣传任务与新闻发现的关系、报道求稳与新闻提速的关系、导向作用与市场占领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做到三个创新,即选题新、文风新、版面新。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传播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新闻导向功能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隐性表达将新闻的导向性了无痕迹地融入新闻信息的选择、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隐而不露、非正规传播","悄然渗透、无意识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平民化的现代社会中,敏感性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简单化的价值判断只会妨碍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无法揭示谣言信息传播的社会机制,不利于人们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来规避、化解谣言。基于此,需要首先明确界定网络谣言的内涵与外延,指出其具有遮蔽事实与揭示真相的双重可能。进而分别从谣言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生成的群体动机,认为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是网络谣言传播、繁衍和选择的社会机制。最后,针对治理网络谣言的"寒蝉效应"困境,应该正确处理网络谣言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依法处置危害严重的网络造谣者,切实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鸿沟,最终避免群体性、危害性网络谣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新闻理论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更加明确而系统地阐释了新闻的喉舌论 ,强调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及如何从本质上把握新闻真实性、新闻自由和新闻透明度 ,新闻队伍必须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等问题。这些重要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是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思想指南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新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也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做好高科技条件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重要议题。协调传统宣传媒介和现代宣传媒介的关系,对宣传思想工作媒介资源进行整合,是高科技条件下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当下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为研究对象,力图阐释这一现象对于小说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通过考察电视剧改编的现实语境,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因素等方面为从小说到电视剧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文学的"触电"是拓展生存和传播空间的文化选择,通过改编这一途径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文学与影视的交融与互渗中,文字媒介与视听媒介相互补充,文学与影视对共同面对的现实进行了相互呼应的文化阐释.通过对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证明小说选择了影视是明智之举,是自身表达方式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