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陆定一,问他:“我国的经济建设从1956年三大改造以后已经32年,有些什么经验教训?”陆定一从回顾历史谈起,分析了中国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说:“其原因是主观的。我们的经济增长,正常的速度,就当前来说,大概是7%或8%,这是不低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实力的提高不能从单纯增长中得到,而要从科学发展中获得。“增长”突出的是量,“发展”重视的是“质”,是在“质”的基础上量的提高。重质的经济,必须讲求发展方式。即不能是靠拼资源、拼规模、中国以金属冶炼为基础的工业技术曾长期居世界前列,早在公元前400年的战国时代,中国人就能控制高炉温度,浇铸出高质量的铁器。  相似文献   

3.
一、失业现状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失业阶段。2002年6月10月,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到2001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到2002年3月底,升至3.7%。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估算,目前,我国实际城镇失业率在5%-6%之间,有专家认为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实际数字可能达到10%左右。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的资料,“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劳动力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和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要满足这2亿多人的就业,至少需要今后  相似文献   

4.
[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举措.在“双创”推动下,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据国家工商局统计,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达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全球创业报告也显示,目前中国的创业指数为79%,远高于全球51%和亚洲64%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房地产发展的9个目标一、房地产业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7%,分别增加到“八五”期末的3.7%和2000年的5.5%;二、年上缴税收分别达到200亿和400亿元;三、全行业从业人员由现在的240万人分别增加到400万人...  相似文献   

6.
一、劳动关系存在问题 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存在“国家包揽,行政隶属,身份差别,终身固定”的国家属性的劳动关系。表现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开始萌芽,仅仅二十年左右,我国劳动关系就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规范运行并逐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比较稳定,但随着多种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都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岩泉 《人才开发》2001,(5):42-43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要腾飞,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素质的提高,又在于教育的提高和普及。小平同志说:“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而教育又必须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但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中小学生的流失现象。所谓“流失”,是指已入学的学生,中途辍学。有的地方流失率高达6—8%,  相似文献   

8.
建设节约型社会与珍惜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涛 《人才开发》2006,(3):53-53
有资料显示,我国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30%左右。人才是立国之本,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把“珍惜人才资源”放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9.
周天勇 《人才瞭望》2016,(13):75-77
挑战一:人口增速下行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由人口增长放缓、人口低生育导致的少子化与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最大,占到本次经济下行50%到60%的权重.通过数量回归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规律可以发现,1974-1994年的人口增长率与1994-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究其原因,当人口增长上行时,一则新增人口大约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其次这些人口结婚生子,进入消费期:再次是购买房屋,刺激房地产业扩张.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在现实经济中就具体地地表现为GDP的提高,即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和劳动的增加,更依赖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仅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来影响经济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是依靠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因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我国的实践都已经证明了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科教兴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九五期间,要大做特做科技进步这篇大文章,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由目前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力争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成。”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央对科技进步是极其重视的,它不仅指出了方向,而且提出了具体拟达目标。它告诉人们,要使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科技进步是关键,而科技能否进步又源动于科技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利益分配机制的改变,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扩大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从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消除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3.
李红见 《人才瞭望》2009,(11):48-4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2008年GDP总量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不足的局面一直存在。而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目前我国消费市场不活跃.最主要原因是农村市场的消费低迷。  相似文献   

14.
由于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我国制造业中科技成果向规模生产的转化受到严重制约。据透露:2002年制造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9%。  相似文献   

15.
哲颖 《人才开发》2001,(11):12-13
正当全国亿万军民满怀豪情欢度国庆、中秋“双节重逢”的大喜日子里,《人民日报》发表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周年的国庆社论。社论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着较快增长”。同时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巨大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  相似文献   

16.
在近日召开的为期三天的陕西省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和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上了解到,陕西省“九五”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和引智目标在总结近两年来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得到确定。即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在总量上年均增长6.7%,增加总量46.29万人,净增加38.79万人,到2000年,省属各类人才达到140.68万人。2001年至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每年以5%左右速度增长,到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229万人左右。其工作重点是扎实做好农业、国有企业、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的人才开发工作。引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每年引进外国专家和派员赴…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才交流》2013,(10):15-15
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都是大城市。北京人口增长742%,上海也是类似情况。全国人口平均增长只有6%。9月17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2012年统计数据,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069.5万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世纪之交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八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3.37%,大大超过同期总人口平均增长1.19%的速度。199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169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到2000年我国离退休职工将达4000万;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2亿之多,以后以每10—13年增加1亿老年人口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大关、占总人口的27.8%。一支庞大的老龄化人口大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宏观调控八大目标从多方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在两年内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能否避免大的起伏,将主要取决于这两年经济运行速度是否适当。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宏观调控的8大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控制在10%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控制在16%左右;农业总产值增...  相似文献   

20.
1997年我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20495万人,与1991年比较.增长19.4;而在些期间,我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增长缓慢,1996年起出现下降,1997年又比1996年减少200万人,从而使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1991年的16.1%上升到1997年的18.56%。增长结构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方向转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正在向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向变化。1997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结构为:工程技术人员572.0万人;农业技术人员61.1万人,卫生技术人员321.4万人;科学研究人员30.2万人;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