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南方,祖国南大门的两大都市——广州和香港的人民感到深切的悲痛,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悼念活动。鲁迅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广州、香港的几家报社迅速加以报道。广州国立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2.
自鲁迅逝世至今,传记中的鲁迅形象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可谓一个时代传记有一个时代之鲁迅形象.此文从<鲁迅传略><人间鲁迅><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评传><人之子>这5本传记在鲁迅形象的塑造、心理的探索、鲁迅论敌的评价三方面的差异入手,探讨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方法、文化环境等因素在鲁迅传记中留下的烙印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日本朋友增田涉(1903——1977)在《鲁迅的印象》中曾谈到他和鲁迅的交往:“我在上海和鲁迅直接接触,是从昭和六年(1931)三月到同年十二月末的十个月期间,以后,从昭和十一年(1936)六月到七月,为了探望他的病,再一次去过上海,前后凡一年问,都看见他的脸,听见他的声音。从昭和六年回国后直到他逝世前,大约每月通讯两回。  相似文献   

4.
一,必须重视鲁迅杂文的教学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杂文是他创作的精华之一。鲁迅共写了十六本杂文集,写作时间前后历经十八年,直到逝世前他从未间断过杂文的写作。也正因为鲁迅杂文的杰出成就,使我国五四以后杂文勃兴而享有盛誉。鲁迅杂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而独具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它是鲁迅伟大思想的结晶,是锐利的战斗武器,也是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5.
1 鲁迅很重视自己的杂文,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谈自己“从《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后九年中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近二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从鲁迅先生这个不厌其烦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这些匕首投枪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鲁迅战斗的一生作出了最正确、最全面、最充分的评价。当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逝世时,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立即发唁电给许广平先生,对鲁迅先生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在这同时,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名字,亦列入了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之中,这是鲁迅战斗一生的最大光荣。下面,是对于几份不同的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的研究与鉴别。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病卒于上海山阴路(原名施高塔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北京鲁迅博物馆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文理学院、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单位承办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暨“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6日至18日在鲁迅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举行。来自日本、德  相似文献   

8.
《江海纵横》2005,(2):29-29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一个星期以后即10月26日,陈云写成悼念文章《一个深晚》,发表在中国共产党的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第64期上,署名史平。文章记述他在上海担任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成员、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时.为将瞿秋白夫妇从鲁迅家中接出转移到别处去。与鲁迅许广平见面的经过情形。全文约1600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云文选》(1956—1985年)附录了作者的四篇三四十年代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一年是一代文化伟人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在这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自然地想起了一九三六年的十月。当鲁迅逝世,在上海万国公墓下葬的时候,上海的一万多群众曾在鲁迅先生的棺上,给他盖上了写着“民族魂”三个字的一面大旗。“民族魂”这三个字的盖棺定论,对于鲁迅先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写了二十五年日记,一天也没停止过,即使偶有无事可记的日子,至少也记了天气或留下空白,或仅记“无事”,唯有一九三二年二月一日至五日这五天的日记上特意写上了“失记”二字,这是为什么? 原来鲁迅的这五天“失记”(连一月三十一日漏写一天在内,共六天),是与当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密切相关的。一九三二年,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把上一年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所开始的侵略扩展到上海,用重金贿赂中国流氓冒充上海工人,在三友实业社前杀死日本日莲宗僧侣一人,并以此为借口,暗中组织几  相似文献   

11.
为隆重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深入开展学习鲁迅、研究鲁迅活动,努力提高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水平,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和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于八月四日至十五日,在浙江省绍兴市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鲁迅研究讲习班”。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四十一所高等  相似文献   

12.
无话可说,无非相濡以沫,以致意耳!……此残简《鲁迅书信集》未见收录。最初见于1945年11月3日《周报》第九期载力扬《记重庆鲁迅逝世九周年纪念会》一文引录。力扬在引录此残简时说:接着文艺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讲话,他带着浓重的江南腔说:“鲁迅曾送我一本他自己出版的《铁流》,并附有一封短信,我记得信中有这样的话:‘无话可说,无非相濡以沫,以致意耳!’”  相似文献   

13.
永恒的微笑-鲁迅逝世前的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逝世前特别是在距他逝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以顽强的毅力与死神搏斗,争分夺秒,创作了一组达到登峰造极的思想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的杂文.在这些作品中,他笑谈死亡,戏说鬼魂,并始终贯穿着对旧势力和人民敌人的斗争,显示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贯的战斗精神,践诺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终生誓言.这批精彩的杂文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和幽默、潇洒的艺术风格,就像著名摄影家沙飞在鲁迅逝世前11天的10月8日为他拍摄的那幅手持香烟、眉眼莞尔的照片一样,在中国乃至人类文学以至文化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微笑.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曾刊载拙作《简论鲁迅著作的版本特点》一文,该文比较集中分析了鲁迅在世时著作出版的情况。本文接续前篇,着重分析鲁迅逝世后著作出版之特点,目的仍着眼于从出版史的角度,说明鲁迅著作出版之演变,探讨不同历史阶段鲁迅出版物之风格,进而认识鲁迅著作的版本特点,作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逝世前沈从文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游移于疏离与接受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态度.鲁迅逝世后,他视域中的鲁迅,逐步还原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形象,表明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已由游移归于认同.沈从文在40年代后期对鲁迅态度的大幅度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性影响的结果.他对鲁迅学术贡献的肯定,对鲁迅杂文的重新评价和对鲁迅人格气度的推许,都表明他已摆脱过去偏狭的"纯文学"视角,开始用一种综合性的眼光来认识与评价鲁迅.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生平表明,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思想家。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两者在鲁迅身上是统一的。显然,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不能不研究鲁迅的教育工作实践及其教育思想。鲁迅的教育工作实践及其特点鲁迅(1881—1936),终年五十六岁。就鲁迅一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除了最后十年在上海作职业文学家以外,自1909年7月从日本回国后到1927年秋定居上海之前的约十八年期间,一直是以从事教育工作为主要职业的。鲁迅先生丰富的教育工作实践的大致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顺才 《山西老年》2008,(11):18-18
郭沫若尽管早年曾因一点"矛盾"与鲁迅打过"笔仗",但对鲁迅先生,他却一直是十分崇敬的。在1937年10月上海文化界举行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会上,郭沫若发表了热情颂扬鲁迅的演讲。他说:"我和鲁迅没有见过一面,也未通过一封信,但他在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极其巨大和卓越的,  相似文献   

18.
A.鲁迅之“定格”一九三六年,世界文坛上有两颗宏朗的大星失坠,那就是六月十八日高尔基的死和十月十九日鲁迅的长逝。恰巧那时都在微微地下着雨;这是天公和人类共同的哭泣。哭泣俄国人的高尔基和中国人的鲁迅之死。但鲁迅没有死,鲁迅的战斗精神与年俱进,至死不衰,将永垂史册。从1881——1981,鲁迅在这个世界上已存在整整一百周年。历尽沧桑一世纪,伟大的鲁迅是经住了时间的考验的。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夜,当郭沫若得知鲁迅噩耗之时,曾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代开始写作的著名作家魏金枝先生,在“文革”中被“四人帮”残酷迫害,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七日逝世于上海,至今整整十年了。本文记录了相处中的一些生活片段,作为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2月,鲁迅连续创作了《采薇》、《出关》、《起死》三篇小说,由此完成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这本集子的写作,从沉浸于《呐喊》的1922年直到逝世的前一年,“足足有十三年”①,其间鲁迅的感情世界经受了多少风霜雨雪,又该发生了多少的曲折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