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是我还是他?--论拉康的自我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源上说,自我一开始就是一个他人.借助于想像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主体把这一他人当作了自我.然而,想像的统一性并没能掩盖由他人的他性所带来的分裂性与异己性.自我总是把他人误认为自己,而不知自己就是一个他人这一关于自身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与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党自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考察这两个历史问题决议可以发现,勇于承认错误是党自我革命的逻辑起点.自我革命的前置性条件是党内团结,这也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组织保障.从解决问题出发,两个历史问题决议的着力点是肃清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而非针对个人的责任导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与使命,决定了在守正中寻求创新之道是自我革命的努力方向,而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则是检视一切问题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论宋代巫术     
宋代巫师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范围很广,其活动能量及不良影响不容低估,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禁巫举措.总体审视,宋代的巫师仍处于涣散状态,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还未形成一股严重危及当时政权的力量.终宋之世,尚巫之风不绝如缕,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及社会根源,而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考察了1999-2006年间广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以期能为有关部门提供量化的收益率指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人口与土地问题的论争,一方认为“人口过剩”是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根源,主张节制生育;另一方认为中国生产、技术落后,是人地矛盾的根源,发展生产、改良土地是解决方法.论战结束后,人口多且素质低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中国完成“由文变野”的深化,即制造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最终落脚到人亦不如人,自我塑造成“东亚病夫”的形象.从此,这种自我意识潜存于中国人的脑海里,一旦人口问题凸显,节制生育自然成为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6.
列宁晚年高度关注和系统思考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形成了依靠政党自我监督、人民权利制约和法律制度约束--"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思想与实践.这一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制度设计,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式,也是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错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关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著名理论,多年来成了我们剖析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锐利武器.这一事实启示我们:同唯心主义一样,形而上学也有其认识论根源。阐明形而上学的认识论根源,就是锻造反对各种形而上学观点的思想武器,这无疑是一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根植于浪漫主义哲学之上的.在德国早期浪漫派与黑格尔思想的交织性影响下,并在追求哲学的现实化过程中,马克思走上了实践的反讽诗学之路.无产阶级革命是浪漫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表现的历史形式,无产阶级作为历史革命的主体与反讽主体,肩负着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反讽哲学的自我否定性在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具有三次表征,即无产阶级革命在曲折进程中的自我批评;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造成的资产阶级的自我毁灭;以及无产阶级自我救赎中的自我扬弃.在反讽哲学观的这一视角下重新阐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这既是对马克思青年时期浪漫主义诗情延续的历史说明,也是对马克思哲学具有浪漫主义根源的现实论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看病难、看病贵"为问题意识和切入点,以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为着力点,以医药领域的乱象为逻辑起点,以药品的属性为分析视角,基于对医药体制改革各方面的联接点--药品的双重属性的层层递进考察,认为药品的双重属性与医药体制改革有着强相关关系,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内在矛盾的运行根源,以此说明正确认识药品属性的内在逻辑和基础性作用.提供了考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道德与现代性自我相伴而生,现代性自我是道德与现代性分离的根源,也是走出现代道德困境的关键。现代性自我生成的历史维度敞开了现代道德困境的深层根源及其现象学展现。面对困境,现代、后现代道德哲学及社群主义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从现代道德困境的"自我"根源出发,辨证地处理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情与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是超越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就柏拉图<理想国>洞穴比喻作一透视,以凸显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洞穴人与理念世界之张力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其根源在于洞穴人对曾在之自我的向往与忧惧,向往来源于曾在为自我之先在的存在,是人无法抗拒的;忧惧的原因则是由于外在的曾在之自我的干扰,即肉体的干扰.而克服忧惧的方法一是外在的,即寻求他人的帮助,也就是柏拉图所谓哲学的友谊和法律;一为内在的,即至善之理念的获得与巩固.  相似文献   

12.
莫里斯在1948年出版的《开放的自我》一书中,把西方世界社会病的根源归结为“封闭的自我”,从而导致“封闭的社会”,人们只有争取实现“开放的自我”并建立一种“开放的社会”,才能摆脱这种局面,莫里斯这些思想强调在人类自身发展中要保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平衡,提倡积极进取和乐观精神,揭示人的身体特点对自我创造的影响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供我们借鉴。但由于他是用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去研究人和社会问题的,这就不能不使其理论具有抽象的人性论、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剪灯新话>以元末战乱为背景,从乱世文人心态、婚姻悲剧的根源、处处碰壁的生存境遇等角度叙写.本文就此展开论述,认为作者在小说叙述中寄予了深沉的人生悲慨,这是一部有自觉创作意识的小说,正因为这一点,它在文言小说发展流变的长流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价值及其实质王守纲哲学理论界关于价值及其实质的研讨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但是,对于什么是价值及其实质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仍未形成共识。本文试就价值的起源、主客体关系实质、价值范畴的界定等问题阐明看法,以期求教于读者。(一)事物的实质总是同其产生的根源有着密切...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文化是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体现了人们在现实中难以安顿自我身心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丰富的身心安顿之道,能够有效地淡化或消解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倡导回归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在山水、田园中安顿心灵的有效途径。这是一种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具有可持续性的消费方式,它通过回归山水、田园,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依赖。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们的外在事功追求与自我德性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给了人们在工作及自我修养中发现人生意义的智慧。在今天,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根源———劳动及消费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人力资本相当匮乏的国家,作为有着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却呈现国家和企业投资不足以及家庭非理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格局,并导致宏微观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率.本文基于教育属性的认识误区、人力资本产权残缺、投资对象选择的偏差、个体有限理性等角度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率问题发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这一投资风险的途径: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组合投资,以增强人力资本投资者的预期并减少人力资本投资各行为主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7.
论"官本位"意识的根源、危害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官本位"意识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根源,它的存在和蔓延给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以及社会进步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要彻底根除这一历史顽症,惟有思想教育、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快经济发展,多头联动,综合治理,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8.
养民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命题,在这一问题上,基于经济思想和经济学的不同方法论,各种主张在行为主体和实施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但都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史料表明,方法论整体主义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它在古代具有自我加强的特点,在近代则带有工具理性的色彩;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影响较小,但一直存在,并未断绝.这显示出在中国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有着思想文化上的基因和气脉,但实现经济思想和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兼容和转型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技术异化与"人"的失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红生 《江汉论坛》2004,42(2):76-79
本文考察了技术异化这一当今科技时代人类发展过程中不争的历史事实,指出技术异化导致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异化,人的本真价值在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生命意义等方面全面走向失落.而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类自身劳动实践,其实质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一种形式.只有通过发展而不是摒弃科学技术,才能最终扬弃技术异化,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而自觉的复归.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审前程序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追诉机关自我授权的决策机制,这种机制不能有效地回应社会对程序正义的诉求,同时,以这种方案解决程序性争议的样态,由于过分追求决策的效率而缩减中间环节,单方的决策方案由于缺乏第三方的监督,极易引起程序性违法行为的产生,这一问题值得反思.对程序性问题的司法化解决方案是各法治国家的普遍做法,司法裁判式的决策机制由于遵循了三方构造的程序法理,优于二方构造的行政决策式机制,程序法治化的必然结果在于决策机制的司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