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话口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这些古语词除了单音词或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起来的复合词之外,还有两个音素不同的音节组合成的联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根据两个音节异同的情况不同,一般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和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四类,其中以叠韵的为多。文章主要讨论广州话口语中留存的古汉语叠韵词。这些词语都曾是当年的口语词,后来才逐渐地走向消退,但是却留存在方言里,世代相传,并在广州话的口语中找到了“言证”,表明粤方言是从汉语分化出来的一支方言。虽然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这些词语并非一成不变地沿用下来,其音义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但却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使用的联绵词比较多。根据联绵词的语音特点和使用情况,可以把《庄子》中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研究发现,《庄子》中联绵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李智泽同志《〈孟子〉与〈孟子章句〉复音词构词法比较》(《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一文将“匍匐”列为叠韵联绵词,张耕夫同志在《“匍匐”是叠韵,还是双声?》(《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一文中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匍匐”应属于双声联绵词。二者孰是孰非?笔者以为,“匍匐”既双声,又叠韵(宽式),是个双声兼叠韵的联绵词。查“匍”字上古并母鱼部,“匐”字并母职部,它们并母双声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阴声鱼部和入声职部是否韵近。张文认为二部主元音不同,不能阴入对转,因而不能用“通韵”说来解释。笔者以为,不能阴入对转并不能排除二部间的韵近现象。据王力先生的古音学说,鱼部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名词》遵循现代联绵字理论解释"联绵词",却举不出当其说的例词,说明广泛流行的现代联绵字理论脱离汉语实际。并且,该书解释"联绵词"前后分歧过多,也表明现代联绵字理论没有可靠的语言基础。《语言学名词》解释"联绵词"和所有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著作一样,以其彻底失败证明长期盛行的现代联绵字理论其实是汉语研究者的陷阱。  相似文献   

5.
联绵字简说     
<正> 在某报关于两个词的争论中,一文以联绵声韵说释之,有人认为此系因袭朱起风之说,对方举唐李贤语以证明朱氏前已有人言之。那么,联绵声韵之说究竟起于何时呢? 联绵词也作联绵字,一般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一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其两个音节大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也有一些没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双音节词,如浩荡、滂沱。联绵字虽古已有之,古人对此早有注意。如荷子所言“名之丽”,即指联绵字。各种古书,古注也保存很多解释联绵字的材料。但联绵字一词却出现较晚,即人们以联绵声韵之说来研究古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6.
汉藏语系语言普遍具有四音格词。汉语中四音格联绵词也极其丰富,但学界多将研究集中在双音节联绵词上,对语音造词方式产生的四音格联绵词却关注较少。我们以汉赋作为关注点,发现在汉赋中存在丰富的四音格联绵词,通过对这些四音格联绵词语音的分析,发现它们在语音上存在着整齐的语音模式,对其语音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与归纳。  相似文献   

7.
许多词汇学著作及“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单纯词时,都指出联绵词为其 中一类,有些书还将联绵词分为双声的、叠韵的和非双声叠韵的三小类。对于大多数联绵词的归属,大家都无异议。但是有个别词,如“鸳鸯”、“匍匐”等的 归属就存在分歧。后者已有文章专门讨论过了。(见《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本文作者 只想就三个自认为值得商榷的词:“鸳鸯”、“犹豫”、“蝙蝠”,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联绵词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因此我们分析它们的时候就应该从古汉语的角度来分析 。(1)鸳鸯──邢福义、胡裕树、黄伯…  相似文献   

8.
通常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然不是说古代汉语中没有双音节词。实际上,先秦古汉语中就有了相当数量的双音节词。但是,从先秦至魏晋时代的双音词,两个音节之间总是存在着语音上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或是双声,或是叠韵,或是双声兼叠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联绵词”(亦称联绵字);另有一种就是完全同形同音的所谓“叠音词”。联绵词中,双声的如:唐棣、蒹葭、蟋蟀、流离”等;叠韵的如:崔嵬、仓庚、蜉蝣、扶苏、苤  相似文献   

9.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诗经》衍音联绵词的考察,文章分析了衍音联绵词的两种产生方式——变形重叠和语音羡余。变形重叠能使衍音联绵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别于原单音节词,语音羡余则否。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有一部分双音节词(其实是词组),古人称为“联绵字”,现在又叫做“联绵词”。从语音上来看,这一部分双音节词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马真同志在《先秦复音词初探》(连载于《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零年第五期、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到“音变造词”说,他认为:“既然可以采取音节重叠的方式来造词,自然也可以采取在音节重叠的基础上改变其中一个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方式(即部分重叠)来造词,先秦汉语中的迭音词,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就都是这种音变造词方式在双音词中的推广。……由音节重迭到音节的部分重迭,再进一步就是任意音节的组合(非双声迭韵的联绵字),这是用音变造词方式构成复音词的最后一步。”什么是汉语中的“词”,“词”是怎样构成的,本文不准备涉及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现在仅就汉语中部分双声联绵诃的构成问题提出一点极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对联绵词的界定是"双音节单纯词",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二分法原则,由义同义近语素构成的联绵词被排除在外,有些外来词却符合双音单纯词的标准.联绵词成员的取舍成为联绵词研究的困扰,有些学者质疑对联绵词是"双音节单纯词"的界定.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语言学和近现代学者对联绵词的描述,发现联绵词除了具有单纯性特征外,还具有语音、语义和记录其文字形体上的联绵性,并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典型成员及范畴成员地位的不平等、边界模糊性和范畴成员的交叉性以及典型成员的变化,对联绵词概念和成员的归属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联绵词与单音节词有音近义同的现象,如"窟隆"和"孔","葫芦"和"瓠","辗转"和"展".这是语言现象,但不能排除文字现象的可能性,即单个书写形式跟两个音节对应.上古文献中文字跟语言不对应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提示书面语以单字形式记录双音节词的可能性.除了联绵词单字形式的事实,一字的两读正好构成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奇特现象也暗示联绵词的单字记录形式,并透露出部分联绵词来源于复辅音声母的迹象.这对认识双音节词的演变以及早期汉字的性质,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位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词人,其《乐章集》中绝大部分词作均有双声叠韵的现象.柳词组织双声叠韵的模式,有联绵词例、常用词例、临时词例、非词例、句间例、片间例、隔字例七种通例;运用双声叠韵的位置主要集中于每片起结处,即双调词的起句、上片歇拍、过遍和结句;运用的方式除单用外,可区分为连用与对用两大类.柳词运用双声叠韵的目的和效果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配合乐曲旋律的复杂性,更完美地表现词调声情.加强乐曲每遍之间的衔接与过渡;突出乐声的紧要处与节奏变化.这体现了柳永对发展词乐和推进词律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如“山”、“跑”、“美”等。这类字本身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但古代汉语中也有一类字,它本身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需要和其它字组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才可以称作词,这类字所组成的词中有传统上称作联绵词的一类,如“傍徨”、“徘徊”、“匍匐”等。联绵词按其声韵又可分双声、叠韵、非双声非叠韵三种情况。 《诗经·周南·卷耳》中有这样一句话:“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查阅几部典籍,笔者发现以下几种对“玄黄”一词的注  相似文献   

16.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对吴均以及与其同时代的柳恽、阴铿等诗人的诗作以及《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汉魏古诗进行统计后发现,吴均体“古气”形成的重要原囚在于其诗中双声、叠韵以及重音等联绵词的高频使用。他顺应并超越了当时这种普遍存在的写作现象,进而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诗体。  相似文献   

18.
衍音说平议     
学界流行的衍音说由证明应时而作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而来。其实,它得不到语言实践的支持,在汉语史上也不可能存在。论者勇于假设,而不能证实,其理论依据与“衍音联绵词”例均靠不住。  相似文献   

19.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20.
在凉山彝语不断产生的新词的语素结合上 ,有名语素、动语素、形语素。在这些语素中 ,从结构上看 ,并列四音联绵词十分丰富 ,其次为并列双音联绵词。从语义性质上看 ,形语素中 ,由实语素与虚语素结合而成的派生语素极为丰富 ,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