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曾经高举“人本主义”大旗,将“人”作为独立的主体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赋予其生存的独立与尊严。现代文明的科技进步与物质丰裕非但没有彻底解放“人”,却将包括环境污染、物种入侵与灭绝、气候暧化等生态环境风险凸现。许多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用影像来书写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的生态危机,表达对地球命运的忧思及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关切。  相似文献   

2.
潘煜梅 《职业》2011,(30):157-157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审视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帮助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定,将其转化成多元模式的学生学习机会,为学习课程内容提供多元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陈浩然 《职业时空》2010,6(5):163-164
环球性的生态危机不是生态系统自身原因造成的,是人们的伦理道德系统出现了问题,重读华兹华斯的诗歌会使人们重新意识到大自然与心灵的交互作用和对人类精神创伤的抚慰,会重返道德的纯净领地,追回崇高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追求“诗意的栖居”,是人类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境界。然而,随着对大自然的索取超过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人类正逐步失去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环境。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的危机、生态观念的危机。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在不断培育公民生态意识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丁桂馨 《公关世界》2022,(23):47-49
源于对大自然整体有机性特质的深刻把握,中华民族有着崇尚世界“和合共生”的传统价值观。21世纪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昭示了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文明形态有着内在的生态缺陷。人类必须以生态文明开创永续发展的现代性文明新形态。新时代中国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探索中,深刻把握“和合共生”传统价值观及其生态文明意蕴,采取系列举措推动地球村成员的“绿色”共在,以此保障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从学理层面揭示新时代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的文化基因,有利于从思维模式及其文化价值观的深度破除西方污名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于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在当代的价值应该如何评价,在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过度推崇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以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为标准来诠释者,更为居多。在现代知识的背景下,重新对中国生态伦理传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公允评价,有助于其在人类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红荔 《职业时空》2008,4(6):52-52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20世纪末英美文学界兴起的生态批评浪潮使人们开始从生态文学(自然文学或绿色文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他的作品。他的著名诗歌《水仙花》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的《孤独六讲》,是蒋勋的一种美学追问和文化反思。虽是不同领域,但读此书,有一种和初读王小波杂文时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感觉作者所言正是我所感触深刻却难以言表的。《孤独六讲》其实并非单纯的美学著作,或者说,不是完全从美学思考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所以若单纯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来考量,无法体会其精核。  相似文献   

9.
王国胜 《现代妇女》2014,(12):407-407
随着人们对于人类、建豌、环境三者关系认识的不断发展,“生态建筑”与“建筑节能”两个概念已在各个领域频繁出现。本文从“技术决定论”观念的角度,分析影响两者概念的多重因素,以确保我们在实际的科研和设计实践工作中方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绿色发展成为理论热点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因其系统而富有创见地阐述生态危机问题而备受当代青年的关注。但由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贡献与缺陷并存的双重性,当代青年如何对其科学扬弃,汲取其合理思想,摒弃其消极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要对青年加强系统的生态教育,引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开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思维中解读生态社会主义,以理性和热情投入到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之中,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锋和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1.
吴苇  刘红梅 《现代交际》2023,(3):36-43+122
在“两个结合”的新视角下,对儒家生态哲学中蕴藏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及“协和万邦”等生态理念进行梳理归纳,可从自然观、民生观与全球观三个方面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儒家生态哲学的融合创新。这样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2.
杨昆 《老年世界》2014,(6):32-32
“心灵手巧”、“得心应手”,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成语,这里所说的心实际上都指脑,说明脑的创造性是离不开手的实践来体现的。手是人类大脑进化的动力,是思维创新的摇篮。由于手的活动,引发了脑的思维,脑的思维又通过手的实践去完成、完善。手和脑在如此不断的循环中不断地相互促进、进化,从而造就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教授说,  相似文献   

13.
人类至少已经存在10万年了。但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看,人类还是个年轻的“种族”。当三到四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迅速扩张时,与人类非常接近的“种族”尼安德特人灭绝了。  相似文献   

14.
2000年 ,世纪之交 ,教育 ,已从社会的边缘跨入社会的中心。几千年来 ,人类传统的“以直接劳动作为财富的巨大源泉”的观念已经在“以知识生产力为伟大动力”的时代失去其原有的光彩。“新世纪 ,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 ,一个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一种共识。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已是当代中国百姓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产业”的概念如同“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出入于中国百姓之口 ,教育投资的“生产性”问题已不再被怀疑和争论。众所周知 ,知识经济的三大支柱是教育、科技和文化 ,其经济形态是以“人”为中心。在这种形态下 ,…  相似文献   

15.
工业文明过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如何解决当前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使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是针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辩证关系进行阐述的,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统一的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身体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高潮。本文将从“身体写作”的定义入手,通过分析“身体写作”与女性解放、与道德观、与消费性文学的关系,来认识“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信仰缺失、精神世界空虚的必然产物,也是部分作家的一种写作策略。“身体写作”的出现带给我们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试图从伽达默尔视阈融合的角度厘清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然后剖析伍尔夫作品中经典的"雌雄同体"文学意象及其意义,最后点明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构成了她文学创作的基础,为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其《沙乡年鉴》中指出,"土地不光是土壤,还包括气候、水、植物和动物,要把人类从以土地征服者自居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任何对土地的掠夺性行为都将带来灾难性后果"。近几十年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破坏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致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大的损害,并由此危及到人类自身。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手段,恢复受损和退化的生态系统,是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当一种文化变成了“文化遗产”,走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我们的确应该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态度来对待它了。2005年11月24日,当韩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时候,这一消息真真切切使我们举国震惊,由此引发了一场如何保卫“中  相似文献   

20.
周银知  吴琳 《现代交际》2023,(11):1-8+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理论中蕴含着一种价值理论,其价值核心规范就是正义。其生态正义思想是一种积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这个“中心”并不违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唯物史观的维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维度透视现代全球性的“生态非正义”,指出其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提出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变革和社会解放三条路径建构生态社会主义,来避免生态非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