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进一步搞活,越来越多的在岗人员加入了跳槽者的大军。对于这一已延续了几年的“新事物”,多数人给予肯定评价,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们,对于跳槽者、尤其那些频繁的跳糟者们,一直抱着难以理解的态度,不明白他们到底要什么?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跳糟者之所以频频调换工作环境,总有他们的道理。然而,那些对于换换环境似乎已上了瘾的频繁的跳槽  相似文献   

2.
从容 《职业》2011,(13):65-65
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应立法限制企业员工随意跳槽,以便企业在培养新员工所花费的时间、代价方面得到更好的法律保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职场跳槽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法则。如今,职场竞争日益激烈,跳槽成为职场人频频触及的问题,也成为职场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员工跳槽,  相似文献   

3.
高剑 《职业》2001,(2):27
现代人谈恋爱,倾向于多方交往,慢慢挑出一个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现代人找工作,也倾向于多方尝试,最终选出一个与自己兴趣相投的职业。既然要想实现自己所追求的最理想的职业目标,那就免不了要跳槽。这跳槽也是有学问的,有的跳得非常漂亮,有的则跳得有些尴尬,还有的人,跳一次槽,换一个工作,便等于自己拆了一座人际桥梁。 在现代的劳动力市场上,变换工作,跳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跳槽的心态和方式却各不相同。有些人在跳槽前,心想,“反正不干了,一切悉听尊便,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于是对同事讲话不客气,对上司也粗…  相似文献   

4.
因所从事职业的缘故,平常就很留意有关如何赢得人才的理论技法和经验之谈,但直到看到这本书,笔者才惊喜地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部留住核心人才的经典的《孙子兵法》,并急不可待地把此书推荐给熟悉的朋友。 在当今这个人才争夺战白热化的年代,个人与企业之间传统的雇用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忠诚”一词在员工心目中有了新的定义,而“跳槽”几乎成为了“有能力”的代名词。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薪水、更自由的工作、更大的满足感……使人往高处走变得更为平常  相似文献   

5.
杜坚 《职业》2016,(7):22
是不是手握年终奖,眼里一有机会,就想把老板给炒了? 是不是看到身边一些人跳槽以后又是加薪又是升职,马上换车兼买房的戏码,也忍不住要来一把? 人挪活,树挪死.当我们拿了年终奖想跳槽时,会愿意这么说服自己. 作为一个生涯规划师,我想说:跳槽有风险,起跳要谨慎.如果确实打算换份工作,那下面几个问题请你仔细考虑.  相似文献   

6.
刘晗  樊明茹  李黄珍 《职业》2010,(11):13-16
当升职、加薪、跳槽充斥着你的大脑,电脑综合征让你变成职场上“千人一面”的僵尸人,你就这样遗忘了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职业》2004,(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跳槽好像是职场中永恒的主题,但是司空见惯的跳槽产生的酸甜苦辣大概只有跳槽者本人才知。 据上海可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03年度调查统计,59%的跳槽者对自己跳槽后的工作不满意,24%觉得差  相似文献   

8.
刘鹏 《职业》2014,(19):31-31
人往高处走,出于待遇、发展和工作环境等多方面考虑,不少员工跳槽、离职。用什么牵住员工的人?用什么留住员工的心?是靠高工资还是靠严制度?山东威海一个小老板用他的办法给员工吃了“定心丸”,开店十几年,他的小店无人离职。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里跳槽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或为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或为了薪水更丰厚,我们不断地寻找机遇,找一个自己更满意的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跳槽的过程中,我们得尽量避免负面的影响,不要误认为跳槽意味着对过去的结束和否定,因此埋下人际的“地雷”,而要积极处理好新旧职场里的各种关系,提炼出积极有用的东西,带着你的“金子”去跳槽,这对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多的益处。留有余地,不要埋下人际的“地雷”当我们离开原先的单位而跳槽时,原因会有很多,比如对上司看不惯,人际关系不如意,事业的前景不好或是对薪水不满意等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跳槽”一词也频繁见诸于报端、网站。跳槽事小,也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它鼓励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合理流动,但跳槽往往伴随  相似文献   

11.
祝红艳 《职业》2008,(11):32-33
全球经济动荡,国内事件频出,裁员也是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每年红火的金秋跳槽季今年是否热闹依然?走或留,风会往哪里吹?有的人喊出了“高筑墙,广积粮,准备过冬”的口号,有的人则信心满满,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开始为新的职业发展奔忙……  相似文献   

12.
到北大去演讲,走在校园里。 “真漂亮,尤其这些大树,真是有乔木之谓也。”我说。 “你到新生入学的时候来看,更有意思,”一个学生接过话,“大树底下全睡了人,老头儿、老太太全有。” 看我没听懂,他就继续说:“都是从全国各地带孩子来念书的,好多父母从乡下来,把攒的那点儿钱全给了孩子,自己既舍不得住旅馆,又舍不下孩子,干脆就往大树底下一躺,躺在这儿陪孩子,多近。”  相似文献   

13.
孔凡 《现代交际》2006,(5):21-21
某制药企业的老总陈先生,最近为员工跳槽之事闹得血压升高。这些天,只要谁跟他提起员工辞职或跳槽的事儿,他就会烦躁不安:“你瞧这些人还是创业初期的老员工,是同患过难的,怎么现在也跳槽?还有些是新招聘来的大学生,刚干了几年,翅膀硬了,也要飞,你说烦不烦?”对陈先生而言,公司走一两个人应该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可问题是这些飞走或正待飞走的部是些骨干员工,他们或身居要职,或掌握着业务网络与客户关系,一旦离开,企业的正常运营就会受影响。因此,陈总对这些申请离开的员工态度就有一个:“研究研究,现在不批,以后再说!”让他没想到的是,“拖”的办法却将问题“拖”得更严重了……  相似文献   

14.
树挪死人挪活,这似乎是俗话中对人生最有意义的一句。但如果有人把死板当作踏实,而把灵活看作一种轻浮,笼罩在这样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跳槽尤其是多次跳槽“理所当然”地成了一种缺点。当自以为“步步高”的我走进了一个家庭式的大公司时,求职之船却冷不防遇到了一阵“打头风”。说服别人改变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成见,谈何容易。但我这样做了,终于驶过了偏见的险滩。我迈进公司大门时,看到职员们在忙忙碌碌地工作,心里就想着,看来公司不像一个养懒人的地方,自己应该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先生,请问您是来应聘的吗?请跟我到总经理…  相似文献   

15.
海归人 《职业》2002,(10):5-6
第一个“W”———谁(WHO)在跳槽朋友经常问我,网络泡沫破灭以后,欧美许多著名公司已经冻结了“进人计划”,还有谁在跳槽?其实人才市场永远是一个供求交易的市场,只要人才交易存在,人们对人才和金钱的追求存在,跳槽的就大有人在。美国劳工部公布2002上半年在美国约有1  相似文献   

16.
圆子信箱     
圆子:我工作已近两年,换了许许多多的单位。不断“跳槽”中,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集中精力静下心来做事,总是左顾右盼,患得患失。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干着手中的一件事又开始设想另外一件事。已经23岁的我,深知人生的关键几步不能走错。可我,在这种状态中到底该怎么办呀?甘肃兰州海蓝海蓝:与“人总是在不断选择中完善自我”这句话相联系的另外一句话是“人总是在不断固守中完善自我”。其中的道理是:“铁林磨成针”,必须要有坚持、继续作为前提。“跳槽”其实是一种双向选择。你国内心之不满选择到另一家公司就职,上班…  相似文献   

17.
陈田立 《职业》2013,(10):44-45
职场人都面临过跳槽这一问题,有些企业或行业不喜欢跳槽过多的人,因为这意味着对企业缺少忠诚度;而有一些企业或行业却恰恰喜欢有较多跳槽经历的人,企业认为他们经历得多、见多识广,更具有丰富的经验。有价值的跳槽有助于人才的增值,这就好似资本一样,只有当流动起来的时候才会创造更高的价值,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跳槽,而应该拒绝没有价值的跳槽。  相似文献   

18.
左明华 《职业》2014,(34):22-22
员工出现了“七年之瘁”,缺乏热情和活力,常有耗竭感,这些症状也往往是跳槽的前兆。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通过职业规划找出员工倦怠的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让员工重新爱上自己的职业。  相似文献   

19.
工作多年,笔者看过各式各样的跳槽心态。有些人在跳槽前心想:反正不干了,管他是死是活,一切随便!非但对同事讲话不客气,连对上司也粗声粗气。如此恶劣的态度,当然会给人留下“恶劣的印象”。日后需要旧同事帮忙,绝不会有人愿意拔刀相助,大家还会在心里暗骂:“谁帮你这个势利鬼!” 还有些人“跳槽”像是“离家出走”,不吭一声就跑掉了。或许他们认为,该领的钱都领到了,还留下来干吗?但别人却会觉得他们没有“交接观念”,一点都不负责任。 虽然跳槽到其他公司很难做到好聚好散,不过,只要手法细致,依然可以处理得漂亮。 1…  相似文献   

20.
我总是疏于听天气预报,而往往空手出门淋雨而归,这令我十分懊恼。 那日去办事,回来的路上下起了雨。街上那些同我一样毫无准备的人顿时“抱头鼠窜”、风度全无,像赛车般地匆匆赶路。 而那些有准备的人却好心情地取出雨具,不慌不忙悠然自得。懊恼之余,知道责备自己是徒劳的,只好冒雨前行。 那时狼狈的我才明白,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是多么轻松与重要。 曾经有个朋友,他人很聪明能干,学历也不低,却总是在一个地方干不长,屡屡不安分地跳槽。 对此,他自有一番“高论”。他说这样可以多接触社会,可以从多方面来锻炼培养自己,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