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统一,表现为物质文明的进步;与政治建设相互包容,表现为政治文明的进步;与文化建设相互融合,表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建设相互支撑,表现为社会管理的进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前行的路径,坚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芒福德的城市功能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8,28(2):191-194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李正爱 《河北学刊》2008,28(2):194-198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曾军 《河北学刊》2008,28(2):198-200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五位一体"总布局之所以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是因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的难题。这种现象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盈利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具有化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难题的内在机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提供了制度保障,"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温顺生 《学术论坛》2005,23(8):52-56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代社会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建设目标看作是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过程,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官本位"政治文化思想为主要特征的。金观涛先生在《在历史表象的背后》一书中全面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环环紧扣所形成的超级稳定的、保守的封建制度。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过程,这是我们党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两个"三位一体"、一个"四位一体"和两个"五位一体"构成的"多维一体":旗帜是道路、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总部署是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三位一体",特色是实践、理论、民族、时代特色的"四位一体",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要求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五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开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变迁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转变,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由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建设获得了反映社会进步、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崭新的时代内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由"穷过渡"的文化价值目标取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价值目标取向转变,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1.
“第三条道路”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欧国家勃兴并波及世界的一种政治理论,其基本主张的合理内核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以制度建设为基石,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和谐世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国家构建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模式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讨论较多,而对实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和谐社会的建设统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目标与任务,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与新任务.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以“政治革命”为主导,建构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正确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邓小平与毛泽东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思想相比较,因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地方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向世界、向全国呈现了一个社会稳定、绿色生态、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健全与发达的正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和谐广东。广东地方社会建设先后经历了"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时代来临打牢基础"、"以法治广东为目标,全面振兴社会建设"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建设和谐广东"三次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意义十分重大,前景鼓舞人心。这个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是完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愿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那么,结合我省的实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加强?怎样才能加强?需要把握和解决一些什么问题?本文仅就以上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是“民本”意识理念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政治体现,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国之策。当代“民本”价值的内涵是“一切以民为本、科学发展为民”,是民众信仰、信念和民众对社会、政治生活价值尺度的追求。其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又是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问题。全面促进“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需要坚定“民本”价值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促进优化经济结构运行升级转型;需要“五位一体”运行环境升级:需要促进道德标的建设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意义十分重大 ,前景鼓舞人心。这个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 ,是完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愿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做的工作很多 ,其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本文仅从青海的实际出发 ,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问题谈点个人的思考。一、基层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什么是小康 ?历史上说的“小康”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小…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设除了社会事业建设外,具体来讲还包括社会价值建设、社会机制和制度建设、“社会人”的建设、社会结构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人”的建设,社会建设的长远问题是社会机制建设,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价值建设,社会建设问题与其他问题交织重叠,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科学的社会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政治改革乃至整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小康目标的思想内涵,把握内在本质的联系,以小康这个大目标,统筹和推进全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