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居川期间,叶圣陶的旧体诗词创作出现了阶段性爆发,这和抗战时期的文化大环境以及叶圣陶自己特定的个人生活际遇有着必然联系。叶圣陶的旧体诗词创作多有酬唱赠答之作,具有典型的新文学家的诗歌交际的意义,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时伤世的时代情怀则具有抗战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的乐府诗多取材于前代昏君逸乐亡国和荒淫绮艳之事,通过描摹声色并茂的画面寄寓兴亡之感和揶揄、嘲讽之情,带有鲜明的感官色彩和满足读者耳目之需的娱乐性质.温庭筠乐府诗的这一特点与其多为倚曲之作有关,反映了温庭筠在时代娱乐需求刺激下取法齐梁、革新乐府诗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早期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从童年时代起就与诗结缘,早期有不少诗作,对毛泽东诗词及早期毛泽东研究有重要价值。但早期诗作大都未能完整保存下来;散见于有关历史资料的,尚未有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对毛泽东早期诗作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分为童稚之作、言志之作、纪游之作、悼赠之作四个方面,叙述名篇写作背景、缘由,简评其思想、艺术成就;并对个别史料作了必要的说明考订。  相似文献   

4.
徐媛是晚明重要的闺阁曲家,她不仅开拓了女性曲作的题材范围,写出了一般女性曲家极少涉足的羁旅情怀、叹世归隐及感仙悟道之作,而且其曲作体式齐备,风格多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是明代女性曲家中与黄峨差可比肩的一大作手。  相似文献   

5.
廖显辉 《老友》2011,(7):60-60
读了《老友》2011年第3期,我备感亲切,收益颇丰。我有几点印象特别深刻:①刊物简洁明朗,令人感觉很轻松,没有臃肿感。②刊物紧跟时代,《时事纵横》重点突出,少而精。③刊物突出江西地方特色,反映江西实际,没有大、空之感,且多为生活故事。  相似文献   

6.
椎心泣血的时代悲歌──略论清末四大词人甲午前后的感时之作任亮直一百年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之后,随之的戊戌政变、庚子之役,使中华民族在灾难的深渊中愈陷愈深。今天,我们重读清末四大词人对这一历史浩劫的悲歌时,仍然会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心灵被劫火灼伤后的...  相似文献   

7.
每每阅读同学们的作文,不乏清新之作,使人有一种春风拂面之感,足成精神上的享受,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习作不堪卒读,尤其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作文。君不见,考试中有人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胡编乱造,进而编造了父母双亡、缺腿断胳膊的悲剧;君不见,小小年纪便满口的成人语言.饱含许多沧桑之感,如此等等,让人生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以李商隐之涉花诗为研究对象,指出它们包蕴着丰富的内涵,高度浓缩了诗人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质。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并以此为核心蕴涵了对时代环境、政治局面、人生境遇的种种悲慨;呈现了诗人倍受挫折的种种情感印迹;体现了诗作形象生成的主观化倾向、象征意蕴和感伤之美。  相似文献   

9.
郑临川先生的古典诗词在理想追求、爱国情怀、社会责任、读书治学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他的诗词大都是人生旅程的写照,在对时势无奈的痛苦中发出感时哀世之吟,从而抒怀言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其诗歌无论纪游、赠别、思乡、怀人,多呈离乱的悲凉心境,折射出知识分子发自内心深处的时代感怀。无论是刚接触现实融入社会的歌吟之作,还是表现漂泊流离、前途渺茫的无端伤感,抑或后来反映教书育人的心中吐蕊,以及人生起伏的情感激荡,无不透露着自觉而强烈的社会责任。老一辈知识分子那种坚定的爱国热情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正是中华民族世代薪火相传的精神认同。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有获得感,根源在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让大学生获得思想通达之感、政治清醒之感、道德成熟之感、心理和谐之感、价值认同之感、精神皈依之感。坚持以人为本、增加有效供给、改进方式方法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致思方向和着力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王安石词风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词作不多且良莠参差,但其词作无论就涉及题材的丰富性及创伤风貌的独特性,特别是禅语词所占比重之多来说,在王氏以前并不多见。王安石填词是他词学观点的具体实践。王安石主张回复“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的创作道路,是东坡以诗为词的前奏。王安石的词学观点是建立于其诗化创作心理基础之上的,这是王安石词风诗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观心思想是唐末、五代、宋初佛学思想家永明延寿心学思想脉络中的重要一环。延寿几乎将佛教的一切修习法门都纳入到观心的宗教实践之中,以一心释观心、以一心"妙观"统摄唯心之旨,同时又以观心坐实、印证唯心,使其宗教思想成为一个完满自足的理论体系。观心思想贯通《宗镜录》和《观心玄枢》,《观心玄枢》不仅是百卷《宗镜录》的理论浓缩,更是《宗镜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在延寿重构心宗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龙借对人物形象的打量,痛诋万家逐末的社会现实,相对于张竹坡对家庭的属意,文龙的批评笔触更是伸向广阔的社会。张竹坡认可“礼”的救世效用,视为鞭挞黑暗、抒发心志的武器和寄托,文龙以“礼”为参照,客观地评价了世情众生相。张竹坡与文龙就吴月娘等人物形象的驳难,寄寓彼此对时世的慨叹,灌注各自的主体精神。经世思潮、求真风尚和礼治理念,这些实践精神对张竹坡和文龙的影响强弱之别,制约着两者人物批评话语的抉择,折射出彼此所处时代及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阎镇珩的骈文数量不多但其骈文意识明确、骈文兴趣强烈。他以古文为骈文,注重语气词和虚词的使用,以散行之气运排偶之文,追求骈散交融的魏晋文风;多写所闻所见,现实性和真实性明显,即使是历史性题材,也多借古讽今或以古鉴今,情感浓郁,文气流畅。在文章和学术思想上,他师承桐城,推崇宋学,批判汉学,但又不废骈文。这说明文章崇尚与学术倾向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诗人杜甫擅长楷书、隶书和行草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审美思想后期与前期不同:前期崇尚张旭,崇尚草书,崇尚豪放;后期崇尚李斯、蔡邕、李潮,崇尚篆隶,崇尚瘦硬.其原因是他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起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17.
祝嘉先生一生于书学研究 ,乎书法创作 ,在长期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其书法教育思想可以概括成“相济相助”说、“全身力到”说和“读书养气”说三大方面。“相济相助”说要求学书者从深层找到各碑帖、各书体之间的互补之处 ;“全身力到”说要求习书者全身总动员 ,把笔力流露到字里行间 ;“读书养气”说要求学书者胸罗万有 ,从字内字外两方面养气。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以战略家的"世界眼光"来观察世界大势和敏锐地捕捉世界的新变化,洞察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的相互依存性,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摈弃冷战思维,致力人类共同繁荣,主张各种文明"和而不同"谋求共同发展。其"世界眼光"高远而超迈,内容丰富而深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显现出了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折射出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是中唐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兼有学陶的简淡、学谢的精致、学《骚》的幽峭。不同的诗体,不同的书写对象,不同的创作心态,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多种艺术风格。他的诗风的形成既有深厚的艺术渊源,也有深刻的精神渊源,加上个人独特的人生遭遇、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敏感,融汇结晶为雄浑简淡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