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活动课程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今后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从高校德育活动课程的宗旨和特点出发,在建构的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兴趣性原则、回归生活原则、课程意识原则、突出育德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2.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公共德育课程目的均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都属于德育教育课程。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课程与公共德育课程的开设上存在脱节。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公共德育课程开设现状入手,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公共德育课程衔接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德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途径完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推动德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我们应该变革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通识类课程之一,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出发,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凸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延续我国看重德育的教育传统,并体现大学英语的综合育人价值,大学英语课程老师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探索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同时通过教学拓展与学生平时生活建立联系,基于情感培养丰富学生国际视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5.
德育与智育的融合,课程与思政的碰撞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概述了“课程思政”的缘起、内涵和价值意蕴,提出推进卫生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机制、营造思政教育氛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岗位对接、打造思政教育协同框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突破思政教育边界、形成思政教育共同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营造课程思政教育生态、提升思政教育迭代效应。  相似文献   

6.
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相结合,通过学校环境、气氛等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制度、组织过程与师生交互作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隐性德育课程,寓德育于体育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实现合德育与体育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2.0阶段,落实课程思政也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却依然存在一定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课程需求。因此,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分析了融入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融入策略,包括更新教学观念、提炼德育元素改革教学内容、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体系等,以实现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深入挖掘护理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渗透蕴含的职业素养、人文精神、专业价值、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课程实践工作,将思政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使教师教学过程做到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完美融入,使课程教学与职业情感教育结合、课程教学与创新的精神结合、课程教学与评判性思维培养结合、线上思政教育与线下课堂教育结合,凝聚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为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构建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理想国》名著中包含了丰富的系统的教育思想。这篇论文从柏拉图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德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考察:柏拉图生活在一个道德衰落的世代,所以他希望整个城邦处于一种有良好的道德状态,他竭尽全力呼吁美德,希望城邦和个人培养出一种美德,要有德性地生活,而德性的养成在于教育,在道德教育之初。通过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来塑造平正的精神,培养正确的道德信仰。德育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德育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影响到受教育者。读者应该深入柏拉图的作品,了解他道德教育思想的完整面庞,最后对柏拉图《理想国》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0.
张泓 《人才瞭望》2017,(10):198-199
中职学校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把德育和心理健康这两门课程有机融合,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解决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德育课程之一。但是由于现阶段中职生的特点和中职教学的目标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发现经常会出现和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初衷相矛盾的结果。因此,本文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大数据运维、大数据开发等职业岗位对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的要求,旨在构建一个基于OBE理念的《Linux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通过确立专业技能和德育素养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素材的融合点,提出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并给出某教学内容的详细实施方案。同时,通过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德育素养进行考核,并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闭环。本研究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课程新标准指出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德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直接渠道,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重针对“角色扮演”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职工的应用价值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探讨分析,可为广大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才智.人事人才》2019,(20):180-181
在番禺区文化德育理念指引下,南村镇侨联中学遵循教育规律、植根区域文化、继承学校传统的基础上,以"侨联教育"为学校教育品牌,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一条兼容智慧与人格、统摄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学校特色发展道路。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南村侨联中学通过营造兼容并蓄的文化意境、构建丰富活泼的文化生活、搭建中西兼容的课程体系、创立开放包容的管理机制、构筑开放包容的教学模式,使"侨联教育"核心思想内化于心,外显于形,"侨联教育"特色文化彰显,努力探索出一条人文育德的文化德育之路,进而推动特色学校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专业学科当中,也就是业内常说的课程思政。加强课程思政的融合教育和考评体系构建,是为了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养。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如何参透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使之与各学科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顺畅。在未来的工作中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智育和德育,以二者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端正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此,本文讨论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的创新优势和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困境,制定并构建适用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频发的成因以及加强大学生德育法制教育。高校要从根本上深入开展德育法制教育,从生活中渗透德育法制思想,使高校德育法制教育有的放矢、收获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德育、智育、体育等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助力体育课程建设是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需求。本文论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助力体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相结合、思政元素特色与体育课程特征相结合、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相结合三个课程思政助力体育课程建设原则,分析了当前课程思政助力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存在缺乏实践性探索、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准则不明确、教学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通过优化体育课程整体设计、明确立德准则、改善立德环境,促进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助力体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文化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多元经济发展形态的形成,使得大学生德育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受到严重影响。面对多元信息的迅猛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构建课程思政与艺术素养协同育人模式是提高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必要选择。构建课程思政与艺术素质协同育人体系,既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也要以艺术课程为主要平台,基于此,本文对两者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进行论述分析,旨在深化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达到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瓷茶文化体用参赞化育了华夏器物、制度和文化诸多复合化的伦理底蕴,应对五情嬗变下"道德下滑"向"道德危机"加速的现实景况,将具有德育价值的瓷茶相关元素引入高校校本课程与思政实践课程开发中,以增强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德育实效性欠佳导致大学校园的不和谐现象日趋增多,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认为,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高校人文教育的缺位,人文教育的回归才是改进高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文章解读人文教育,并探究高校德育和人文教育的内在关联。最后,提出了发展人文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