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理论,更是方法论,但学术界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缺乏足够的研究,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本文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一个由研究评价方法、科学预测方法、社会改造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构成的方法体系。这个方法体系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并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其中研究评价方法是基础,科学预测方法是核心,社会改造方法是关键,理论建构方法则是体系建设的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的揭示对于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进一步认识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从前苏联传入中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不足,并不是马克思本身的理论局限造成的,马克思的思想至今依然散发出无限的光芒。本文从教科书出发,着重探讨了当前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解决历史哲学问题为契机 ,研究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体系在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和历史本体论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 ,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缺陷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4.
5.
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重建、捍卫和修正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的核心任务,他们尝试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诠释,而科亨关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分析就是这种诠释的一个范本。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探索是一种新的尝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拓展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可能路径,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李娟 《青海社会科学》2008,1(2):121-127
学科特征问题是我们开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必须要予以回答的一个元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但始终存有较大分歧。本文认为,要正确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首先要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哲学—科学二重性"。文中,笔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线索、方法论原则以及研究内容三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几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重要问题。厘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需要着重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历史哲学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等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但不是包罗万象的体系哲学;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现成的可以到处照搬的教条。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历史”是指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孤立的概念。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价值指向与现实意义,从而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背景下,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下加以审视,重视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构建面向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优势,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路径是大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及创新面向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传播方式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一些不同意见,原因之一是在于对建立这个体系的方法有不同的见解。应该用什么方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呢? 我认为只能根据早已由马克思确定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由最简单、最一般的规定开始,从而一步步地上升到较复杂、较具体的规定,最后将复杂的具体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21,(1)
多年来围绕生命哲学这一课题,学术界始终缺少真正得到公认的、系统的、对解决现代社会发展问题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的理论。其思维方式与理论视野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中国生命哲学的发展潜力毋庸置疑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关于生命的学问。从理论视角看,它蕴含了存在论、主体性、价值论三重视角;从理论维度、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看,它更注重在社会历史语境中、在伦理道德实践中发掘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未来发展看,生命哲学的使命是破西方哲学之困境,立中国哲学之主题,回应社会发展之呼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恰恰摆脱了以往形而上学的抽象的人,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历史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活动的历史,把人理解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并不断超越历史当下的能动性的存在,理解为不断发展的存在、不断走向自由的存在,从而把历史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中”,也就有力驳斥了诸如认为唯物史观是“见物不见人”以及“谈人色变”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杨耕 《学术研究》2001,2(1):5-12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二者有不同的理论来源、理论特征和理论归宿.从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视角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又是辩证唯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反对"形而上学",但又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形而上学".真正终结"形而上学",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延中 《学术界》2007,7(4):47-60
课题制是目前各国在研究与开发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中国自改革以来对科技体制进行了许多改革,试行了公开招标、科学基金、合同制等研究开发项目的课题化组织管理方式,并在"十五"时期确定了课题制的主导和主体地位.研究开发项目的课题制在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拓宽科研资金来源、促进科研项目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诱发了一些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精品成果意识弱化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课题制的积极作用,需要对课题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崔昆 《河北学刊》2012,32(3):162-165
以人为本是当代德育研究的核心话语与崭新范式。目前关于人本德育的理论探索主要是一种限于德育系统内部的抽象理念阐释与具体方法策略构建的研究模式,它尚未真正触及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如人本德育缺失的社会根源、人本德育实现的根本条件等)。人本德育研究的视角需要有所突破。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政治与德育的关系问题是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而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人本德育实现的根本性条件。只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有效解答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人本德育奠定彻底、完整的理论基础。人本德育研究唯物史观向度的确立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以来,<哲学研究>发表多篇文章,批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解读的学术主张.这些文章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跟一些中国学者"删除唯物主义后缀"而自立的"实践人道主义"等学说混在一起,然后用"自我循环"、"交互解释"等判词来断言必须"扬弃"实践唯物主义.他们又把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解释原则--"实践"解释原则硬性冠以"历史"解释原则的称谓,从而论证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名称,同时贬斥本来与之同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要求后者向前者"还原"、"回归"、"提升",将其话语统统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范式下.笔者不同意上述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以"实践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硬核、"实践"解释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解释原则为哲学立足点,再次论证并肯定:在历史地形成的马克思哲学的诸多名称中,"实践唯物主义"是最能说明马克思哲学真正实质的名称.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或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说,条件是:其理论硬核是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实践论.在这个意义上,同"实践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或者扬弃"实践唯物主义"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中期接受马克思主义以来,郭沫若自觉走上以唯物史观研治中国历史文化的道路,成为现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文史的一代宗师。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回治旧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人民本位标准、历史主义眼光和全面辩证的观点等;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古文字学与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形成其著名的殷周奴隶社会说和战国封建社会说;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主张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处理好古今中西的关系,主张吸收古代遗产,会通东西文化,以期继往开来,创造出更高一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是被告所享有的民事诉权,也是一项基本诉讼权利。针对我国反诉制度现状,结合外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对提起反诉的时间、主体、牵连性和强制性反诉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司法实践中若干问题进行评析,以更好地完善反诉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再谈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当前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结合实例作新的探讨,认为:第一,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三,坚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第四,对历史人物的气节要作具体分析,防止把封建糟粕当成气节加以称颂。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现行中国近代史分期方法已经沿用了几十年,应该打破把近代史分割为近、现代的习惯,形成一个贯通110年的完整历史流程,建立以国家政权为轴心,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法律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框架为对象的叙事体系。应当科学地理解有关经典论述,在培育健康开放的近代史史学观念方面下功夫,以便对近代社会有一个更加客观平实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是核心,思想路线则是贯彻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唯物史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反之亦然。我们党同错误思想的斗争,就是唯物史观同历史唯心论的斗争。解放思想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找到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它以哲学的方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