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学本性认识的核心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初始内涵需要回到现代起始理论“表现说”下的“审美形式”思想中去考察。审美形式创造并非作家心灵的纯然表现,而体现为一种“反思性直觉”的创造方式,它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内涵。审美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主体性”、“关系性”、“话语性”构成了审美形式认识的三个层次,而“关系性”既是审美形式的主体性和话语性中介,也是审美形式认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翻译文论是经由语言载体转换而从一种社会空间进入另一社会空间的文学理论及其语际实践形式.它与空间诗学的理论方法策应互动,逐渐凸显为一个具有独立学术价值的合法性领域,并以其居间性品格和多元系统本质而对当前的西方文论研究有所补正.翻译文论作为文论话语的语际实践形式,发挥着调解、商讨和交换的批评工程功能.对它的研究是文论话语再语境化和文学研究横向超越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话语标记“■■■”是由动词性短语虚化而来的,它与动词性短语“■■■”形式一样,但前者经过功能转变和意义变化后,带有随意性。功能上,转变为话语标记的“■■■”主要起强调先行成分或先行句子的作用;句法上,“■■■”只能位于句中、句尾,而不能位于句首,这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与终结词尾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由其表面形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话语标记“□□□”是由动词性短语虚化而来的,它与动词性短语“□□□”形式一样,但前者经过功能转变和意义变化后,带有随意性.功能上,转变为话语标记的“□□□”主要起强调先行成分或先行句子的作用;句法上,“□□□”只能位于句中、句尾,而不能位于句首,这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与终结词尾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由其表面形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学和传媒学领域里,"泛媒体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学术思潮。在学术著述和高校教材中,"泛媒体论"就是将技术性的信息栽体或者将互联网的技术衍生物泛化为"体制性、机构性的媒体"的一种学术话语现象。中文学术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泛媒体论","跨语传播"是其文化背景,西方传播学是其理论根源,互联网扩张是其技术根源。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下,"新媒体"是"泛媒体论"对媒介形态和信息方式的一种误读,正是这种误读却加深了"媒体"概念被泛化的程度;在"新媒体革命"的语境下,"自媒体"则是"泛媒体论"转译"wemedia"或"wethemedia"等学术命题所生发出的一种"零概念"性"伪媒体",旨在夺取"媒体话语权",进而危及合法的"传播体制"和稳定的"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文学看,《阿Q正传》的文体具有明显的狂欢化特征,它是对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文学中纪传体形式的讽拟性模仿,其话语具有广场性、戏拟性、粗鄙性和双极性特征,在中国现代小说初创期.确是极强的示范性。  相似文献   

7.
波德里亚的仿像论属于较为独特的当代形态理论话语,理解此话语的发生和演变容易被其结论迷惑而忽视理论的整体面貌和内在肌理,不利于仿像论的建构和批评效度的发挥。更多关注仿像当下性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仿像的历史性。历史角度的介入将展现仿像各个阶段历史秩序的不同侧面、方法选择和内涵,为辩证分析波德里亚的仿像论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冒犯性话语在日常会话中普遍存在且相当复杂,以其语用效应为标准,可划分为和谐---挑战取向和和谐---维护取向两大类,其中和谐---维护取向的冒犯性话语更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一类言语行为,有别于和谐---挑战取向的冒犯性话语。隐含和谐取向的冒犯性话语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为不礼貌的语言策略,可能会威胁到听话者的面子。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类冒犯性话语呈现出双重性及言语的攻击性等语用特征,在语言形式上多体现为批评、威胁、取笑等言语行为,而其语用效应则是维护、提升交际主体之间人际关系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是非文学因素的审美性人格化转化.文学创作是一种非文字因素的审美性人格化创作构架,统摄了再现说、表现说与形式论的创作范式,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性特质.从分侧面考察,它具体对象化为再现、表现与形式建构等三种基本操作手法.  相似文献   

10.
存现动词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动词的非宾格性、论元的构成、there 的虚义、NP 赋格等问题,备受生成语法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存现动词是否具有非宾格形式产生了内外论元两种不同的假设,这两种假说彼此矛盾但其推论都有一定合理性,因此在学界关于存现动词论元假说一直没有形成定论。重音影响话语语义解释,从本质上讲,重音是话语焦点在语音上的表现形式;在重音分配原则中,内论元和外论元焦点投射理论与重音渗漏原则为焦点范域内词项与短语重读提供重要依据,通过重音渗漏原则,可静态分析话语中存现动词与 NP 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理清几种假说的前提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张伯伟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对古代文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做了深入探寻,即将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分为相互作用的"体"与"用",对各种方法推源溯流,视角独特深刻;尽可能地中西对比阐释,努力倾向中西交融;全书结构紧密,逻辑严密,比较逼真地把握了古代文论的中国特色等,这些都是该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修辞学都发端于对口语交际的研究,但中国修辞学对文学的关注要比西方修辞学早得多。在对文学的修辞批评方面,西方多强调"说服",而中国更注重"表现";西方重在接受,而中国重在表达;西方侧重作品,而中国还兼及作者;西方突出程序,而中国还考虑过程。在方法上,西方长于论理,中国长于感悟。然而,中国的修辞批评失之零散与玄虚,而西方的修辞批评失之宽泛与偏激。因此,未来文学的修辞批评,必须对中西修辞学及修辞批评理论进行合理取舍,建立全新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论都提出了"空白"的美学范畴,都认为"空白"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但中、西所认知的"空白"又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空白"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而西方当代文论中的"空白"主要是一个技术问题;中国的"空白"理论应用于各种文艺体裁,而西方仅就小说创作而言;中国文艺中的"空白"已内化为审美韵味,永远活跃而常新,而西方的"空白"只是一种省略,会因读者的艺术活动而消除。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样,具有一种“神韵”特性。这种“神韵批评”主要由三个方面的特性构成:第一,是由一种欣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所决定的评点式的批评方式;第二,是主观感悟,而非客观的有体系的逻辑分析成为了对艺术作品的把握方式;第三,由这种主观感悟所决定的诗意的语言成为了神韵批评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建立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诗文评传统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朱自清称之为"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的关系。朱自清主张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清理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认清其理论性质,梳理其理论系统,但也认为,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应该不忘中国文学批评的本来面目,要还原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范畴及其历史脉络,用中国的理论间架来论述中国文学批评,而不用西方间架。他的《诗言志辨》等著作正体现了借鉴西方与本来面目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路子,这30多年来,如何借重西方话语或者转换西方话语,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命题之一。不能否认借重和转换对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但中国批评家对"中国经验"的暧昧使用,对伊格尔顿"后理论"的任意拆解,暴露了中国批评家与文学现场的隔膜,并论述了在此基础上批评家普遍借重的"对话型"方法论有其必须警惕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是对以儒释道本土文化为基点的传统文学批评体系的彻底颠覆和深刻革命,然而由于存在严重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精神的软骨症,缺乏理论兼容性和整合力的贫血症,以及缺乏对经济时代和文学样式转型与变化言说能力的失语症,致使中国文学批评在世界文学批评体系中丧失了独立地位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义既是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文学批评的研究目的。语言哲学中的言语行为意义观认为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的最小单位 ,话语的意义是言语交际中实现了的言语发出者的言语意图。各文学批评流派虽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但却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是静态研究。运用语言哲学言语行为意义理论研究文学的意义不仅可以避免文学批评意义研究的不足而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论述精辟且自成体系,他们对民族属性深刻辩证的理解,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标举的立场基点。马克思、恩格斯拒绝民族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摒弃民族沙文主义与抱残守缺心态,鼓励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警惕价值立场暧昧的普遍主义,其开放性的民族主义品格是理解与反思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自身境遇,澄清中国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某些论争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马克思对民族与人类解放关系的科学揭示,对于洞彻后殖民批评的悖论与危险,透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对第三世界文学暗含着的黑格尔主—奴关系的隐喻结构,具有重要学理价值。不管是后殖民批评,还是对第三世界怀有善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都不可能代替第三世界的民族完成自身的文艺批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