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农业大国做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仅有助于农民提高法治意识,促进依法治国的实现,还能显著改善农村的政治与经济面貌,保证农村长治久安,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当下农村基层法治民主建设仍旧存在不足,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法治水平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转变农村政府的职能、全面落实普法教育工作、推动民主法治村建设、搞好农村综合治理,从而增强农民法治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主张,它既关系到我国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之后的法治发展战略问题,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道路以及相关的法治保障问题。法治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政策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今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源于西方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中国传统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体现的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陆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并不断采取具体措施予以落实,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要把法治导入现实社会,“切入点”的寻找,便成了构建法治国家或社会最现实的首遇难题。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法治建构的初期来看,应选择“法”人作为“法”国家的“切入点”。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治住了“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有所作为。一、选择“法”人作为“法”国家切入点的缘由之所以选择“法”人作为“法”国家切入点,主要缘于作为法治主体的“人”,在内心尚未树立起法律权威。在治国层面上,这里的“人”应包括法律赋予一定职权的“为官者”和受“为官…  相似文献   

5.
德国法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西方国家中具有典型意义。早期自由主义的法治国家自始就具有实质要素 ,但后来法治国家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形式化倾向 ,最终导致法治国家蜕变成为“法律国家”甚至“暴力国家”。“二战”后 ,法治国家获得了崭新的实质内涵。法治国家的概念和原理具有普适性 ,中国应当采纳国际通行的法治国家的理念和标准。形式上的法治国家概念固然具有认识价值和重要性 ,但实质上的法治国家才是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终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进程 ,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率先实现法治国家目标完全是可能和必要的。江苏应当率先贯彻法治国家的各项原则 ,落实法治国家的各项要求 ,使江苏成为法治中国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法制”与“法治”的关系,认为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的转变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社会结构分化,农民法治意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缺少优秀群体支撑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土地流转问题考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三留守"人员的困境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薄弱,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滞后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村官"腐败多发降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作为目标,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动态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9.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关键少数”是国家公权力的代表者和实施者,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起关键影响的群体。就其功能定位而言,“关键少数”是党的领导下一支高效的法治建设队伍,是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法治建设队伍,是充分发挥模范作用的法治建设队伍。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有效实现“关键少数”的角色功能:提高“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完善制度加强对“关键少数”权力的监督;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方法治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方法治概念的论争与界定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江苏、浙江等省份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了建设“法治江苏”、“法治浙江”的目标,进行着地方法治建设的实践。能否使用地方法治的概念(具体化为诸如“法治江苏”、“法治浙江”等提法),理论上存在着否定说和肯定说。否定说认为,这种提法是“法治的行政区划化”,会产生一些潜在的弊害,如“误造”法治的单元体、破坏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导致法治观念的错位、走向法治的“地方割据”、消解法治的宪法基础。否定说进而认为,正确的提法应当是“法治下的地方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论民主的法治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与法治既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政治理念 ,又有共同的价值关怀 ,这使得二者在近代的结合成为可能和必要。在实践中 ,法治具有优先于民主的地位 ,是实现民主和保证民主正常运作的必要前提。观照我国法治发展滞后的现实 ,急需从如下三方面着手加强法治建设 :加强宪法权威 ;落实公民权利 ;力求公正执法。  相似文献   

12.
试论法治与民主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政治追求的两个目标 ,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 :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础 ,它决定着法治的价值基础和效能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它为民主提供前提、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另一方面 ,法治与民主也并不是完全契合的 ,两者在逻辑上以及实践中都存在着张力与矛盾  相似文献   

13.
由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传统的形成开始于不同时期,前者的经验主义固有特色与大陆法系的逻辑理性基本认知方法产生了根本的差异,为此,要理解英美财产法,就不能直接以英美人的方式去解读英美法,而必须尝试着用大陆法系的方法先做出一个初步的解读。一个包括框架结构、突出特征以及作为其基础的规范类型和适用办法的英美财产法基本构造为:英美财产法以普通法所有权与衡平所有权的双重所有权为框架结构,表现出以实物对象为中心的基本特征,对这些表象背后的支撑,则是它的法律裁判规则(legal ru le)载体形式,从而能够采用关系类推和具体比较的办法实现法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概念和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主的本来意义是多数人的统治,但不是多数人随心所欲的专横统治,而具有基本的规范和经验特征。按照多元论的观点,民主过程是一套基础规则,不同的社会团体可依据这些规则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民主与自由也是平衡的,被统治者定期自由表达同意、人民自由选择自己的经济等生活方式也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内容。民众主义的口号经常具有道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因而需要以程序民主和宪政主义下的法治来保障民主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政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峰:民主和法治。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民主时不忘法治,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法治时不忘民主,民主和法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民主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因此有必要对民主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进行理解。民主是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必须正本清源,从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民主与政府权威、民主同民粹、民主与法治、民主的实现形式和过程等不同的视角来加以分析,从而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相似文献   

17.
从1922年苏俄民法典编纂看列宁法治理念的渊源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文 《兰州学刊》2010,(3):131-134
列宁的法治思想源自于自彼得大帝以来诸位沙皇的依法治国理念,强调依法治国是俄罗斯近现代化转型中的一条重要主线,但是列宁的法治理念与诸位沙皇的依法治国理念的共同的局限性都在于法制不缺,但都不是作为保障民众自由的法治,而是作为统治阶级“改组社会的组织手段”的工具主义的法制。  相似文献   

18.
法律理念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法律理念。中西方传统法律理念具有法集团本位与法个人本位、公法文化与私法文化、法律的伦理化和道德的法律化等不同特点。造成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通过中西传统法律理念的比较可以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等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19.
略论大学法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育就是对特定主体进行法律方面的教育 ,以期培养一种法治自觉性。因此 ,当代中国大学生法育应注重法治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础。《论法的精神》的权力制约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仍有重大启迪意义。另外,《论法的精神》的比较研究方法、唯物主义方法、综合系统方法对我国法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回答,要点在于对中国现在国情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