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静 《社区》2013,(20):13-13
村上春树的书。在国内最新出版了两本,一本是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一本是中篇小说《眠》。按照个人喜好来说,我更喜欢《眠》:一个失眠的职业家庭妇女,白天和黑夜。过着“正常”与“非正常”两种生活。自我在白天休眠。却在黑夜中觉醒。这是一个有点悲哀的、孤独的故事,秉承了村上小说一贯想表达的: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对日本的战后社会体制持有严厉的批判意识。本文以长篇小说 《天黑之后》 为例,分析了这种意识是如何体现在其作品之中的。同时指出,这种创作姿态显示了村上文学与世界 文化的接轨,是其文学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体现。村上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反映了现代都市人内心的 孤独、压抑。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市人的精神世界始终与压力、寂寞、空虚为 伴,人性的正常部分遭到扭曲,甚至埋没。按照村上的理解,这些正是不折不扣的暴力和 “恶”的体 现。通过描述暴力和 “恶”,村上一方面批判日本的近代社会体制,一方面也促使读者从近代社会所 具有的普遍性、共时性的角度展开反思。  相似文献   

3.
乐天 《人力资本》2009,(8):92-92
与村上春树的其他小说相比,这本首次写自己有关的文字其实也算不上一本正经书。或许是年龄的缘故,这本所谓“回忆录”或是“随笔”的作品,没有了以往作品中“所谓的村上风格”,但文字间透露出的真实、坦率、纯粹、清新和随意,却是以往所从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4.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当下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在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荒诞、解构历史等手法,着力探寻都市人的灵魂世界,引起了跨越种族、文化的共鸣。在此通过对主体失落的探寻、体制对人的异化等方面,解析《1Q84》的后现代性,进入村上的世界对个体生命进行种种思考。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作品既有象《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拧发条鸟编年史》、《1Q84》这样的长篇巨制,也有10余册短篇小说集,他还翻译了很多美国当代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作品一样以其内容复杂、风格奇诡为特点。在村上研究中,对于这些短篇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村上的短篇既是他长篇小说探索的前奏,又是他一些重要思考的试验田。将村上的长短篇结合互见,会让我们加深对村上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6.
《志林》全称《东坡志林》或《东坡先生志林》,新版《辞海》、《辞源》内“东坡志林”条皆定为“北宋苏轼撰”。按元符三年五月,哲宗大赦天下,苏轼在由儋移廉的北归途中写道:“《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二卷,甚赖公检阅也。”又,后世五卷本,一卷本,十二卷本各种不同版本差异非常大,可说明《志林》并非苏轼亲定。而且把《志林》与《书传》并提,两书性质应该相近。《书传》是东坡自视很高的学术专著,尝言“但抚视易,书,论语之书,即觉自生不虚过,如其他何足道哉!”则《志林》也应该是有计划写作的煌煌大论。通行的五卷本《志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三年的一月到五月间,鲁迅适应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需求,以他“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杂文,在《申报》的付刊《自由谈》上,和敌人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斗争。《伪自由书》便是这次光辉的战斗的结集。鲁迅说:“所谓‘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自由’更当然不过是一句反话”(《伪自由书·前记》)。这些杂文,在当时“文禁如毛,缇骑遍野”的白色恐怖下,只能是“带了锁链的跳舞”。“伪自由书”的命题,便是对国民党反动派辛辣的讽刺。附在《伪自由书》出版时的《后记》,并没有另外发表,但《伪自由书》发行后,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以村上春树的《诺门罕的钢铁墓场》为文本分析的依据,通过其与夏目漱石的《满韩处处》及村上自己的《墨西哥大旅行》的对比,从纵向的历史维度及横向的空间维度,讨论其中国观的内涵,指出村上作品及其思想中表现出的中国形象具有强烈的"符号化"特征,这是和百年以前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以及日本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影响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中大量使用比喻句式,形成了所谓的“村上式”比喻。“村上式”比喻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陌生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体与喻体间的相异度极大,形成巨大的落差;第二,本体与喻体间多为隐性相似性,实际上是一种超感官的相似性;第三,喻体往往是不常见的、生疏的、抽象的、深奥的。  相似文献   

10.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它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实力,也有最贴近生活的符号背景,是村上以无数真实的都市生活场景道出的无奈人生,并以此折射出日本战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一代青年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伪自由书》是鲁迅先生的第七部杂文集,共收杂文43篇(其中9篇由瞿秋白执笔),系1933年1月至5月间作。这些杂文中绝大多数都在上海《申报》的副刊《自由谈》上发表过。1933年10月由青光书局用北新书局的名义出版。《自由谈》名曰“自由”,实际上鲁迅先生并不能自由地在这个园地上“驰骋”,“自由”“不过是一句反话”。(《伪自由书·前记》)所以当他编集时便以“伪自由”作书名,强烈地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所谓“言论自由”的虚伪性。在当时日益严重的压迫下,这些杂文是怎样写作、发表的?这本集子又是怎样出版的?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些探索。并钩稽文章中的一些有关史料。  相似文献   

12.
史学界和天文史学界对《天官书》不乏溢美之辞,有的评价悖离了西汉的社会背景和《天官书》原文.事实上,《天官书》中的“天人合一说”、“天象谴告说”和“修德修政说”,是“天人感应”学说的产物,是“天人感应”学说指导下的学术总结;《天官书》在促进天文学发展的同时又阻碍了天文学的发展;司马迁没有也不可能走出“天人感应”的怪圈而成为“反天命”论者.  相似文献   

13.
我的野语文     
张蛰 《可乐》2010,(5):17-17
说一句可能让我的语文老师很生气的话,我打小对母语的敏感和兴趣,全来自语文课之外。 我喜欢听书,昕村上的老宁头说故事。他说书杂,也野,表情丰富,唾沫横飞,带骂人的口头语。《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呼延庆打擂》都是在他满嘴脏话里听来的。他说书也模仿那些说书艺人的腔调,喜欢把嗓音弄成破锣声:“话说小将罗成……”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化”的涵义林特征,当今世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之一是普林顿大学西尔·E·布莱克(Cxil·E·Black)教授给“现代化”所下的定义,布莱克在1967年出版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说:“如果一定要下定义的话,那么‘现代化’可以定义为: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又说:“这种过程……并导致了一场影响各种人际关系的世界性转变。”八年后,布莱克等八位专家学者又于1975年合著的《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书中给“现代化”下了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世说》中九个不大引人注目的问题一一检视,认为:一、六朝人惯称《楚辞》为《离骚》;二、东晋一代重视吴声民间歌曲,《世说》是最早提及吴声歌曲的书;三、张湛曾撰《古今九代歌诗》七卷,《古今箴铭集》十四卷;四、世人以郗超比苻坚,非无缘故,乃同“好施”、“奉佛”、“广交才能之士”等;五、《世说》记泰山南城羊氏特多;六、《世说》记单忱后人“诸羊后多知书,而射、奕余艺莫及”有误;七、“羊孚年三十一年”是正确的;八、东晋士大夫作兴书扇;九、《语林》一书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村上正二著《蒙古帝国史研究》[日]吉田顺一村上正二先生在蒙古帝国史研究中所做出的巨大业绩,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加以说明,因为作为蒙古学者没有一人不受益于《蒙古秘史》(全三卷)这部书。同样,根据村上先生有关蒙古帝国方面的论著,无疑才有很多人加深了对蒙古帝国...  相似文献   

17.
孙过庭《书谱》研究文献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书谱》书法艺术美妙,文字内容理论精深,在书法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2.唐代文献关于孙过庭《书谱》的论述文字简略,却因去孙氏较早,有较大价值。3.宋米芾《书史》最早记载《书谱》的收藏。姜夔《续书谱》“非吴郡指也”,戈守智对《书谱》作文字注释,包世臣全面研究《书谱》的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却不曾阐发其基本论点。4.解放以后,《书谱》研究由汇集资料、考证、注释走向艺术特点的分析和文字内容、理论体系,思想观点研究,专著和论文陆续问世。5.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提供了研究的参照对象,更有利于国内对孙过庭《书谱》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但自近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它主要讨论精神自由的问题。本文在考察“待”字含义的基础上,从“自由说”商榷、《逍遥游》的结构、《庄子》一书的整体内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庄子.逍遥游》的主旨。笔者认为“致福”有待于得“道”,才是《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就是求“道”的心路历程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两次高潮。这期间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译者及译文,其中以林少华译本影响最大。文章尝试在描述原文总体风貌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的标准,选取《罗生门》四个中译本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林少华译文的特色及其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茅维本《东坡先生全集》所载苏轼篇题《泗岸喜题》,宋本原貌应作《闻骡?试笔》或《骡?驿试笔》。所谓“试笔”,既指试写行为,也指在书写准备阶段所自由书写的诗文。以“试笔”为篇题,滥觞于晚唐郑谷的《试笔偶书》,并在宋人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文士那里蔚然成风,《欧阳文忠公集》甚且专编《试笔》一卷。试笔作为日常书写情境,深度参与了宋人的日常书写与文献生成。试笔具有“书以自识”的个人化特点,承载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并被作者用来自抒情志与自述身世。以“试笔”为篇题的诗文大抵冲口而得,信手而成,初不加意,有着“偶然欲书”的舒展和自由,因此也最大限度地释放着试笔类诗文的文体自由,为诗人检点身心行止提供了宽松的文本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