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9年苏联对外政策转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9年初德国灭亡捷克和波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局势急剧紧张,苏联的安全观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再是缔结一般意义的互助条约,而是要取得对周边邻国的控制权。英法虽有联苏抗德的意向,但无意把东欧的利益交给苏联。而德国为了实现其战略计划,愿意满足苏联的安全利益。苏联领导人权衡利弊,决定把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德国。从本质上讲,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是苏联的安全政策和德国的战争政策出现的暂时的接合部。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年了。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约占世界4/5的人口卷入其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一次大浩劫。希特勒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但是,他能走到这一步,也是国际环境为他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当时的大国外交政策的失误对希特勒的行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德国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败后,苏联又和德国接近起来。同西方国家一样,苏联也没能逃脱希特勒德国践踏的厄运,而且是这场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各自特殊的情况,苏联同德国在拉巴洛条约的基础上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以后,德苏关系逐渐疏远,苏联认为德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世界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据此,苏联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并向民主国家提出倡议。遗憾的是,苏联的倡议没有得到回音。 针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法等国虽不乏有识之士,要求政府联合苏联共同对抗德国,1938  相似文献   

3.
关于二战前夕苏联系取的“双重外交”政策,我国史学界大多侧重于分析其后果和得失,并据此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忽视了苏联选择这一外交政策的外部客观环境。其实,苏联选择“双重外交”,与当时英法、德国和西方小国的外文走向有着直接的联系。三者相互作用井最终促成了苏联“双重外交”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罗马尼亚外长加芬库推行平衡外交政策,试图使罗马尼亚在剧烈动荡的国际局势下得以生存.他与德国签署经济合作协定,但不准备拉开与英法的距离;他寻求英法的单方面保证,但不加入英法组建的反德包围圈,即使在二次大战爆发后,他也尽可能地在各大国间周旋,以维护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5.
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30年代 ,在世界安全制度无法有效应付战争危机的形势下 ,苏联及时提出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正确主张。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它们决定了英国在这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英国对苏联上述主张所持消极立场的严重影响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欧洲也未能出现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阵线。英国的消极立场 ,源于对希特勒德国的错误认识、祸水东引心理及错误的外交战略 ,亦与美国对集体安全的冷漠态度有一定关系。英国是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国内外的普遍看法是:在法西斯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时,苏联把争取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反对法西斯,反对战争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只是到1939年8月因国际形势严峻,才违心地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事实是,苏联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同德日改善关系,并与意大利维持友好关系。苏联自始至终奉行的是双轨的而不是单轨的外交政策,只是在执行过程中按照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安全及利益之需要,决定某一方为重点而已。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英法两国试图维持与德国的和平,并将法西斯这股“祸水”东引,望图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使苏德两国两败俱伤。为此英法不惜牺牲小国利益,对法西斯德国姑息养奸,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般通行的概念认为德军1939年入侵波兰是绥靖政策失败的标志,但本文认为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1935~1937年苏联对德政策除了采取集体安全政策之外,还尝试着与德国和平共处,建立正常的政治关系,当时独特的国际环境和苏联领导人矛盾的心理为后者的实行提供了条件。苏联对德国和平共处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但这种尝试干扰和削弱了苏联长期追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而且为以后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9.
1941年4月13日,正当法西斯德国加紧侵苏战争前的最后准备,并大举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之时,苏联同德国的盟国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这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以这一条约为基础的战时苏日关系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不应忽视的影响。最近,有的学者撰文对当时苏联在处理苏日关系时所采取的牺牲中国的做法予以揭露和批评,并对苏联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的目的及条约本身的作用作出了否定的结论。①我以为,对通过苏日中立条约所反映出来的苏联民族利己主义的行为进行遣责是必要的,但对苏联签订这一条约的历史条件和条约产生的影响则应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国际形势和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的不断变化,苏联的对华政策也处于摇摆不定,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对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从亲蒋疏共到弃蒋联共演变过程的分析,阐明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是由其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这一历史根源和对外政策中维护苏联国家安全的现实战略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1938年9月30日,在德国纳粹党的老巢慕尼黑,英法勾结德意,背着苏联,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宰割弱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简称捷克)的《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是英法在欧洲继出卖西班牙和奥地利之后的又一次大出卖,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达到高峰的具体产物。英法的目的是企图牺牲捷克国家的利益来满足德国法西斯新的侵略欲望,以便把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使德苏交战,自己渔利,从而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正如毛主席指出的,英法的“计划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收拾局面。”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面对纳粹德国在保留侵略波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和平倡议”,美国表示了反对与拒绝。这一方面是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纳粹德国政策中出现遏制因素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它当时所推行的援助英法遏制德国的政策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以往,史学界普遍认为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英法侵略者始终采取了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他是地主阶级投降派的总代表。但是,近来有人通过对咸丰帝在《天津条约》签订后对英法外交政策的考察,认为咸丰帝此时并没有彻底投降,而是采取了一种谈判议抚和武裝反抗相结合的双重性外交政策,而且在这种双重性的外交政策中,其侧重点在于武装反抗,因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外政策变幻莫测,其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样,就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认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一影响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化的国际因素很多,诸如第三世界的出现、洲际导弹的问世、能源危机、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等等。我们着重探讨一些对战后苏联外交变化有持续性影响的因素: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战后初期是两极世界,国际格局基本上是由美苏这两极所支配,当然,由于苏联在两极中处于劣势,其国际战略处于守势。总之,战后初期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15.
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初探张祥云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时间虽短,但这一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却相当复杂,它曾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本文拟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以东西方关系为主线,从苏联对西方、对东欧、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在苏德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波兰对这两大敌对邻国并没有继续推行30年代前期的等距离外交政策,而是在事实上采取了亲德政策。但这种政策不但不能满足德国的欲求,而且"损害"了苏联的利益。结果,苏德再次勾结起来,第四次将其瓜分。  相似文献   

17.
2 0世纪 70年代前 ,巴基斯坦实行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结果给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与西方大国结盟并不能保障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从 70年代开始 ,巴基斯坦政府为了获得更大的外交活动空间 ,决定改变与西方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奉行新的不结盟政策 ,改善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的友谊 ,大力发展与伊斯兰各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前苏联出于自身的国防安全考虑推行其防卫政策。在此期间,前苏联不顾及邻邦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断扩张领土。这证明前苏联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浓厚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色彩。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前苏联先后扩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建立了历史上所谓的东方战线。这种利己主义的行径对整个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苏联从维护其在远东地区战略利益的角度出发 ,在对待东北移交问题上 ,采取了两面政策。两面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对此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七七”事变至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政府从其民族利己主义出发,对中国抗战奉行两面外交政策,即一方面对日本妥协、中立;一方面又支持、鼓励中国抗击日本。对于苏联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史学界看法不一,有褒有贬。本文试图对此做一探讨。一、妥协与中立1937年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