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指导理论,这种理论吸收了17世纪西方思想家群落的理论精髓,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建立和发展相对独立自由的大众传媒体系鸣锣开道.时过境迁,20世纪50年代,西方大众传媒的垄断现实和泛滥的煽情报道已使"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显得不合时宜,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倡导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因而决定取而代之.其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和新闻传播理论家沃尔特·李普曼针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前提和主干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批判,对这种曾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理论起到了颠覆作用,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取代"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2.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振兴中华的出路在于推翻封建王朝,提出了唤起广大民众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的为革命而办报刊的新闻传播思想,这促使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出现初期革命性转变。这次转变以为革命办报刊的宗旨,把报刊当作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和积极反映民意、影响和指导舆论为显著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富有革命性的新闻传播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改良派的新闻传播思想理论,自然取代了改良派的新闻传播思想而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新闻传播思想,同时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将近代媒介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将近代新闻传播观念移植到了中国.这一过程体现着观念的现代化与观念的中国化的辩证关系.本文关注近代第一批新教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的定位,从译名"统记传"入手,探讨"杂志"一词经历着由试用词、过渡词再到通用的专门词汇的变化过程,而"杂志"成为流行词与日本方面关系非浅.  相似文献   

4.
"开民智"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开民智"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代报人加强新闻的社会教育功能开了先河,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未能通过报刊实现培养"新民"的最终社会教育目标,反而加大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知沟".本文试图以"知沟"理论分析梁启超"开民智"的新闻思想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的早期新闻活动对于推动辛亥革命的发生和中国近现代新闻业务的改进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出国留学前,以他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的大量报刊宣传活动使上海成为国内革命舆论的中心,其参与创办和主持的革命报刊在新闻业务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长期的办报经验也为他日后推动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理论滞后于国际精神同辈,滞后于传媒发展.经营管理缺乏企业理念.传媒成为以政治目标为主、兼顾经济利益的组织.媒介结构和体制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不适应,面临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多重冲击与压力,中国新闻传播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武器,对传统的新闻理论进行历史性检讨,建构新时期新闻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7.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东北,因开辟较晚,文化草莱,接壤强邻,招致觊觎,坐使俄苏报刊纷驰。这些报刊有反苏和中立的白俄报刊,有主张传播革命思想的红党报刊。奉系军阀对站在反苏立场"识相"的白俄报刊,对淡化政治色彩、竭诚为侨民服务的中立报刊,多给予新闻自由,新闻管制相对宽松;对宣传革命的"红党"报刊则以宣传"赤化"罪名严加限制并查禁。同时,为维护东北领土不受侵犯,避免语言隔阂及党派倾轧,使国人思想不受侵蚀、同化,文化主权不被侵略,奉系军阀资助国人报刊附办俄文报刊,支持国人报刊的"拒俄运动",以捍卫当局行政威信,维护政权稳定,向在东北俄侨宣传当局各项政策,联络中俄感情,维护公平正义,纠正外报偏激言论。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的孕育及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孕育于鸦片战争之际,在中国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声浪中逐渐生长,在变法维新运动走向高潮时趋于初期成熟,并成为中华民族自办报刊的思想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独立、自主发展的序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转变,发挥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大社会新闻信息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夯实基层新闻舆论主阵地,是关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观念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困境突围的方向,即在新闻传播规律的遵循中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传播效力;在"正确舆论观念"的贯彻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在全面"党性原则"理念的坚守中加强新闻舆论影响力;在"人民中心"观念的深入践行中提高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夯实基层新闻舆论主阵地,是关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观念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困境突围的方向,即在新闻传播规律的遵循中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传播效力;在"正确舆论观念"的贯彻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在全面"党性原则"理念的坚守中加强新闻舆论影响力;在"人民中心"观念的深入践行中提高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夯实基层新闻舆论主阵地,是关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观念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困境突围的方向,即在新闻传播规律的遵循中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传播效力;在"正确舆论观念"的贯彻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在全面"党性原则"理念的坚守中加强新闻舆论影响力;在"人民中心"观念的深入践行中提高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新闻传播思想是在近代革命性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基础上,伴随着现代科学教育文化思想的形成而产生。其内涵为:新闻是报刊的根本属性;政治宣传不是报刊的惟一社会功能;实行现代企业化方式经营管理;把新闻传播行为当作一种专门社会职业,倡导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其历史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独立的新闻学学科,促进了各种社会信息的及时交流共享和社会的政治文明进步,同时催生了中国新闻传播的职业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加快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大众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术由传统过渡到现代与报刊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对"国故之争""王国维之死"等文化史事件在报刊传播空间中的历史细节考察,不但可以理解近代报刊在学术传播、论争等方面的推动作用,还能进一步反思五四以来种种文化思潮前进的源动力.一方面,随着西学的传播,尤其是近代报刊的兴起,现代学术框架得以建立,并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走向.学者借助新材料、运用新方法,逐步突破以经学研究为中心的传统学术框架,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另一方面,近代报刊加速了学术的现代化进程,学术期刊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理论专题的组稿促进了学术思潮的形成,并由此延伸出更为广阔的学术论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发起的"舆论围攻"下,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面临进一步恶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疫情控制、经济复苏走在世界前列,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时与势都为我们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机遇与空间.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研究国家形象生成机制,强化跨文化传播意识,因国施策,兼顾"硬传播"与"软传播",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降,西方人纷至沓来,在中国创设了近代最早的报刊,传播了西方的新闻传媒理念,促进了其时国人对于近代报刊传媒社会功效与社会责任的认知,推动了中国报刊史上的一页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近代报刊出现了以宣传民主革命为己任的新型诗话,即革命诗话.它的产生和传播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产物.从其历史演变来看,近代报刊革命诗话以1911年为限,分为两个重要发展时期,并有着各自的诗学倾向.它的产生与传播一方面得益于报刊和文学的双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国粹主义思潮推动的结果.这不但对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重要的文化铺垫.  相似文献   

17.
作为历史上的新媒介,电报与廉价报刊彼此交织,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重构了美国人交往的空间、速度和交往观念。电报传播推动了民主市场社会的平等文化的扩展,催生了新闻职业共同体内部的客观报道实践及理念,从而带动报刊主导模式从政党报纸向专业化的商业报纸过渡;但横向联系的加速也导致了共同体想象的历史转型,以差异和冲突为特色的全国层面的交往关系,使民主市场社会的价值与内在逻辑遭遇质疑,"大众社会"等新的共同体想象方式出现。新闻客观性职业规范得以确立,新闻专业主义成为第三逻辑,回应了国家共同体面临的民主难题。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新闻属硬新闻,如果不讲究报道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长期以来,新闻用语假大空成风,文体僵化,媒体形态单调,已经成为政治新闻的痼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入领会"三贴近"原则,努力做到语言真实、客观、人性化,文体模式多样化,媒体形态立体化,让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让新闻更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史上极具理论价值,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功能,又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渊源,同时对于我国开展好舆论引导工作也颇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报刊"喉舌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报刊发展初期,自由主义是使“喉舌”获得自由的主义,“喉舌论”是使言论自由成为现实的理论。戊戌变法前后,维新变法人士的报刊“喉舌论”,首先是要求封建专制统治者还民众以话语权,给民众以监督官吏、监督政治、监督社会、变法图强的政治权力;其次,他们还十分强调报刊“去塞求通”的“喉舌”功能,这是他们对启蒙民众,宣讲民主、科学的真理,沟通社会上下和国家内外信息以变革社会的话语制权的强调。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报刊“喉舌论”,则是要求其报刊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推翻帝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喉舌”,掌控革命舆论的话语制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