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这在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进步,也成为人们热烈议论的话题之一.本文从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意义谈起,讨论了现阶段我国对于财产性收入的法律保护,并提出了在法律方面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六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呈现绝对值增大和增速提高、收入构成趋于多样化、基数小且所占比重低、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收入增长能力有限等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稳步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同时还要通过稳定物价、规范资本市场等途径保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4.
林发新 《东南学术》2008,(2):138-143
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从法学视角看,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借贷、租赁和行使用益物权产生的收益关系.分析法学上的财产性收入的四种收益关系,有利于通过宪法原则性规定和商法、民法和物权法的具体规定予以法律上的保护,也有利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原则性规定得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5.
增加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宏升 《阴山学刊》2008,21(5):92-9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然而作为中国人口的主体,数量庞大的农民仍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旁观者,不能成为财产性收入的受益者,这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新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分析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提出增加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配、金融制度与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财产性收入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两条路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是通过分配制度,扩大普通居民的财产基数;二是通过金融制度,实现人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民整体经济效率,继而提高广大居民消费后剩余资财投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增殖.双管齐下,方可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中央对地方政府、政府对企业的分权让利改革,我们称之为第一次分权让利。这次分权让利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但是收入和财富过多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是第一次分权让利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从而形成了国家主导型的经济。第一次分权让利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此,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共享式增长及建立现代经济财富增长和分配机制来看,我们需要第二次分权让利的改革,即从民生入手,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收入、更多的财富及更多的社会保障。为此要减少政府所控制的收入和资源,缩小政府投资领域,变政府财政为公共财政;加大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民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放松管制,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探讨国有经济增值的好处如何惠及到更多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产性收入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是,内蒙古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差距较大,财产性收入比重微小,与我国发达城市相比水平偏低。因此,研究内蒙古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状况,找出让城镇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内蒙古具有重大的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收入分配秩序紊乱、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分配调节能力弱化等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收入分配政策的重大创新是:“四个提高”和“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在这一新政策的调节下,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将是:收入差距得到控制但还会持续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将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将有所提高,但劳动报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提高;收入分配秩序将有所改善,但规制难度较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步形成。为此当下我国收入分配的对策应是:持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让市场“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大力完善第三次分配的调节制度;让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起到“维护公正,兼顾公平,高端调低,低端托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多年,但中国仍然在稳定地持续发展.如何解读中国的基尼系数,对中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乡村奔共同富裕非常重要.虽然基尼系数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它反映的是横向对比,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而中国人的幸福感还来自纵向对比,如自己跟自己对比、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对比.而且中国社会也往往更关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因素,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对基尼系数并不太关注.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期坚持的脱贫攻坚工作,让中西部乡村农民也有很高的满意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农房是中西部乡村农民的最大笔"资产",盘活这一资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乡村奔共同富裕,但受现行制度影响,这个资产无法变现,也就无法显示为财富,也几乎无法实现财富的流动,更无从增值.促进中西部地区乡村奔共同富裕,应高度重视中国基尼系数连续多年超过国际警戒线的问题,切实改善财富分配格局,完善农房的"三权分置",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宅基地管理,盘活农房,让农房流转起来,降低基尼系数,吸引更多的人员和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乡村并创造更多的乡村新产业.  相似文献   

11.
试论促进财产性收入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丹 《江淮论坛》2008,(3):74-78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财产性收入"这一命题,意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缩小国民贫富差距.面对财产性收入这把双刃剑,本文先从定义人手,分析了我国财产性收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提高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措施.文章的重点为存在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是文章的亮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可以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两种不同收入类型对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过低以及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特征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劳动者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此,应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做出以下努力:大幅度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劳动者收入预期;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的转移性收入;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市场,创新金融工具,让劳动者拥有更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提高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3.
苏南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先后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当前苏南地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苏南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相对较高,特别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高引致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低。苏南集体经济的发展、"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协作提高了居民特别是农民的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是苏南共同富裕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苏南依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少等客观事实,应该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经营环境、优化转移支出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吴江  任婕柠 《东岳论丛》2011,32(12):105-109
通过建立要素贡献率—要素收入份额的一体化框架,对我国目前的资本和劳动的要素在GDP中的贡献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资本和劳动在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合理份额。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的合理份额为33%左右;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当为它快速走出"低谷"步入上行通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考察分项收入不平等效应的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城乡收入结构优化的分项收入调节方向.研究发现,分项收入不平等效应的性质不同、大小不等;工资性收入扩大收入不平等效应最大、转移性收入次之、财产性收入很小;而经营性收入不平等效应是缩小收入不平等的.据此,优化江苏城乡收入结构的可行措施是努力提高乡镇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尽量扩大农村居民和低收入群体在再分配中的转移性收入比重,不宜依赖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份额,而要努力改善经营环境以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数量.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预设了两种相辅相成的道德补偿机制:一种是基于"道德理想"的道德补偿机制,一种是基于"道德义务"的道德补偿机制.在通往共同富裕的"先富"阶段,后一种道德补偿机制占主导地位,而在"共富"阶段,前一种道德补偿机制则跃居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贫富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建设并完善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补偿机制,以促进我国共同富裕政策的良性运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是否保持稳定,完全取决于这一社会是否能把发展生产力带来的利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而这正是社会平安稳定的根本保证.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自有其特殊的要求.其一是"适度",即劳动者之间、各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必须"适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适度".其二是"导向",即把适度的收入差距"导向"消灭这种收入差距这一总目标.完全可以说,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一个以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为价值目标的社会,正是一个大步朝着这一价值目标迈进的社会,这是中国保持稳定、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近年来呈现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而经营收入比重上升;农村居民的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下降,而工资收入比重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也不断提高,这种有利于收入提高的多元化结构,可称之为"优势收入结构"。这是民间创业创新行为、民营经济、城市化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的差距。政府应更大程度地支持民众创业创新,优化经济环境以利于投资,并让转移性收入成为支持创业创新、增强造血功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在总量、比重、增速、主要来源等方面的区际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投资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根源。应从发挥各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协调地区间金融资源、促进教育投入多元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共同富裕不只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更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行为准则。共同富裕不是一个静态的未来理想状态,而是体现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的累积过程和逐步提高实现程度的"现实的运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它需要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推动和体制机制的自觉调整。共同富裕的实现既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更要调节少数人的过高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