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姚小林 《兰州学刊》2008,(1):102-105
上诉终审功能是当今世界各国最高法院的基本功能。最高法院即最高上诉法院、终审法院,具有司法性、终审性和主权性的功能特点。司法独立、终极的上诉管辖权和严格的案件受理标准与分流程序是实现最高法院上诉终审功能的必要条件。不过,法律的全球化、区域化对各国最高法院上诉终审功能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级别管辖是最高法院作为民事案件初审法院的规定,带有超职权主义色彩,存在着缺失.应明确界定中级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高级法院作为上诉法院只受理二审上诉案件或三审上诉案件,允许当事人越级上诉到高级法院,高级法院可以进行事实审也可以进行法律审,不受制于当事人上诉时声明的部分;最高法院仅作为三审上诉法院,受理针对重大法律问题提出的上诉,采取书面审理方式,同时为当事人三审上诉设定条件,实行上诉许可制.  相似文献   

3.
认罪认罚案件的上诉审程序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尽管权利保障是刑事法治不可偏废的价值依存,但是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告人上诉行为的双面性易使制度设计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一审判决后被告人滥用诉权的现象已招致诸多负面效益。应将认罪认罚后的上诉权划分为绝对上诉权和相对上诉权,一审判决结果违背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价值理念时被告人享有绝对上诉权,相对上诉权可以分为有因上诉与阻却上诉两种情形。在防范限制上诉权带来风险的同时,达致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与制度规范运行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助推认罪认罚上诉程序步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新学术》2007,(3)
上诉不加刑原则在刑诉中是一项重要的原则,然而对于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在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各种偏差。因此,本文试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概念与特征,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上诉不加刑原则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完善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思考等四个方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5.
在WTO争端解决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WTO规则所作的法律解释均只对个案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不具有普遍约束力。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法律解释均不构成判例法意义上的先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法律解释,尤其是上诉机构的法律解释被后案事实上作为先例遵循。未获通过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中的法律解释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但对后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上诉机构的法律解释与专家组法律解释相比具有更高的效力和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国际体育仲裁院上诉仲裁制度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体育仲裁院的仲裁包括普通仲裁、上诉仲裁以及奥运会特别仲裁三种形式,其中上诉仲裁是最主要的解决国际体育争议的形式,对其进行的研究包括上诉仲裁的管辖权、仲裁程序、法律适用等方面。随着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的即将召开,我们应加大对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可将被告人上诉分为“违约性上诉”和“救济性上诉”:前者是被告人借由上诉来寻求生效控辩合意预期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后者是被告人因一审裁判实体或程序错误而通过提出上诉寻求救济。救济性上诉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有其必要性与正当性;违约性上诉不仅助长被告人投机心理,而且不利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高诉讼效率的立法目的。对违约性上诉的限定主要有“效力维持型”和“利益收回型”两种模式。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之下,“效力维持”模式并不具有可行性。我国司法机关在实践中自生自发探索“利益收回”的限定模式,主要是借由检察院抗诉并经二审改判收回被告人在认罪认罚中所获从宽利益;为防止“利益收回”模式中的回应性抗诉在司法实践中演变为报复性抗诉,应当对其设置必要程序限制。  相似文献   

8.
适用认罪认罚制度得到从宽处罚的被告人仍有部分提出上诉,其中以量刑过重为由的投机型上诉占大多数,尽管如此,认罪认罚被告人的上诉权仍应全面保留,对于因不合理上诉导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效率价值无法充分发挥的问题,检察机关应当提升检察业务水平,加强沟通联系,强化释法说理工作,以减少被告人的不合理上诉,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事上诉审制度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在简要介绍美国《上诉法院标准》主要规则的基础上,探讨借鉴美国法律制度的可行性,由此提出美国上诉法院标准制度对中国民事上诉审改革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厦门大学齐树洁教授的《民事上诉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是其博士论文的完善版本。诚如作者在结语中所交代的,该书是基本在法价值论的视角下,以公正与效率作为民事上诉制度的价值依归,来审视民事上诉制度运作的原理、构造、启动以至制度重构的①。这一写作架构显然不是一本出色专著可能的“脱俗”构架,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这就是法定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它的含义是:对为被告人利益提出上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可以裁定维持原判,如改判时,只能适用比原判决为轻的刑罚,不得加重原来判决的刑罚。即只能减轻,不得加重。这是为了切实保证被告人的上诉权利的一项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李作 《河北学刊》2024,(3):16-22
根据现行法律规范,在“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中,二审法院改判加重被告人刑罚并无错误。该案件之所以引发热烈讨论,其根源在于中国刑事二审程序中确立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在立法上并不周延,其在适用上存在依主体确定、“刑”所指涉范围过窄、上诉后存在程序转换易滋生变相加刑的缺陷。着眼于化解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固有问题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新问题,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应当在二审程序中确立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增加为被告人利益的上诉和抗诉,二审法院不得作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裁判变更的规定,并可以设置例外情形。与此同时,需要强化对“不利”的判断,并将二审法院发回重审、主动启动再审程序纳入禁止不利变更的适用范围,从而消除“上诉不加刑”原则所面临的守正和创新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司法知情权的法律渊源多样,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用了其中一种或多种。公民司法知情权的范围包括审判案件信息公开、审判政务信息公开、法官人员信息公开等。公民司法知情权的实现方式因知情权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该权利的救济机制包括上诉与提起宪法诉讼模式、向信息专员投诉与向信息法院起诉模式、向上级法院申诉或上诉模式和行政诉讼模式。我国应当在保留当事人上诉的方式之外,增加行政诉讼的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4.
石杨 《理论界》2010,(10):88-89
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的身份,但并未赋予被害人上诉权,这样的立法严重侵害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为彰显法律的公平公正,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入手,分析了现行法律未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原因,阐述了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意义,并对由被害人上诉启动的二审程序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在上诉程序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意决定某些具体程序的进行。该命题的提出与诉讼契约理论的兴起有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程序主体性原则以及发挥上诉程序效能的要求。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可以享有合意提起反诉、合意变更或追加诉讼请求、合意撤诉以及合意放弃上诉权等权利。  相似文献   

16.
王超 《江海学刊》2007,(2):145-149
法院参与刑事诉讼的重要目的在于以中立的身份发挥定纷止争的功能,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刑事上诉程序发挥法律解释、司法造法、司法决策等功能。只有在法官中立、控审分离的情况下,刑事被告人才有可能在上诉制度中获得应有的救济。但在中国,司法权被异化为惩罚犯罪的一种工具,刑事诉讼的本质就是公检法三机关代表国家惩罚犯罪的一种专门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刑事上诉制度不是发挥救济的功能,而是起到了补充惩罚犯罪的功能。我国刑事上诉制度的完善在逻辑上需要实现裁判权的回归。但在司法工具论语境中,要想恢复法院的本来面目,剔除一些强加在法院头上的本来与司法裁判不相匹配的功能,使法院从惩罚犯罪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7.
在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公共价值的案件,或者涉及法律权威性或违宪的案件,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会使法律权威性遭到强烈的质疑。在我国司法实践的尴尬境地中,探究民事诉讼的特别上诉制度具有理论和实务的双重意义。针对那些具有普遍公共价值或者涉及违宪的案件,应该建立允许当事人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特别上诉制度,以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厦门大学齐树洁教授的<民事上诉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是其博士论文的完善版本.诚如作者在结语中所交代的,该书是基本在法价值论的视角下,以公正与效率作为民事上诉制度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19.
由于WTO争端解决机制存在严重缺陷,WTO上诉机构为了完成其迅速解决WTO争端的宗旨,在专家组没有作出评价及上诉机构作出了不同于专家组的法律解释的两种情形下,逐渐形成了继续完成专家组评价的做法.上诉机构的这一临时性做法有利于解决一些依据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无法解决的争端,然而,该做法受到了诸如忽视了法律的公正价值、违反了WTO成文法规定、随意性较强及仍然遗留了不少无法解决的争端等质疑.因此,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改革,在上诉机构中创设发回重审制度,无疑是最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意义金钟上诉不加型原则肇始于1877年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后相继为西方国家、独联体(原苏联)、东欧国家、中国等采纳,成为现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从立法上明确认可、在司法中遵循的一项重要刑事审判原则.它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意义,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